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2月1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想起那年的元宵节

□杨会安
   元宵节又要到了,小城里张灯结彩,处处呈现欢乐祥和的气氛。挂起红红的灯笼,吃着香甜的元宵,儿时闹元宵的场景不觉历历在目。
   我第一次认识汤圆是在我十岁那年,正月十五早上,去赶集的母亲买了一兜圆圆胖胖的“小雪球”回来,笑着告诉我们这就是汤圆,用糯米和黑芝麻做的,煮熟了又香又甜,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一听是美味,正在院子里玩得起劲的我们兄妹五人可兴奋了,自汤圆下锅的一刻,就拿着碗筷围在锅台边,不住地咽口水。终于,白白嫩嫩的汤圆浮出水面,母亲嘱咐我们先别慌,第一碗要先上供,等她恭恭敬敬地祭拜过先祖、诸神之后,才算计着给我们一人盛了六个,刚好分完。早已等得不耐烦的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了,用筷子夹起圆滚滚的汤圆,咬了一口,软软滑滑、香香甜甜,太好吃了!等我一口气吃完,发现父母正喜盈盈地望着我们问:“好吃吗?”这时,身边小妹用舌头舔了一下嘴唇说:“妈,只是太少了,我还没有吃够呢。”母亲把那碗贡品汤圆端出来,她和父亲象征性地品尝了两个,然后剩下的全分给了我们。从此,那年的汤圆和母亲的笑脸,芳香了我的整个童年时光。
   令我难忘的还有那年别样的“花灯”。早饭一过,父亲就从厨房把菜筐里所有的胡萝卜倒在地上,找出又大又胖的,洗干净,切成圆柱形,接着从顶部起把中间的瓤挖至一盏酒杯模样,再倒入煤油,然后用棉丝线缠绕火柴棍插入底座中间,这样一个新颖美丽的萝卜灯就做成了。待到掌灯时分,大门、厨房、堂屋两旁,包括猪圈、鸡窝、水井旁,母亲都会放一盏如此别致的“花灯”,尽管当时村里还没有电灯,但家家户户都会“如此”灯火通明,煞是喜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不在了,母亲老了,每年元宵节,各种口味的汤圆皆可品尝,各式各样的花灯应有尽有,儿时元宵节那份简单的快乐与幸福再也找不到了,如今却成了心灵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