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4月2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吕福隆:伴着寂寞一路前行
□牡丹晚报记者 郭卫东
吕福隆
1956年生,山东菏泽人,号秋居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院名誉院长、中国颜体书法研究会理事、山东菏泽市牡丹区政协委员。书法作品曾入选由文化部主办的 《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国书画作品精选》、中国书协主办的 《93年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展》、《首届敦煌国际书画艺术大展》、《国际佛教书画展》、《魏碑书法大赛精品集》等。出版有 《吕福隆书法作品集》、《省斋随笔》、《南北朝楷书研究》、《省斋论书丛稿》。书法作品曾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大足石刻博物馆、苏州祝嘉书学院、敦煌市人民政府等收藏。
吕福隆曾说过:“凡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一生的人,绝不会被表层的东西所迷惑,更不会朝秦暮楚,而是默默耕耘着、播种着,或者说不断追求着更高的境界,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在吕福隆看来,与书法对话,无疑是一条寂寞之路。书法作为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粹艺术,历代虽然不乏名家,而真正书法大家的出现却往往会与书法家自身淡泊明志休戚相关。体悟到此境,吕福隆更加踏实地伴着这条寂寞之路前行。
吕福隆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向有着独到见解,尤其是对碑学书法创作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堪称独树一帜。一直以来,吕福隆身兼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两种角色,他的评说,一方面是为同道人代言,另一方面是与书法的对话。
他师承孙伯翔、葛鸿桢、李刚田先生,喜墓志造象,追秦汉遗风。早年,吕福隆一直对 《张迁》、《爨龙颜》、《二十品》等用功至勤,后来师从当代碑学名家孙伯翔先生,从孙氏笔下获益良多,更加成熟。
观吕福隆书作,给人的感觉是,创作取法属于典型的碑学之路。书法线条笔墨无一不出自传统,由此看出,吕福隆的书法创作语言是典型的魏碑学养所铸成,既尊重传统,又攀岩现代。同时,用笔的果断与精确也是吕福隆书法创作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色。吕福隆深知用笔对于其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于是在十多年前,即着力解决自己书法创作中的用笔问题,日常除了遍习汉魏碑,还对金文、篆籀多有钻研,甚至间或兼习治印,终于悟出了用笔的巧妙在于“笔随心走、速缓相间、刚柔相济、方圆适中”,随后放笔书怀而成己格。多番体味,十年如一日,吕福隆始终不惧寂寞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本版作品均为吕福隆作
吕福隆
1956年生,山东菏泽人,号秋居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院名誉院长、中国颜体书法研究会理事、山东菏泽市牡丹区政协委员。书法作品曾入选由文化部主办的 《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国书画作品精选》、中国书协主办的 《93年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展》、《首届敦煌国际书画艺术大展》、《国际佛教书画展》、《魏碑书法大赛精品集》等。出版有 《吕福隆书法作品集》、《省斋随笔》、《南北朝楷书研究》、《省斋论书丛稿》。书法作品曾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大足石刻博物馆、苏州祝嘉书学院、敦煌市人民政府等收藏。
吕福隆曾说过:“凡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一生的人,绝不会被表层的东西所迷惑,更不会朝秦暮楚,而是默默耕耘着、播种着,或者说不断追求着更高的境界,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在吕福隆看来,与书法对话,无疑是一条寂寞之路。书法作为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粹艺术,历代虽然不乏名家,而真正书法大家的出现却往往会与书法家自身淡泊明志休戚相关。体悟到此境,吕福隆更加踏实地伴着这条寂寞之路前行。
吕福隆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向有着独到见解,尤其是对碑学书法创作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堪称独树一帜。一直以来,吕福隆身兼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两种角色,他的评说,一方面是为同道人代言,另一方面是与书法的对话。
他师承孙伯翔、葛鸿桢、李刚田先生,喜墓志造象,追秦汉遗风。早年,吕福隆一直对 《张迁》、《爨龙颜》、《二十品》等用功至勤,后来师从当代碑学名家孙伯翔先生,从孙氏笔下获益良多,更加成熟。
观吕福隆书作,给人的感觉是,创作取法属于典型的碑学之路。书法线条笔墨无一不出自传统,由此看出,吕福隆的书法创作语言是典型的魏碑学养所铸成,既尊重传统,又攀岩现代。同时,用笔的果断与精确也是吕福隆书法创作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色。吕福隆深知用笔对于其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于是在十多年前,即着力解决自己书法创作中的用笔问题,日常除了遍习汉魏碑,还对金文、篆籀多有钻研,甚至间或兼习治印,终于悟出了用笔的巧妙在于“笔随心走、速缓相间、刚柔相济、方圆适中”,随后放笔书怀而成己格。多番体味,十年如一日,吕福隆始终不惧寂寞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本版作品均为吕福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