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8月1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5]

让农村孩子也来学习传统文化

□牡丹晚报记者 郭卫东 韩 波 实习生 蒋明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从今年3月初,每到清晨,鄄城县一处小院里就会传出孩童清脆的读书声。日前,牡丹晚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原来这户小院的主人叫史丹,她与国学上很有造诣的董瑞芝一同开设了“大慧国”学馆。与其他的辅导机构全然不同的是,她们不收孩子们一分钱,这里有免费的教学空间,还有免费的午餐供应。“我们开设国学课堂,就是想让孩子们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董瑞芝诚恳地说。
  自家小屋成课堂,为孩子们传授国学知识
   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缺少基本的道德与礼仪,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还处于“放养”状态,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董瑞芝和史丹两人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学习到传统文化,就决定开办一个免费的国学课堂。
   两人萌发了这个念头之后,一刻都没有耽误,购买了教学需要用的教材、桌椅,甚至就连毛笔、宣纸这样的文具都是两人自掏腰包,林林总总地算起来也投资了上万元,并取名为“大慧国”,《论语》、《孝经》、《弟子规》、《大学》等经典国学篇目都是孩子们所学习的内容。
   记者观察到,这里的孩子在吃午饭之前要背诵《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里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浪费一粒米饭,还学会了感恩父母和老师。
   史丹告诉记者,学堂的定位就是“传承国学文化”,所有的课程安排全是为了奠定孩子传统文化根基。记者在现场看到,学堂处处皆是经典文字,抬头是“忠孝仁爱”,转身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以广才志以成学”,传统文化氛围特别浓厚。
  改变“问题儿童”,用国学引导成长
   小雨今年10岁,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便离开了家,爸爸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两位老人年事已高,照顾小雨有些吃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雨缺少了父母的教导,养成了古怪脾气,比较调皮,也不喜欢学习。虽然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是他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两位老人实在没办法,把他送到了国学堂。小雨刚到学堂的时候,不听话,还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老师便三番五次地和他谈心,教他读国学中的经典,让他参与到帮助别人的活动中。一个月下来,小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性格变得开朗,还能自己洗衣服了。“孩子变得听话了,我和他奶奶真的很开心,这都要感谢咱们国学堂的老师。”小雨的爷爷激动地说。
   “像小雨这样的问题儿童在农村有不少,他们缺少了父母的教导,不知道该怎么走今后的路,我们通过国学教育,把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也许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董瑞芝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