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7月1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忘不了的母校情结

——高秉涵《咏菏泽一中百年校庆两首》赏析
□董晓康
  一
  初入母校年十三,烽火狼烟到江南。书剑有成干戈尽,芸篇无名故人谈。白日兴来茶当酒,夜半檐声觉雨甘。回首百年沧桑史,桃李满枝果满篮。
  二
   春风谷雨牡丹开,
   好似仙女下凡来。
   雍容华贵玉环样,
   天生丽质西施胎。
   龙盘虎踞圣贤地,
   人杰地灵栋梁栽。
   桃李丰硕满天下,
   曹州牡丹一中才。
   母校,简单地说,就是你曾经学习过、成长过的地方。而母校情结,就是当你离开后,又总想找个机会重回学校看一看她或做一点事情来报答她,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感。高秉涵13岁离开家乡,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小学毕业的少年,后来,他漂泊台湾43年,直到1991年才得以重返家乡。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有浓厚的母校情结。他在菏泽都有哪些母校呢?为什么他总是忘不了曾经的母校呢?
   1935年,高秉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和母亲都热心教育,常年在乡间小学教书。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年代,城乡大部分中小学校瘫痪停办,日寇在占领的地方强制推行奴化教育。高秉涵的父母便转入乡下,创办了高庄小学,这也是高秉涵童年入读的第一所小学,一年后他转入葭密寨小学,在这里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
   1946年夏,高秉涵完成初小学业后,转入菏泽县南华镇第二小学就读,这也是他的第三所母校。在这里他接受了较为系统又全面的知识学习。当时学校组织成立了一支排球队,名曰“流星排球队”,共有15名队员,高秉涵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他练球积极又勤快,被队员们称为“总管”。1948年在与其它小学的排球比赛中,“流星排球队”大获全胜,为此,全体队员还在南华公园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保存至今。它也成为高秉涵在菏泽南华第二小学辉煌又难忘的读书岁月的见证。
   1948年7月,高秉涵从南华第二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菏泽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初中部。然而刚领到录取通知书,未及入学,国共内战惨烈,8月6日,高秉涵离开菏泽,自此开始了他长一年零两个多月的逃亡生活,他途经定陶、曹县,在商丘搭乘火车,赶赴南京,后来过镇江瓜州,达无锡惠山,辗转芜湖、屯溪到浙江马金镇、开化、常山,取道江西玉山,又至福建浦城、建阳、永安、漳州,从厦门渡海至台湾高雄,全程足迹超过2376.4公里。真可谓,十三少年孤且幼,五千里路血与泪!
   从高秉涵这段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高秉涵在大陆实际入读的母校有高庄小学、葭密寨小学和菏泽南华第二小学。他并未真正在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菏泽一中前身之一)读过书,那他今天为什么跟菏泽一中有那么深的感情呢?很多人都曾向高秉涵询问过这个问题。高秉涵郑重又深情地回答说:“母校就等于母亲,学校录取了我,就等于母亲生下了我。后来由于客观环境的突变,我连一口母亲的奶水也没有吃到。而我的母亲仍然是生我的母亲,绝不会以是否吃到母亲的奶水而影响到母子的关系。正如学校录取了我,我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虽然没有进入学校门,没有接受到学校的教育,犹如没有吃过学校一口教育的奶水,但这所学校仍然是我的母校!”所以,菏泽一中对高秉涵来说,始终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这种情感必然也是令他终生铭记,不能忘怀的。
   在一年多的逃难岁月中,经历了几千里的长途跋涉、攀山涉水,高秉涵竟能将这张简易师范初中部的录取通知书保存完好,今天想来,简直就是奇迹。后来,也是得益于这份通知书的证明,高秉涵得以顺利报考台北建国中学夜校,经过六年的半工半读,他完成了中学学业,并且考入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由此看来,是母校的这份“证明”,给了他继续求学的机会,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高秉涵对母校菏泽简易师范 (菏泽一中)一直具有深挚的感情。
   2003年10月,菏泽一中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典。菏泽一中始建于1903年,历经曹州中学堂、山东省立十一中学、山东省立六中、国立六中三分校、冀鲁豫边区中学、菏泽简易师范、菏泽中学、菏泽第一中学等阶段。欣逢一中百年庆典,四方校友共聚一堂。当时,高秉涵作为台湾旅台同乡会会长,积极号召简易师范时期的师生校友参加庆祝大会。这两首诗就是高秉涵为庆祝菏泽一中百年校庆所作。
   第一首,作者讲述自己十三岁被学校录取,却因为战乱,流落江南。后来通过努力读书考入国防管理学院,可谓文武有成,这时国共战争早已结束,自己不能为国家立功留名,倍觉遗憾。常年异乡漂泊,饮茶如酒,竟然也能醉人;夜半听雨,思乡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如今自己已届古稀,在异乡作为游子已有55年之久,念此怎不心生感慨。回首学校百年沧桑的历史,有辉煌也有跌宕,看到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无数的优秀人才,真心为母校感到骄傲与自豪!
   第二首,作者借歌咏曹州牡丹,表达对母校菏泽一中的赞美之情。曹州牡丹甲天下,而百年一中也曾有 “江北第一名校”的美誉,希望今天的一中学子也能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学校争光,也为菏泽增光。
   1991年,海峡两岸开放之后,高秉涵几乎每年两次返回家乡菏泽。每次回来都会到昔日的母校去看一看,为今天的“学弟、学妹们”作报告和讲座。2012年中央电视台启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进行网上投票。母校牡丹区二完小及菏泽一中分别在全校发动师生积极为高秉涵投票、拉票。高秉涵的行为不只感动了菏泽,感动了海峡两岸,也感动了整个民族同根相生的中国心!他的成功当选,是菏泽人民的骄傲,也是母校的骄傲!
   从2014年起,高秉涵每年都必来菏泽一中,他先后将自己“感动中国”的荣誉奖杯、证书、菏泽简易师范的录取通知书以及部分书籍卷宗等宝贵资料捐赠给学校。同时,他每次来都会给学生做“家国情怀”主题报告,劝勉今天的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增长本领,长大后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他告诫同学们一定要懂得孝顺,行孝就在今天,不能拖延。他的感人事迹和谆谆话语总能感染很多学生,每次讲座结束后,都会有大量学生围涌着他,高秉涵也总是有耐心地与他们签名、合影。
   母校永远像母亲一样,她总会张开温暖的臂膀迎接每一位孩子的归来。不管他现在是得意,还是失意,不管他是衣锦还乡,还是一无所有。高秉涵作为菏泽一中曾经的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 “今日我以一中为荣,明日一中以我为荣”这句话,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在他心中始终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母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