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1月2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本期主题:我的读书故事
亲,请拿起笔来,写出你的读书故事,与我们一起分享读书带给你的生活感动。讲述读书对自己成长产生的影响、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好书对人生的启迪等。
本版主持:陈洪健
本期嘉宾:李诗光、马静、帅猛
找回遗失的宁静
□李诗光 菏泽市关工委办公室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独自行走,别有洞天的发现之旅。读书于我,就有这样的体会。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智慧,提升生命的品位,找回本属于我的那份宁静。
读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兴趣爱好。这种兴趣伴随我从小到大,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现在参加工作。
在书中,我学到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学问的态度,对待世事烦扰的释然与超脱。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读书上瘾,买书也上瘾。工作以后,虽然工资不高,但我用于买书的钱要高于给自己买“外包装”的钱。就像袁枚在 《黄生借书说》里写的那样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虽然我买书多是在网上购买,充分利用了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但我还是喜欢纸质书,很少看电子书,总觉得电子书没有捧书细读的感觉。但我没有像他接下来说的那样让我的书“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隔两天收拾一下书架,摆弄摆弄那些书,也是一种身心的放松,我的书架不大,但很整洁。
我读书,读的是人。大家都知道的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从书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生活方式、消遣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我的生活。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这样说: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如今,我们强大而无法平静的内心,却无法给自己安置一张宁静的书桌。
安静下来,在读书中找回本属于我们的那份宁静,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现悠然读书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对忙忙碌碌的我们而言,也许不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我的悦读生涯
□马 静 牡丹区人民检察院
我打小就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躲在被窝里偷偷看《三国演义》,虽然一知半解,读不懂白话文,却也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盗版书摊上花五块钱买了一本《红楼梦》,就更是沉迷在小说里不可自拔,并由此真正开启了对阅读的热爱。
我看的书一直比同龄人要老成一些,同学们看漫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抱着三毛的小说幻想去流浪了,那时也才只是个10岁的孩子。初中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席娟的小说风靡女生中间,我却开始翻看马克吐温和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这些诙谐含泪的小短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作文水平。高中时同学们热爱刘墉、余秋雨、韩寒,我则开始看《百年孤独》去思索迷茫人生的反复和磨难;看勃朗特姐妹、玛格丽特,去思索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婚姻爱情的神秘;看《伊豆的舞女》去尽力理解郁达夫的痛苦,尽管当时并不知道他在痛苦什么;看知青文学,了解父辈们原来走过那样的人生之路;看世界未解之谜,期盼着能有一架UFO把我带走,去领略另一个星球的风采。
上大学后,学校图书馆浩瀚的书海让我尽情的畅游,中外古今各色小说让我沉迷,也真的理解了贪婪的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真正含义。开始在书籍中走进一个个时代,走近一个个人物,我憧憬于《山海经》中“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的上古神秘;震撼于古希腊神话中美狄亚复仇的悲壮与惨烈;沉醉于《西厢记》崔莺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莺啼婉转;好奇于克利奥帕特拉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从无花果篮中钻出的毒蛇。在书籍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了从未了解的人物。阅读使我站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中国大地门前,走进另一个更为广阔的浩瀚世界。
在“大洋”中转了一圈后,我惊奇的在图书馆里发现了禁书《金瓶梅》相关的学术研究,便悄悄把能找到的学术著作都借回宿舍,并自觉惭愧的躲着人看,看完之后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却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偷偷摸摸跑到学校夜市上花10块钱买了本盗版的《金瓶梅》,怀着负罪心理看完,却失望的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淫书,反倒是和小时候就开始读的《红楼梦》一样,写的是对人生百态的沉思。觉得有些索然无趣,同时也好奇古代的禁书到底因何而禁而产生好奇,陆续的开始看传统文学,终于明白了“明刑弼教”的摹古与“独抒性灵”的冲突,被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开始读更多的古书。
我的书本在路上
□帅猛 单县曙光学校
我喜欢利用课余的时间来看书!
拥有第一本藏书大致是在三年级的时候,一次去姥姥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姥爷的书房。在那个略显拥挤的屋子里面错落有致的放着五六个大柜子,隔板上整整齐齐的摆满了书籍,有很多我甚至叫不上名字,差一点让我看花了眼,克制不住内心的期待,我踮起脚尖拿到了几本书,学着大人的模样‘如饥似渴’的翻阅着,最吸引我的还是放在最底层的连环画,那些一本本的小册子讲述着动人的故事,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稍微翻动的快一点,就能发现那些画上的人物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几乎是活生生的从画册上蹦出来。见我如此喜欢,姥爷答应送我一本,于是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藏书,到现在还记得书的名字——《格列佛游记》。
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梦幻一样的内容让我身临其境。此后一有时间我都会把它拿出来小心翼翼的翻看,到我上中学的时候,那本书已经变得破烂不堪了,课程渐渐多了起来,我却没能舍弃一直陪着我的书本们,除了课内外读本之外我还订阅了一份作文杂志,在那个时候,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是违反班规的,但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我就闹‘书荒’了。没有办法我又想到了姥爷的书房,我再次出现在那个略显简陋的书房里,我的手可以够到最上层的书本,这一次我把目标定位在史书上,《资治通鉴》、《左传》、《二十四史》之类的书籍,它们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无聊的周末。
书本一直陪伴我走在探索的道路上,它让我一步一步向文学的殿堂靠近。当我走进大学图书馆一看才发现自己竟是那么的渺小,我被震撼了,这里可以用应有尽有来形容了,尽管读的专业是机械类,但偶尔也发表一些文章。我一直把这些荣耀归功于一直陪在我身边的书本,为了明天的自己不后悔,我选择带着书本远行。
时至今日,我不停的买书,藏书,然后尝试着去写书,尽管当下网络和电子书霸占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我依旧在坚持,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我愈挫愈勇,都会激发我阅读和创作的欲望,一缕书香可以让人静气凝神,一篇好的文章能引起共鸣,一本好书给人前进的力量。
之于我,书本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会一直陪着我走在前行的路上。
本版主持:陈洪健
本期嘉宾:李诗光、马静、帅猛
找回遗失的宁静
□李诗光 菏泽市关工委办公室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独自行走,别有洞天的发现之旅。读书于我,就有这样的体会。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智慧,提升生命的品位,找回本属于我的那份宁静。
读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兴趣爱好。这种兴趣伴随我从小到大,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现在参加工作。
在书中,我学到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学问的态度,对待世事烦扰的释然与超脱。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读书上瘾,买书也上瘾。工作以后,虽然工资不高,但我用于买书的钱要高于给自己买“外包装”的钱。就像袁枚在 《黄生借书说》里写的那样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虽然我买书多是在网上购买,充分利用了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但我还是喜欢纸质书,很少看电子书,总觉得电子书没有捧书细读的感觉。但我没有像他接下来说的那样让我的书“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隔两天收拾一下书架,摆弄摆弄那些书,也是一种身心的放松,我的书架不大,但很整洁。
我读书,读的是人。大家都知道的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从书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生活方式、消遣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我的生活。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这样说: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如今,我们强大而无法平静的内心,却无法给自己安置一张宁静的书桌。
安静下来,在读书中找回本属于我们的那份宁静,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现悠然读书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对忙忙碌碌的我们而言,也许不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我的悦读生涯
□马 静 牡丹区人民检察院
我打小就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躲在被窝里偷偷看《三国演义》,虽然一知半解,读不懂白话文,却也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盗版书摊上花五块钱买了一本《红楼梦》,就更是沉迷在小说里不可自拔,并由此真正开启了对阅读的热爱。
我看的书一直比同龄人要老成一些,同学们看漫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抱着三毛的小说幻想去流浪了,那时也才只是个10岁的孩子。初中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席娟的小说风靡女生中间,我却开始翻看马克吐温和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这些诙谐含泪的小短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作文水平。高中时同学们热爱刘墉、余秋雨、韩寒,我则开始看《百年孤独》去思索迷茫人生的反复和磨难;看勃朗特姐妹、玛格丽特,去思索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婚姻爱情的神秘;看《伊豆的舞女》去尽力理解郁达夫的痛苦,尽管当时并不知道他在痛苦什么;看知青文学,了解父辈们原来走过那样的人生之路;看世界未解之谜,期盼着能有一架UFO把我带走,去领略另一个星球的风采。
上大学后,学校图书馆浩瀚的书海让我尽情的畅游,中外古今各色小说让我沉迷,也真的理解了贪婪的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真正含义。开始在书籍中走进一个个时代,走近一个个人物,我憧憬于《山海经》中“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的上古神秘;震撼于古希腊神话中美狄亚复仇的悲壮与惨烈;沉醉于《西厢记》崔莺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莺啼婉转;好奇于克利奥帕特拉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从无花果篮中钻出的毒蛇。在书籍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了从未了解的人物。阅读使我站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中国大地门前,走进另一个更为广阔的浩瀚世界。
在“大洋”中转了一圈后,我惊奇的在图书馆里发现了禁书《金瓶梅》相关的学术研究,便悄悄把能找到的学术著作都借回宿舍,并自觉惭愧的躲着人看,看完之后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却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偷偷摸摸跑到学校夜市上花10块钱买了本盗版的《金瓶梅》,怀着负罪心理看完,却失望的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淫书,反倒是和小时候就开始读的《红楼梦》一样,写的是对人生百态的沉思。觉得有些索然无趣,同时也好奇古代的禁书到底因何而禁而产生好奇,陆续的开始看传统文学,终于明白了“明刑弼教”的摹古与“独抒性灵”的冲突,被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开始读更多的古书。
我的书本在路上
□帅猛 单县曙光学校
我喜欢利用课余的时间来看书!
拥有第一本藏书大致是在三年级的时候,一次去姥姥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姥爷的书房。在那个略显拥挤的屋子里面错落有致的放着五六个大柜子,隔板上整整齐齐的摆满了书籍,有很多我甚至叫不上名字,差一点让我看花了眼,克制不住内心的期待,我踮起脚尖拿到了几本书,学着大人的模样‘如饥似渴’的翻阅着,最吸引我的还是放在最底层的连环画,那些一本本的小册子讲述着动人的故事,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稍微翻动的快一点,就能发现那些画上的人物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几乎是活生生的从画册上蹦出来。见我如此喜欢,姥爷答应送我一本,于是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藏书,到现在还记得书的名字——《格列佛游记》。
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梦幻一样的内容让我身临其境。此后一有时间我都会把它拿出来小心翼翼的翻看,到我上中学的时候,那本书已经变得破烂不堪了,课程渐渐多了起来,我却没能舍弃一直陪着我的书本们,除了课内外读本之外我还订阅了一份作文杂志,在那个时候,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是违反班规的,但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我就闹‘书荒’了。没有办法我又想到了姥爷的书房,我再次出现在那个略显简陋的书房里,我的手可以够到最上层的书本,这一次我把目标定位在史书上,《资治通鉴》、《左传》、《二十四史》之类的书籍,它们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无聊的周末。
书本一直陪伴我走在探索的道路上,它让我一步一步向文学的殿堂靠近。当我走进大学图书馆一看才发现自己竟是那么的渺小,我被震撼了,这里可以用应有尽有来形容了,尽管读的专业是机械类,但偶尔也发表一些文章。我一直把这些荣耀归功于一直陪在我身边的书本,为了明天的自己不后悔,我选择带着书本远行。
时至今日,我不停的买书,藏书,然后尝试着去写书,尽管当下网络和电子书霸占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我依旧在坚持,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我愈挫愈勇,都会激发我阅读和创作的欲望,一缕书香可以让人静气凝神,一篇好的文章能引起共鸣,一本好书给人前进的力量。
之于我,书本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会一直陪着我走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