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1月2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2]

生活不贵,欲望很贵

□子沫
   一位旅居法国一个月的朋友,回来谈感触,她说,法国人的业余生活很忙,忙着整花园、烘点心、逛市集,孩子玩孩子的,成人忙成人的,各取所需,很家常。她说,国内很多人休闲都得高大上,非得去个什么地方才算休闲。
   探讨生活常态的东西,我说大凡一个东西没有落入生活常态,总是有隔膜,经常做的事才算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随时随地。有时,我们对别人的生活有很多误会,一说法国,就是大餐,就是浪漫,真正该关注的倒是别人落入实处的生活方式。
   我说,法国人可能是“闲里忙”,他们是忙生活忙喜好。工作只是一部分而已。友人算是成功人士,她说现在的状况是有钱人很焦虑,没钱的人也焦虑,群体焦虑,工作完了,要么不会休闲,不知道干什么,一闲下就心慌;要么一闲就好像非得利用得天衣无缝般,到一个什么地方去,不然就觉得没意义。还是没落入常态,是一种狠命过度的状态,不放松。
   我又想起另一个友人,谈到去卢浮宫看画,蒙娜丽莎的画像前挤满了旅游团的人,根本看不到什么,而对面的一幅 《迦纳的婚礼》却无人问津,友人折转身,安静地看对面的一幅画,她说,真是意外收获,名气遮盖了很多东西,为什么人们不能自己去寻找角度?人少,才能好好看。巴黎需要安静审美的人。
   曾看到过一部纪录片里,空无一人的卢浮宫,一个老妇人在一幅画像前静坐……我记住了她看画像时宁静的神态,有时,幸福只是与一张画作的沉默交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个世上的好,并没有标准,是各取所需,不是只有一个蒙娜丽莎。也许,他们个体,发自内心的审美才是我们该学习的东西。
   友人说,巴黎的消费没有传言的那么贵,只要你不吃什么大餐,她在法国待了一个月,花费并不多。我想起了 《巴赫十二平均律》,很宁静,没有起伏,但耐听高贵不腻味,不刻意,这有点像法国人的生活状态吧。这也许才是我们最该学习的内在状态。
   基本的生活不贵,欲望很贵。这条法则放到哪里,都应该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