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4月0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2]

千年古曹州

□荣海生
  群贤荟萃映曹州
   北宋真宗时,曹州凭借近畿优势,人才辈出。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成武人庞籍科举考中进士,授黄州司理参军,因善于勘鞫狱讼,得到上司的欣赏。后升任群牧判官,发现了大量弄虚作假之事,上书朝廷,陈述利害,受到朝廷重视。之后,庞籍因弹劾宰相张士逊奢靡无度,弹劾宠臣范讽以权谋私,受到排挤。后来,西夏对宋侵扰,边关民不聊生。朝廷再次重用庞籍,让他全权处理与西夏的军政事物。庞籍到任后,令各地修治颓废的城池村寨,安顿百姓生产生活,整饬边关军事设施,整顿军纪,积极备战。他多次指挥出兵打败西夏,迫使西夏向宋称臣。宋仁宗时,因功升任宰相。庞籍积极为国荐才,司马光、狄青、李师中等人都是在他的极力推荐下成为栋梁之才的。可惜的是,后来的小说家为了突出包拯的刚正不阿,刻画了一位位高权重的奸臣 “庞太师”,致使庞籍背负恶名近千年。其实,“庞太师”的原型是外戚张尧佐,与庞籍无关。
   张亢,宋真宗时的进士。先出任四川广安军判官,后任应天府(今商丘)推官。史书载“张亢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后来张亢在陕西、河东及河北前线边防要区重地带兵。宋与西夏开战后,张亢多次针对宋军战场失利的原因,提出改革弊端的建议。因为张亢边防问题分析得比较透彻,颇得朝廷倚重,甚至多次被调任应对突发事件或紧张局面,力保边疆不失。其间,两次痛击西夏军,并在边境建起了防御碉堡,边境才有了屏障。史书称赞他“区区书生”,功名“何其状载”!
   北宋燕肃被著名科技史学家、诗人李约瑟称为“达芬奇式的人物”。燕肃自幼随父迁至曹州,家里贫穷上不起学,就到处游学,因他天资聪明,竟考中了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人称 “燕龙图”。燕肃为政清简,思想机敏,一生勤奋好学。他发明了指南车、记里鼓车、莲花漏,写出了著名的论著《海潮论》,说明潮汐原理,绘制了《海潮图》。燕肃工诗善画,以诗入画,意境高超,为文人画的先驱者。文学作品有上千篇之多,多已失传。善画山水寒林,与王维不相上下。北京故宫藏有他的《春山图》。郭若虚、苏东坡、董逌、黄庭坚等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宋真宗时,济阴人仁载的两个儿子任中正、任中师均官居要职,能体恤民苦,颇有政绩,在年老时,他们都要求回归家乡,朝廷命他们管理曹州。
   曹州济阴人王畴进士及第后,升迁为太常博士,参与改编《唐书》。仁宗喜欢打猎,王畴时常引用经典劝谏;太后垂帘听政,他大胆劝谏英宗御朝;太监挟私乱政,他坚决以律处理。后人赞誉他“数建忠谋”。
   皇祐元年(1049年),以清廉著称的陈希亮任曹州知州。当时,冤句县一伙盗贼非常猖獗,到处抢劫,并劫持了濮州通判井渊。陈希亮到任后不过一月,就全部抓获了盗贼,曹州遂得以安宁。陈希亮一生嫉恶如仇,几次惩治不法乡绅,从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世人所称颂。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神宗时,著名史学家刘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曹州知州。当时,曹州盗匪猖獗,官府的大肆抓捕和酷刑也无济于事。刘攽认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于是,他推行宽政,盗匪慢慢消失了。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曹州改赐军兴仁。崇宁元年(1102年),升曹州为兴仁府,管辖济阴、南华、乘氏和宛亭(冤句)四县。
   五代至北宋时期,黄河的几次大决口,在梁山附近形成了梁山泊。宋徽宗宣和年间,郓城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众起义,他们占据梁山泊,常年活动于单、齐、青、濮间,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在数万官军的围追堵截中,机动灵活地进退,不断地攻城陷地,“官军莫敢撄其锋”,成为一支很有影响的农民起义队伍。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转战海州,海州知州张叔夜率兵伏击,宋江等人被围困,只得投降。后来,施耐庵根据这一史实,经过虚构处理,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小说《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