日期:[2015年11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B8]
根据地
4、我学会开拖拉机了
刘立平同志的口述:
1955年云浦担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的时候,无端受到批判,并受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和降级降薪处分。
申云浦的家属同样受到株连。哥哥申敬璋,长年帮人种地,积极支持弟弟革命。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被关牢狱。父亲申汝贤是个深明大义的老人。在战争年代,云浦行军路过家门,得知母亲过世,他万分悲痛。老人劝慰说:“自古尽忠难尽孝,忠孝难两全。你在外多打胜仗,穷人早翻身,也是尽孝了。”
申云浦到贵州工作后,老人在家清贫自守,照常在安乐镇街头摆烟摊,卖花生。有一天,摆烟摊的手推车被强迫没收,有的干部说“车子”是资本主义尾巴。老人一气之下死于非命。
从1955年8月起,到1979年4月17日中央批准 “平反”止,申云浦蒙冤二十四年。申云浦被下放到安顺山京农场劳动,开始了农业工人的生活。他积极参加各种农事劳动,尽管累得腰酸背痛,但从不叫苦,从不消极。他以能者为师,学习耕翻土地,播种育苗,施肥铲草,收割脱粒……凡是农场的活路,他样样都学,样样都干,立志当个熟练工人和生产上的 “多面手”。每学会一种劳动本领,都高兴若干天,有次我俩在贵阳大街上相遇,他兴奋地告诉我:“我学会开拖拉机了!”看得出他心里按捺不住的高兴。
云浦是党的高级干部,从在白色恐怖下搞地下斗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国解放,他对党、政、军的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以及赣东北,解放贵州,都有重大贡献。他从来不谈个人功勋,却为种地小事如此开心!
我问他的想法,他郑重地说:“以前用脑力劳动为人民服务。今天,也能用体力劳动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了。”云浦充满奉献者的愉快。
云浦在领导岗位上的时候,从来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生活在群众之中,没有半点“官气”,与同志们相处,推心置腹,热情宽厚,平易近人。很多老同志按照山东阳谷的风俗,尊称他为“申二哥”。现在他是个劳动者,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亲密无间,对工人兄弟的生活处处关心。每夜醒来,都要给蹬落被子的工人扯盖好,遇有生病的,更是送饭送水,嘘寒问暖,十分关怀。他像爱护手足一样爱护着同志,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爱”。
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任何人没有理由不愉快。
一次,一个农民到农场偷红薯,工人们把他抓住绑起,申云浦得知后赶紧跑去,并叫“放了他”。第二天,申云浦又叫厂里工人给这位农民送去两挑红薯良种,给寨子生产队送去几头良种猪娃,以后又年年给附近村寨送去水稻良种、鱼苗等,还派技术员到田边地头指导生产。申云浦成了周围农民心里的“青天”。
1956年深秋的一天,几十里外山村的一个农民,因妻子难产,情况危急,飞跑到农场医务室,满脸愁苦地请求医生出诊。医生因自己是内科医生,从来没接生过,不肯出诊。云浦得知此讯,立即找医生谈话,严肃地说:“人命关天,怎能见死不救!何况我们是国家干部,人民的勤务员。对于治病,我无能为力,可你是医生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医生的天职。现在,这个农民从老远的地方找上门来,请求我们,难道可以置之不理?再说,你没有见到病人,不知症状,怎能就说不行呢?事不宜迟,你马上出发,有什么意见回来再说,我等候你。”
这一番话,真是情理并重。医生心悦诚服,立即收拾药箱出发。云浦历来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又派一名护士去协助,还派一名工人负责护送。由于医生、护士及时赶到,产妇和婴儿均转危为安。
受此事的启发,云浦对医务室做了规定:凡是群众因急病请求出诊的,不能推辞延误,要风雨无阻地出诊。
1958年8月,申云浦奉命调离山京农场时,牵动了广大群众的心。工人、农民、干部对云浦恋恋不舍之情难以形容,群众按着当地习俗,送来了两大挑子袜底。袜底上绣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和一些祝福文字,比如“松、竹、梅”、“福寿双全”、“长命百岁”、“逢凶化吉”、“社会主义好”、“共产党万岁”等字样。
农场职工和附近许多农民赶来相送,每户做一个菜,端着上百道送行菜,绵延数里,申云浦没品尝一口饭菜,没有喝一口水,互相泪眼惜别,最后竟哭成一片……
申云浦蒙冤期间,多次改换工作,从农场到工厂,从干部到工人,再从工人到干部,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不论担任何种工作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积极工作,团结同志,出色地完成任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没有流露过个人情绪,吐露过个人冤屈。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能忍人所不能忍,能容人所不能容。这正是云浦党性坚强的表现。
刘立平同志的口述:
1955年云浦担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的时候,无端受到批判,并受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和降级降薪处分。
申云浦的家属同样受到株连。哥哥申敬璋,长年帮人种地,积极支持弟弟革命。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被关牢狱。父亲申汝贤是个深明大义的老人。在战争年代,云浦行军路过家门,得知母亲过世,他万分悲痛。老人劝慰说:“自古尽忠难尽孝,忠孝难两全。你在外多打胜仗,穷人早翻身,也是尽孝了。”
申云浦到贵州工作后,老人在家清贫自守,照常在安乐镇街头摆烟摊,卖花生。有一天,摆烟摊的手推车被强迫没收,有的干部说“车子”是资本主义尾巴。老人一气之下死于非命。
从1955年8月起,到1979年4月17日中央批准 “平反”止,申云浦蒙冤二十四年。申云浦被下放到安顺山京农场劳动,开始了农业工人的生活。他积极参加各种农事劳动,尽管累得腰酸背痛,但从不叫苦,从不消极。他以能者为师,学习耕翻土地,播种育苗,施肥铲草,收割脱粒……凡是农场的活路,他样样都学,样样都干,立志当个熟练工人和生产上的 “多面手”。每学会一种劳动本领,都高兴若干天,有次我俩在贵阳大街上相遇,他兴奋地告诉我:“我学会开拖拉机了!”看得出他心里按捺不住的高兴。
云浦是党的高级干部,从在白色恐怖下搞地下斗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国解放,他对党、政、军的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以及赣东北,解放贵州,都有重大贡献。他从来不谈个人功勋,却为种地小事如此开心!
我问他的想法,他郑重地说:“以前用脑力劳动为人民服务。今天,也能用体力劳动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了。”云浦充满奉献者的愉快。
云浦在领导岗位上的时候,从来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生活在群众之中,没有半点“官气”,与同志们相处,推心置腹,热情宽厚,平易近人。很多老同志按照山东阳谷的风俗,尊称他为“申二哥”。现在他是个劳动者,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亲密无间,对工人兄弟的生活处处关心。每夜醒来,都要给蹬落被子的工人扯盖好,遇有生病的,更是送饭送水,嘘寒问暖,十分关怀。他像爱护手足一样爱护着同志,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爱”。
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任何人没有理由不愉快。
一次,一个农民到农场偷红薯,工人们把他抓住绑起,申云浦得知后赶紧跑去,并叫“放了他”。第二天,申云浦又叫厂里工人给这位农民送去两挑红薯良种,给寨子生产队送去几头良种猪娃,以后又年年给附近村寨送去水稻良种、鱼苗等,还派技术员到田边地头指导生产。申云浦成了周围农民心里的“青天”。
1956年深秋的一天,几十里外山村的一个农民,因妻子难产,情况危急,飞跑到农场医务室,满脸愁苦地请求医生出诊。医生因自己是内科医生,从来没接生过,不肯出诊。云浦得知此讯,立即找医生谈话,严肃地说:“人命关天,怎能见死不救!何况我们是国家干部,人民的勤务员。对于治病,我无能为力,可你是医生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医生的天职。现在,这个农民从老远的地方找上门来,请求我们,难道可以置之不理?再说,你没有见到病人,不知症状,怎能就说不行呢?事不宜迟,你马上出发,有什么意见回来再说,我等候你。”
这一番话,真是情理并重。医生心悦诚服,立即收拾药箱出发。云浦历来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又派一名护士去协助,还派一名工人负责护送。由于医生、护士及时赶到,产妇和婴儿均转危为安。
受此事的启发,云浦对医务室做了规定:凡是群众因急病请求出诊的,不能推辞延误,要风雨无阻地出诊。
1958年8月,申云浦奉命调离山京农场时,牵动了广大群众的心。工人、农民、干部对云浦恋恋不舍之情难以形容,群众按着当地习俗,送来了两大挑子袜底。袜底上绣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和一些祝福文字,比如“松、竹、梅”、“福寿双全”、“长命百岁”、“逢凶化吉”、“社会主义好”、“共产党万岁”等字样。
农场职工和附近许多农民赶来相送,每户做一个菜,端着上百道送行菜,绵延数里,申云浦没品尝一口饭菜,没有喝一口水,互相泪眼惜别,最后竟哭成一片……
申云浦蒙冤期间,多次改换工作,从农场到工厂,从干部到工人,再从工人到干部,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不论担任何种工作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积极工作,团结同志,出色地完成任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没有流露过个人情绪,吐露过个人冤屈。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能忍人所不能忍,能容人所不能容。这正是云浦党性坚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