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2月1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2]
“老哥,你落叶归根了,安息吧”
高秉涵将老兵王更新骨灰送到定陶老家
牡丹晚报记者 赵德高
在台湾,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这里的人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在同乡会里最年轻,因此一些老大哥们总会在弥留之际托付他,把自己的骨灰带回老家。
12月18日上午,高秉涵把一位台湾老兵的骨灰递到其女儿手中时,他低下头将消瘦的脸颊轻轻贴在泛着青白色光的骨灰坛上面,实现了他当初的承诺。
带回来老兵骨灰,又了却一桩心愿
12月18日,高秉涵起得比平时有些晚,他的神态显得有些凝重。
“更新老哥,今天我要把你的骨灰送回定陶老家,交到你女儿手里了。”高秉涵轻轻将装有骨灰的行李箱拉到了跟前。
走出宾馆房间时,高秉涵多次叮嘱身边的陪同人员,一定要小心轻拿行李箱。“里面装着老兵的重托,在他回家时一定不能有任何闪失。”
10时10分,高秉涵来到了定陶县滨河街道办事处东王店行政村,他下车时怀里抱着一个泛有青白色光的骨灰坛,上面写有“故荣明王更新骸”字样。
王更新的女儿王荣芳从高秉涵手中接过父亲的骨灰时已是泪流满面。
“老哥,我把你送回家交到你女儿手里了,你安息吧。”高秉涵对着王更新的骨灰坛小声说。临离别时,他低下头将消瘦的脸颊轻轻贴在泛着青白色光的骨灰坛上面,“老哥,你终于回到家、见到亲人啦。老弟我没辜负你的重托。再抱一下吧。”
“高叔叔,谢谢您了。”王瑞芳“扑通”跪在了高秉涵面前,泣不成声。因为她知道,为了能接到父亲的骨灰,她已经期盼了4年时间,高秉涵从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老兵们的重托一定要实现
不少逃往台湾的菏泽人对“回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回家”由愿望变成了奢望。不少老兵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了最为年轻的高秉涵身上,“我不在了,你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回家。”
在台湾生活60余年的高秉涵清楚地知道,对那些大半生生活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回家”意味着什么。
“对于这些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回家就是天大的事。”高秉涵说,正因为如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同乡们完成回家的梦想。而许多菏泽同乡,也安心地将自己人生最后的希望交到他的手上。
王更新老家在定陶县黄店镇辛店村,他和高秉涵一块去台湾时,他26岁,高秉涵13岁。
因为是老乡的原因,高秉涵与王更新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自然也少不了请求高秉涵将骨灰带回老家的嘱托。
“王更新回过菏泽老家几次,他已经办好了回老家养老的手续,结果病倒了,2011年去世。他的女儿也让我帮忙将父亲的骨灰带回老家。”高秉涵轻松地舒了一口气,老兵的重托,自己实现了承诺。
高秉涵告诉记者,当前他已经将百余位老兵的骨灰送回老家,自己感觉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接到很多求助,希望我能把他们亲人的骨灰带回老家。可是,台湾这么大,又隔了这么久,寻找起来非常困难。”
“父亲回家,我就没有牵挂了”
今年75岁的王瑞芳手捧着父亲的骨灰不停地抽泣,她对记者说,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她苦苦等了4年时间。
王瑞芳3岁时,父亲王更新就离开了家乡。“我对父亲没有一点印象,只是从母亲和奶奶口中得知我父亲的一些零碎情况。”王瑞芳说在她40多岁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没有父亲,直到1987年他接到父亲从台湾寄来的信,才知道自己的父亲还活着。
王更新在台湾一直独自生活,想早点见到自己的女儿。1994年,王更新从台湾来到定陶老家,全家人得以团聚。“我的母亲一直没有改嫁,在去世前还盼着能见父亲一面。没想到父亲回来时,母亲刚刚去世一年。”王瑞芳说,之后父亲又从台湾来看过她两次。
2010年之后,王更新患病瘫痪在床上,王瑞芳也去台湾照料父亲一个月时间,没想到回来没有多久就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当时想把父亲的骨灰带过来,遭到了拒绝,需要办理一下相关的手续,没想到父亲去世四年后,终于回来了。”王瑞芳说,她会将父亲的骨灰埋在老家的土地上。
为圆老乡的遗愿,一直在路上
12月16日18时回到菏泽后,高秉涵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
“除了祭拜父母、送老兵骨灰回家外,还有几所学校邀请过去交流。”高秉涵对记者说,在自己有生之年里,会多洒一点光和热来照亮需要温暖的地方,来照顾被遗忘的弱者,将更多的老乡送回老家,“自己80岁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讲话做事的机会不多了。趁现在有些话赶紧说,有些事赶紧去做。”
12月9日,高秉涵在香港领取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第十届爱心奖的奖杯时,显得非常激动,大家没有忘记这名一直奔走大陆与台湾之间送老兵回家的老人。
就在这次颁奖之后,高秉涵给自己写了一首还没有命名的小诗:
我把我的遗骨洒在故乡的土地上
我会在故乡的草丛底下重生
如果,你想来看我
我会在你的脚下等待。
今天,高秉涵将返回台湾,最迟明年4月份将再次回到菏泽老家。
在台湾,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这里的人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在同乡会里最年轻,因此一些老大哥们总会在弥留之际托付他,把自己的骨灰带回老家。
12月18日上午,高秉涵把一位台湾老兵的骨灰递到其女儿手中时,他低下头将消瘦的脸颊轻轻贴在泛着青白色光的骨灰坛上面,实现了他当初的承诺。
带回来老兵骨灰,又了却一桩心愿
12月18日,高秉涵起得比平时有些晚,他的神态显得有些凝重。
“更新老哥,今天我要把你的骨灰送回定陶老家,交到你女儿手里了。”高秉涵轻轻将装有骨灰的行李箱拉到了跟前。
走出宾馆房间时,高秉涵多次叮嘱身边的陪同人员,一定要小心轻拿行李箱。“里面装着老兵的重托,在他回家时一定不能有任何闪失。”
10时10分,高秉涵来到了定陶县滨河街道办事处东王店行政村,他下车时怀里抱着一个泛有青白色光的骨灰坛,上面写有“故荣明王更新骸”字样。
王更新的女儿王荣芳从高秉涵手中接过父亲的骨灰时已是泪流满面。
“老哥,我把你送回家交到你女儿手里了,你安息吧。”高秉涵对着王更新的骨灰坛小声说。临离别时,他低下头将消瘦的脸颊轻轻贴在泛着青白色光的骨灰坛上面,“老哥,你终于回到家、见到亲人啦。老弟我没辜负你的重托。再抱一下吧。”
“高叔叔,谢谢您了。”王瑞芳“扑通”跪在了高秉涵面前,泣不成声。因为她知道,为了能接到父亲的骨灰,她已经期盼了4年时间,高秉涵从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老兵们的重托一定要实现
不少逃往台湾的菏泽人对“回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回家”由愿望变成了奢望。不少老兵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了最为年轻的高秉涵身上,“我不在了,你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回家。”
在台湾生活60余年的高秉涵清楚地知道,对那些大半生生活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回家”意味着什么。
“对于这些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回家就是天大的事。”高秉涵说,正因为如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同乡们完成回家的梦想。而许多菏泽同乡,也安心地将自己人生最后的希望交到他的手上。
王更新老家在定陶县黄店镇辛店村,他和高秉涵一块去台湾时,他26岁,高秉涵13岁。
因为是老乡的原因,高秉涵与王更新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自然也少不了请求高秉涵将骨灰带回老家的嘱托。
“王更新回过菏泽老家几次,他已经办好了回老家养老的手续,结果病倒了,2011年去世。他的女儿也让我帮忙将父亲的骨灰带回老家。”高秉涵轻松地舒了一口气,老兵的重托,自己实现了承诺。
高秉涵告诉记者,当前他已经将百余位老兵的骨灰送回老家,自己感觉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接到很多求助,希望我能把他们亲人的骨灰带回老家。可是,台湾这么大,又隔了这么久,寻找起来非常困难。”
“父亲回家,我就没有牵挂了”
今年75岁的王瑞芳手捧着父亲的骨灰不停地抽泣,她对记者说,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她苦苦等了4年时间。
王瑞芳3岁时,父亲王更新就离开了家乡。“我对父亲没有一点印象,只是从母亲和奶奶口中得知我父亲的一些零碎情况。”王瑞芳说在她40多岁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没有父亲,直到1987年他接到父亲从台湾寄来的信,才知道自己的父亲还活着。
王更新在台湾一直独自生活,想早点见到自己的女儿。1994年,王更新从台湾来到定陶老家,全家人得以团聚。“我的母亲一直没有改嫁,在去世前还盼着能见父亲一面。没想到父亲回来时,母亲刚刚去世一年。”王瑞芳说,之后父亲又从台湾来看过她两次。
2010年之后,王更新患病瘫痪在床上,王瑞芳也去台湾照料父亲一个月时间,没想到回来没有多久就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当时想把父亲的骨灰带过来,遭到了拒绝,需要办理一下相关的手续,没想到父亲去世四年后,终于回来了。”王瑞芳说,她会将父亲的骨灰埋在老家的土地上。
为圆老乡的遗愿,一直在路上
12月16日18时回到菏泽后,高秉涵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
“除了祭拜父母、送老兵骨灰回家外,还有几所学校邀请过去交流。”高秉涵对记者说,在自己有生之年里,会多洒一点光和热来照亮需要温暖的地方,来照顾被遗忘的弱者,将更多的老乡送回老家,“自己80岁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讲话做事的机会不多了。趁现在有些话赶紧说,有些事赶紧去做。”
12月9日,高秉涵在香港领取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第十届爱心奖的奖杯时,显得非常激动,大家没有忘记这名一直奔走大陆与台湾之间送老兵回家的老人。
就在这次颁奖之后,高秉涵给自己写了一首还没有命名的小诗:
我把我的遗骨洒在故乡的土地上
我会在故乡的草丛底下重生
如果,你想来看我
我会在你的脚下等待。
今天,高秉涵将返回台湾,最迟明年4月份将再次回到菏泽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