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3月1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新媒体下的文学思考

□石姗姗 牡丹区第四小学
   如今,报刊杂志,图片视频,社交平台,以及各种关于读书的APP都能让我们顺利读到自己感兴趣的读本,它们提供了一个强大平台,你可以通过这上面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找寻到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和原作者,我在豆瓣上与木心先生的那首小诗的相遇便是如此。闲暇时逛豆瓣,偶然间读到先生的一首小诗 《从前慢》,诗中文字清丽,读起来让人心生柔软,当时便惊讶:是何等细腻心思才能写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文字?由此开始了对木心先生作品的拜读。
   近几年,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屡屡被搬上荧屏,《致青春》、《匆匆那年》、《琅琊榜》、《芈月传》的热播,着实掀起了一股读原版的热潮。我们不得不感谢新媒体,如果不是它,我们不会知道这些伟大文学作品的存在,也将会少了很多过瘾的视听感受和阅读体验。多种形式的新媒体让我们接触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它的“努力”大家看的到,但是,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小觑的。
   曾几何时,在午后的阳光下品茗,闲暇时读上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是一件非常惬意而又容易实现的事。而今我们却不得不随着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加快脚步,午后的品茗与阅读成了美好而遥远的事情。多重形式的新媒体就像一个高音炮喇叭,它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呐喊:“去看一看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大家似乎越来越享受到短篇鸡汤文章和奇闻趣事带来的便利,它们短小精悍却往往一针见血,不用费很多时间就可以让心灵“速成”,它们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整个世界。微博、微信的热潮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越来越喜欢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了解文学,只因它们更加一目了然,不用绞尽脑汁去理解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可是,正如你渐渐发觉的这样,我们越来越浮躁,文章稍微一长就着急看结尾,叙事稍微一冗杂就翻篇。
   文学成了高高在上的边缘性产物,我们有时宁愿拿着平板刷微博看世界也不再愿意拿着一本厚厚的纸质书研究其中的词藻。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商场里买奢侈品的人越来越多,书店里真正沉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尽管新媒体已经释放出最大善意在努力引导大众通过不同形式亲近文学,为我们发掘不曾被翻阅的经典,但夏虫不可语冰,它对文学的冲击力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