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12月2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4]
互联网+牡丹产业+金融创新
菏泽牡丹年会召开,旨在通过互联网和金融创新加快菏泽牡丹产业发展
12月 27日,菏泽牡丹年会在牡丹大酒店召开,市委副书记李建华致辞,市政府副市长任仲义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牡丹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朱瑞军主持。山东省粮食局产业发展处处长张可谭、市政协副主席陶体华、菏泽学院副院长孟令美等出席。省内外领导、知名专家教授、省内外大型集团公司负责人、各县区委副书记、分管副县区长、牡丹产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金融机构负责人、牡丹种植主体、牡丹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了年会。
2015年菏泽牡丹年会的主题是“互联网+牡丹产业+金融创新”。通过交流与合作,旨在突出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形式,建设全国最大的牡丹电子商务平台,将牡丹产品推向世界各地;通过创新金融介入方式,建设牡丹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以林权按揭贷款、p2p等模式,盘活林权,引进金融资本解决我市牡丹产业资金制约瓶颈,加快我市牡丹产业发展步伐。
市委副书记李建华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牡丹产业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求坚持把牡丹产业作为菏泽的品牌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和广大群众的认识,化共识为共为,在全市形成加快发展牡丹产业的强大合力,努力将菏泽建成国家级牡丹生产、科研、观赏核心区,特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际最大的牡丹产业化生产基地。
副市长任仲义介绍了我市牡丹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愿景。他指出: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具有显著的代表性。目前,全市牡丹共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37个栽培品种,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油用牡丹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牡丹产业发展的新纪元。为推动牡丹产业发展,我市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在全国率先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牡丹科研机构达到19家。牡丹系列深加工产品100多个,走俏全国各大市场。牡丹产业逐步走上了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链条化开发的综合利用之路。全市牡丹加工企业达到120家,牡丹出口企业达到11家。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尧舜、盛华等牡丹龙头企业和牡丹区牡丹种植集聚区为基础的牡丹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和以各县区1000亩以上规模牡丹种植基地为基础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牡丹产业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集牡丹产业技术集成、种苗繁育、规模种植、产品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牡丹产业发展框架。任仲义要求,我市下一步要坚持突出特色,全力推进牡丹产业提档升级,向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牡丹产业、牡丹产业之都、世界级牡丹产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良好平台,通过“互联网+”形式,促进互联网与牡丹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全国最大的牡丹电子商务平台。要通过创新金融介入方式,引进金融资本解决我市牡丹产业资金制约瓶颈,加快我市牡丹产业发展步伐。要营造牡丹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主动,形成合力,推动牡丹产业加快发展;各牡丹种植和生产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自身素质,生产合格的牡丹产品,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假冒伪劣牡丹产品打击力度,切实维护“中国牡丹之都”形象,推动我市牡丹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召开了“互联网+牡丹产业+金融创新”研讨会和 《牡丹籽标准》《牡丹籽粕标准》研讨会。研讨会上,行业知名专家、企业集团领导就推动牡丹产业发展展开研讨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牡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新的思路。会上还签订了多项推进牡丹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通讯员 常 正
记者 朱瑞莲
摄影 孟 欣 袁 勇
2015年菏泽牡丹年会的主题是“互联网+牡丹产业+金融创新”。通过交流与合作,旨在突出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形式,建设全国最大的牡丹电子商务平台,将牡丹产品推向世界各地;通过创新金融介入方式,建设牡丹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以林权按揭贷款、p2p等模式,盘活林权,引进金融资本解决我市牡丹产业资金制约瓶颈,加快我市牡丹产业发展步伐。
市委副书记李建华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牡丹产业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求坚持把牡丹产业作为菏泽的品牌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和广大群众的认识,化共识为共为,在全市形成加快发展牡丹产业的强大合力,努力将菏泽建成国家级牡丹生产、科研、观赏核心区,特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际最大的牡丹产业化生产基地。
副市长任仲义介绍了我市牡丹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愿景。他指出: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具有显著的代表性。目前,全市牡丹共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37个栽培品种,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油用牡丹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牡丹产业发展的新纪元。为推动牡丹产业发展,我市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在全国率先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牡丹科研机构达到19家。牡丹系列深加工产品100多个,走俏全国各大市场。牡丹产业逐步走上了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链条化开发的综合利用之路。全市牡丹加工企业达到120家,牡丹出口企业达到11家。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尧舜、盛华等牡丹龙头企业和牡丹区牡丹种植集聚区为基础的牡丹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和以各县区1000亩以上规模牡丹种植基地为基础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牡丹产业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集牡丹产业技术集成、种苗繁育、规模种植、产品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牡丹产业发展框架。任仲义要求,我市下一步要坚持突出特色,全力推进牡丹产业提档升级,向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牡丹产业、牡丹产业之都、世界级牡丹产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良好平台,通过“互联网+”形式,促进互联网与牡丹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全国最大的牡丹电子商务平台。要通过创新金融介入方式,引进金融资本解决我市牡丹产业资金制约瓶颈,加快我市牡丹产业发展步伐。要营造牡丹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主动,形成合力,推动牡丹产业加快发展;各牡丹种植和生产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自身素质,生产合格的牡丹产品,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假冒伪劣牡丹产品打击力度,切实维护“中国牡丹之都”形象,推动我市牡丹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召开了“互联网+牡丹产业+金融创新”研讨会和 《牡丹籽标准》《牡丹籽粕标准》研讨会。研讨会上,行业知名专家、企业集团领导就推动牡丹产业发展展开研讨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牡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新的思路。会上还签订了多项推进牡丹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通讯员 常 正
记者 朱瑞莲
摄影 孟 欣 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