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11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4]
弥补历史欠账,抚平城市伤疤
牡丹晚报记者 冯 锴 赵德高
“棚户区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全国还有不少棚户区,但只要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尽快抚平城市伤疤。”
“不能一边高楼大厦,一边棚户连片,一定要尽早让大家都住上新楼房!”
“中国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棚户区,如果棚户区问题不解决,我们何谈社会公平?”
“做项目的时候要多去棚户区看看,这样才能将心比心,切身感受棚户居民的处境。” ——李克强
“城中村”,尴尬的城市伤疤
棚户区仿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遗忘的角落,虽处城市中,还保留着“某某村”的名字,同时设施也如同乡村,因此它们还有个尴尬的名字:“城中村”。
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梅园社区的杨庄、毛胡同作为城区第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在征收之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可没少“受罪”。“夏天降雨胡同里面全是泥,冬天全家人靠煤炉来取暖,看到周边新建的大楼,我期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搬进楼房生活。”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梅园社区毛胡同村的陈爱华对记者说,自己身在城区,可是居住的生活条件却明显与城里人不相符。
东明县县城北部的民主北街曾是东明商贸第一街,老百货大楼、老剧院、老县政府、老工商银行的存在依稀还能看出当初该区域的辉煌。如今这条繁华街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路面宽度不足3米,成为“火灾易发地、内涝低洼地、城市管理的头痛地”。纵横交错的电线造成该片区消防隐患严重,如果一旦发生火灾,有急救病人,消防车、救护车根本进不来。
单县北城办事处孙草庙行政村的冯宪立半年之前还生活在棚户区内,说起自己的生活场所他直摇头,“村里有个坑塘,污水直接排到里面,夏天坑塘里长着浮草,浮草上面就是一层垃圾,小猫小狗在垃圾上面穿梭根本掉不进水里。如果陌生人路过这里,看到水面上平平坦坦,就想沿着过去,喊的晚一点就掉到水里面去了。”
棚户区的另类“城市生活”
提到城市生活,整洁的小区、高楼大厦,应该是大家的第一印象。事实上,居住在城中村的市民却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显得有些尴尬。
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庄社区刘善人庄处于市政府对过,但作为一座 “城中村”,这里的居民对自己的身份却感到很无奈。“当我向朋友介绍自己在市政府大门对过居住时,他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其实我居住的并非是什么高楼大厦而是普通的瓦房。”村民刘再升苦笑着说,居住在城市的行政中心地段,他们做饭有时还会用上地锅烧柴火,因为没有集中供暖,冬天取暖靠用电外还离不了煤炉。
因棚改搬迁如今住进菏泽中央公馆小区的耿继珍,对于之前的棚户区生活,他用“煎熬”一词来形容。“原来是住在一个农家小院,因为没有铺设污水管道,胡同里邻居谁家洗衣服了直接就将脏水倒在路上,出门都得贴着墙根走。冬天还有几次差点在结冰的路面上滑到。”耿继珍对记者说。
东明县城区东明湖棚改片区的房屋多为上世纪70年代的建造,经过风雨的冲刷,不少房屋的墙壁出现了腐蚀,有些出现了倾斜和裂缝。“在这里我们这一个胡同十几家就共用一个厕所,夏天蚊虫乱飞,如果下大雨就会把厕所里的粪便冲到胡同里来,臭气熏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孙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女朋友结婚后,选择了搬出胡同到外面租房生活。
棚改就是让“忧居”变“宜居”
目前,我市至少还有18万余户生活在房屋破旧简陋,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没有集中供暖,污水直排,垃圾露天堆放,乱搭乱建严重,道路狭窄,消防设施不健全的棚户区内。通过棚户区改造,让一些困难群众住上安全可靠、配套齐全、宽敞明亮的楼房,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展提供的公共服务,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市住建局副局长周朝义告诉记者,今年我市6.2万户的棚改数量,在全国地级市(包括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一位。从棚户到楼房,从“忧居”到“宜居”,实施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作。国家、省对棚户区改造一系列政策性贷款、基础设施配套、奖补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给棚户区改造带来重大机遇。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后,各县区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项目启动加快,为全年棚户区改造开了个好头。同时加大货币化补偿安置力度,建立安置房源库,做好货币化安置房源储备,通过落实相关政策,最大程度让利于棚改居民。
据了解,去年以来,国家和省新出台的关于棚户区改造的文件和政策多达28个,这些新政策含金量非常高,对扩大棚户区改造范围,改变融资模式,提高货币化安置率,都带来重大利好。我市正全力争取上级棚改专项补助资金和配套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今年全市119个棚改项目有融资需求的109个,总资金需求大约300亿元,其中可申请贷款240亿元。我市将全力争取国开行、农开行棚改专项贷款,破解了棚改资金不足的难题。
“棚户区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全国还有不少棚户区,但只要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尽快抚平城市伤疤。”
“不能一边高楼大厦,一边棚户连片,一定要尽早让大家都住上新楼房!”
“中国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棚户区,如果棚户区问题不解决,我们何谈社会公平?”
“做项目的时候要多去棚户区看看,这样才能将心比心,切身感受棚户居民的处境。” ——李克强
“城中村”,尴尬的城市伤疤
棚户区仿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遗忘的角落,虽处城市中,还保留着“某某村”的名字,同时设施也如同乡村,因此它们还有个尴尬的名字:“城中村”。
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梅园社区的杨庄、毛胡同作为城区第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在征收之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可没少“受罪”。“夏天降雨胡同里面全是泥,冬天全家人靠煤炉来取暖,看到周边新建的大楼,我期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搬进楼房生活。”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梅园社区毛胡同村的陈爱华对记者说,自己身在城区,可是居住的生活条件却明显与城里人不相符。
东明县县城北部的民主北街曾是东明商贸第一街,老百货大楼、老剧院、老县政府、老工商银行的存在依稀还能看出当初该区域的辉煌。如今这条繁华街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路面宽度不足3米,成为“火灾易发地、内涝低洼地、城市管理的头痛地”。纵横交错的电线造成该片区消防隐患严重,如果一旦发生火灾,有急救病人,消防车、救护车根本进不来。
单县北城办事处孙草庙行政村的冯宪立半年之前还生活在棚户区内,说起自己的生活场所他直摇头,“村里有个坑塘,污水直接排到里面,夏天坑塘里长着浮草,浮草上面就是一层垃圾,小猫小狗在垃圾上面穿梭根本掉不进水里。如果陌生人路过这里,看到水面上平平坦坦,就想沿着过去,喊的晚一点就掉到水里面去了。”
棚户区的另类“城市生活”
提到城市生活,整洁的小区、高楼大厦,应该是大家的第一印象。事实上,居住在城中村的市民却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显得有些尴尬。
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庄社区刘善人庄处于市政府对过,但作为一座 “城中村”,这里的居民对自己的身份却感到很无奈。“当我向朋友介绍自己在市政府大门对过居住时,他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其实我居住的并非是什么高楼大厦而是普通的瓦房。”村民刘再升苦笑着说,居住在城市的行政中心地段,他们做饭有时还会用上地锅烧柴火,因为没有集中供暖,冬天取暖靠用电外还离不了煤炉。
因棚改搬迁如今住进菏泽中央公馆小区的耿继珍,对于之前的棚户区生活,他用“煎熬”一词来形容。“原来是住在一个农家小院,因为没有铺设污水管道,胡同里邻居谁家洗衣服了直接就将脏水倒在路上,出门都得贴着墙根走。冬天还有几次差点在结冰的路面上滑到。”耿继珍对记者说。
东明县城区东明湖棚改片区的房屋多为上世纪70年代的建造,经过风雨的冲刷,不少房屋的墙壁出现了腐蚀,有些出现了倾斜和裂缝。“在这里我们这一个胡同十几家就共用一个厕所,夏天蚊虫乱飞,如果下大雨就会把厕所里的粪便冲到胡同里来,臭气熏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孙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女朋友结婚后,选择了搬出胡同到外面租房生活。
棚改就是让“忧居”变“宜居”
目前,我市至少还有18万余户生活在房屋破旧简陋,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没有集中供暖,污水直排,垃圾露天堆放,乱搭乱建严重,道路狭窄,消防设施不健全的棚户区内。通过棚户区改造,让一些困难群众住上安全可靠、配套齐全、宽敞明亮的楼房,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展提供的公共服务,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市住建局副局长周朝义告诉记者,今年我市6.2万户的棚改数量,在全国地级市(包括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一位。从棚户到楼房,从“忧居”到“宜居”,实施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作。国家、省对棚户区改造一系列政策性贷款、基础设施配套、奖补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给棚户区改造带来重大机遇。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后,各县区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项目启动加快,为全年棚户区改造开了个好头。同时加大货币化补偿安置力度,建立安置房源库,做好货币化安置房源储备,通过落实相关政策,最大程度让利于棚改居民。
据了解,去年以来,国家和省新出台的关于棚户区改造的文件和政策多达28个,这些新政策含金量非常高,对扩大棚户区改造范围,改变融资模式,提高货币化安置率,都带来重大利好。我市正全力争取上级棚改专项补助资金和配套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今年全市119个棚改项目有融资需求的109个,总资金需求大约300亿元,其中可申请贷款240亿元。我市将全力争取国开行、农开行棚改专项贷款,破解了棚改资金不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