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11月18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6]
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
航天员即将踏上返回之旅
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即将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随后,2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关闭返回舱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飞船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一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就要回到我们的‘大家’,很兴奋”
11月15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接受新华社采访。
景海鹏说,到目前为止,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整整30天(截至11月15日)。这30天期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也通过舷窗瞭望,看看世界各地的风景风光,特别是飞船经过祖国上空的时候,我们俩非常激动。说心里话,在茫茫太空,时刻感受到祖国和亲人的牵挂,感受到全球华人对我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们也向全国人民表示感谢,向全球华人表示最美好的祝福。
景海鹏说,这些天来,领导、同事、战友们都在地面上支持我们,他们连轴转地值班,为我们加油鼓劲,所有的飞控人、航天人都在为我们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后面还有两天时间,我们会把各个细节做得细而更细、严而更严,确保载荷的安全。
陈冬说,现在的心情有一点留恋和不舍,但也有高兴和兴奋。留恋和不舍主要是因为马上就要离开天宫二号。在这里我们生活工作了30天,这里就像是我们在太空的家,所以还是有些不舍和留恋。高兴和兴奋是因为我们就要回到我们的 “大家”,回到我们的地球,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也会把后面的工作做好,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返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
返回地球前,飞行员表示已做好准备
据景海鹏介绍,这几天各项工作还在如期进行,并要为返回做些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的回收,二是舱内环境的整理,三是离开天宫之前进行状态设置。关于数据收集、样本回收,目前大部分实验都已经做完了,相关的数据有一小部分已经下传到地面,其他部分数据量太大,只能存储到卡上,由航天员带回地面。另外,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都是要带回来的。还有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还有离轨前采的大气微生物样本,也要带回地面来分析。
陈冬称,舱内环境整理一项任务是搬东西,就好比打包行李。最开始进入天宫二号的时候搬了很多东西进去,包括生活用品、实验用的东西等;包括锻炼用的自行车,也是在轨展开的。相当于在布置太空中的一个家,现在要搬回地球了,回来之前要把带过去的那些东西再挪回到应该放的位置。有些东西要在天宫绑一下,绑的工作也比较费时。
景海鹏表示,离开之前要把天宫二号打扫得干干净净,该收的东西收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垃圾放在天宫上是比较危险的,为了保证天宫后续任务,必须带走。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一些垃圾,比如电池、电极,都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临行状态设置,有点类似于长期离开一间房子之前要断水断电。天宫二号今后还要被长期管理,和货船对接,我们要保证整个电、水、气、通信都设置到位。总共大概有四五十项状态设置。”陈冬说。
重重考验的返回路
飞船在返回的路上也有很多危险因素存在,针对这些考验,设计人员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保证返回舱平安回家。
在返回舱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返回舱与大气层的摩擦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这时候返回舱就像一个火球,如果不采取防热措施的话,返回舱里的航天员会承受不了高温,而且返回舱的结构也会受到损毁。所以科研人员在返回舱的外壁上,涂了一层防热涂层,返回过程中防热涂层会消耗摩擦产生的高温,以减少对舱内温度的冲击。
有了这件盔甲,返回舱的内部温度能保持在40摄氏度以下,这也是航天员能够接受的温度范围。
当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到达距地面大约80到90公里时,因为高速运动而产生的剧烈摩擦,在返回舱表面会产生等离子区,出现黑障现象。这时候,返回舱会暂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不管是声音、图像、还是遥测信息,都会全部中断,剩下的只有等待。
这对飞船和航天员的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大约要3到4分钟,直到返回舱距离地球大约40公里的时候,“黑障”才会消失。
当返回舱成功穿越大气层,下降到距地面大约10公里的高度时,飞船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是飞船回收着陆系统人员最为关注的事情。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飞船的返回舱上安装了主伞、备伞两套降落伞系统。当主伞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打开时,备用伞系统也能够担当飞船返回重任。
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间表
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升空,将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两个飞行器形成组合体。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二号。
10月20日,航天员开展太空养蚕实验,完成首次太空跑台训练以及在轨眼手协调、听力等身体机能的测试。同日,天宫神舟组合体由倒飞状态转为正飞。
10月21日,两名航天员进行在轨脑力负荷、在轨情绪特征研究等实验和测试。
10月22日,航天员通过笔记本电脑收发邮件、实时下传实验数据。
10月24日,景海鹏50岁生日,接受了工作人员来自地球的祝福。当日,天宫神舟组合体首张合影图像传回到地面。
1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同景海鹏、陈冬通话。
11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将开始进行撤离天宫二号的准备工作,并进入神舟飞船,之后将返回地面。
地面已做好迎接飞行员归来准备
为确保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从9月26日进场至今,主着陆场系统不断优化方案预案,开展训练演练,截至目前,已完成了7次空、地协同综合演练、14次模拟机位演练和30余次跟踪捕获、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安全保卫等专项训练。
目前,主着陆场区各类方案预案齐全,参试设备状态良好,物资器材保障到位,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已经建立了执行任务的状态。
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随后,2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关闭返回舱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飞船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一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就要回到我们的‘大家’,很兴奋”
11月15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接受新华社采访。
景海鹏说,到目前为止,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整整30天(截至11月15日)。这30天期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也通过舷窗瞭望,看看世界各地的风景风光,特别是飞船经过祖国上空的时候,我们俩非常激动。说心里话,在茫茫太空,时刻感受到祖国和亲人的牵挂,感受到全球华人对我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们也向全国人民表示感谢,向全球华人表示最美好的祝福。
景海鹏说,这些天来,领导、同事、战友们都在地面上支持我们,他们连轴转地值班,为我们加油鼓劲,所有的飞控人、航天人都在为我们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后面还有两天时间,我们会把各个细节做得细而更细、严而更严,确保载荷的安全。
陈冬说,现在的心情有一点留恋和不舍,但也有高兴和兴奋。留恋和不舍主要是因为马上就要离开天宫二号。在这里我们生活工作了30天,这里就像是我们在太空的家,所以还是有些不舍和留恋。高兴和兴奋是因为我们就要回到我们的 “大家”,回到我们的地球,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也会把后面的工作做好,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返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
返回地球前,飞行员表示已做好准备
据景海鹏介绍,这几天各项工作还在如期进行,并要为返回做些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的回收,二是舱内环境的整理,三是离开天宫之前进行状态设置。关于数据收集、样本回收,目前大部分实验都已经做完了,相关的数据有一小部分已经下传到地面,其他部分数据量太大,只能存储到卡上,由航天员带回地面。另外,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都是要带回来的。还有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还有离轨前采的大气微生物样本,也要带回地面来分析。
陈冬称,舱内环境整理一项任务是搬东西,就好比打包行李。最开始进入天宫二号的时候搬了很多东西进去,包括生活用品、实验用的东西等;包括锻炼用的自行车,也是在轨展开的。相当于在布置太空中的一个家,现在要搬回地球了,回来之前要把带过去的那些东西再挪回到应该放的位置。有些东西要在天宫绑一下,绑的工作也比较费时。
景海鹏表示,离开之前要把天宫二号打扫得干干净净,该收的东西收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垃圾放在天宫上是比较危险的,为了保证天宫后续任务,必须带走。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一些垃圾,比如电池、电极,都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临行状态设置,有点类似于长期离开一间房子之前要断水断电。天宫二号今后还要被长期管理,和货船对接,我们要保证整个电、水、气、通信都设置到位。总共大概有四五十项状态设置。”陈冬说。
重重考验的返回路
飞船在返回的路上也有很多危险因素存在,针对这些考验,设计人员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保证返回舱平安回家。
在返回舱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返回舱与大气层的摩擦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这时候返回舱就像一个火球,如果不采取防热措施的话,返回舱里的航天员会承受不了高温,而且返回舱的结构也会受到损毁。所以科研人员在返回舱的外壁上,涂了一层防热涂层,返回过程中防热涂层会消耗摩擦产生的高温,以减少对舱内温度的冲击。
有了这件盔甲,返回舱的内部温度能保持在40摄氏度以下,这也是航天员能够接受的温度范围。
当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到达距地面大约80到90公里时,因为高速运动而产生的剧烈摩擦,在返回舱表面会产生等离子区,出现黑障现象。这时候,返回舱会暂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不管是声音、图像、还是遥测信息,都会全部中断,剩下的只有等待。
这对飞船和航天员的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大约要3到4分钟,直到返回舱距离地球大约40公里的时候,“黑障”才会消失。
当返回舱成功穿越大气层,下降到距地面大约10公里的高度时,飞船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是飞船回收着陆系统人员最为关注的事情。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飞船的返回舱上安装了主伞、备伞两套降落伞系统。当主伞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打开时,备用伞系统也能够担当飞船返回重任。
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间表
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升空,将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两个飞行器形成组合体。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二号。
10月20日,航天员开展太空养蚕实验,完成首次太空跑台训练以及在轨眼手协调、听力等身体机能的测试。同日,天宫神舟组合体由倒飞状态转为正飞。
10月21日,两名航天员进行在轨脑力负荷、在轨情绪特征研究等实验和测试。
10月22日,航天员通过笔记本电脑收发邮件、实时下传实验数据。
10月24日,景海鹏50岁生日,接受了工作人员来自地球的祝福。当日,天宫神舟组合体首张合影图像传回到地面。
1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同景海鹏、陈冬通话。
11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将开始进行撤离天宫二号的准备工作,并进入神舟飞船,之后将返回地面。
地面已做好迎接飞行员归来准备
为确保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从9月26日进场至今,主着陆场系统不断优化方案预案,开展训练演练,截至目前,已完成了7次空、地协同综合演练、14次模拟机位演练和30余次跟踪捕获、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安全保卫等专项训练。
目前,主着陆场区各类方案预案齐全,参试设备状态良好,物资器材保障到位,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已经建立了执行任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