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11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6]
有教无类
□孔海钦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所以都应该享有公平而良好的教育机会,这是从孔子开始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标。2500多年过去了,放眼全世界,有的地方实现了,有的地方基本实现,有的地方正在努力。
现在有些地方实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同一个地方的学校,所配备的教师、设备、场地、图书等都基本一样。每个学生到学校读书,穿上校服,人格都是一样的平等,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家长和学生到学校,在校门口能看到的地方必须走路,不许坐车,以免攀比。
走进学校,学生不分三六九等。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性情,老师因材施教,教导学生成人成才。
学校不开家长会,家长教育由社区大学负责。学生的资料严格保密,学生家长不能成为教师的人脉资源。教师的唯一责任就是因材施教,把每一个学生教好,促其成人成才。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成为国家领导人,成为既具有中国文化又有国际眼光的中国人,所以不敢怠慢任何一个学生。
学校老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人才。现在颇多的家长,为了跟风学习,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和特质,只看什么是高考加分的科目就学习什么补习什么,以为考上名牌大学,就是自己的目的,从而满足虚荣。还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要求孩子拼命学习,如琴棋书画之类。有的孩子手指短,家长还要求孩子学习钢琴。孩子个头高,却要求孩子学习举重。孩子个头矮,报名参加篮球比赛。凡此种种,家长不学习,要求孩子学习,而且学习不得法,其结果自然可知。
有重点班、重点学校,就有差生班和一般学校。因为有重点,就苦了家长和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每一个家长的梦想和心愿。进不了重点班、重点校学习的学生,心理就容易产生畸形,有的学生开始自暴自弃,有的开始拉帮结派,伤害自己危及社会。相隔一条小巷,一边是重点校,一边是一般校。好学校的学生,看不起差学校的学生。非重点学校的学生,既自卑,又鄙视,充满着怨恨。
早在一千年前,开闽王王审知在福州就设置 “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为了普及教育,开闽王倡导有教无类,就近读书。为福州后来培养了大量的进士创造良好的基础。现在福州孔庙就是其中的一门学堂。
教育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做到有教无类,使学生人格平等,从小就能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造就健康的心理。蒙学教育,就是这样开始的。如果不能做到有教无类,学生的学习心理就容易失衡,家长就会有抱怨。在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条小路所上的学校条件迥然不同,学生的心境就可想而知了。追求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的权力,近几十年,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都在积极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可以心安地就近入学读书。
终身教育,对提高国民素养、促进社会的文明是非常重要。在中国古代和欧美国家,终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学校教育,仅是终身教育的其中一部分。学校教育替代了终身教育,就会让人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生命时教。
人,从胎儿开始就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古时怀孕的母亲,生活非常有规律,做到心无邪念,口不吐傲言,手不执邪器,坐不偏,立不倚,不怨恨,不恼怒,常读圣贤书,倾听德音雅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就是这样的太太生产的。所以古代对有德行的妻子,称之为“太太”,以示崇敬之情。
如果在社区乡村开设“周末学堂”,每周都有机会学习礼仪、经典、科技、历史、伦理、厨艺、花艺、书画、音乐等。展现有德者之德行,无德者就会无地自容。鼓励大家参加社区文化教育志愿者。如果这样做了,不出三个月半年,不愁社区、乡村不文明。
想当年,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何等的真切。只要发自内心的求学,带上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老师尊重的礼物,也就是束脩,孔子从来不会不教诲学生的。在孔子的学生中,有街头卖艺的子路,有罪犯子女的司马牛,有皇亲国戚的南宫敬叔,有聪明无比而又贫穷的颜回,有继承孔子思想的愚鲁之人曾参,等等。不管什么类型的学生,孔子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渴望在学习中成长,享受读书的快乐。
人,需要不断成长,成长靠学习。认为学习没有用的人,是无知的表现。当学习很有用时,不学习的人就没有用了。因此,要想每个人都有用,就要不分类别地给予教育。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所以都应该享有公平而良好的教育机会,这是从孔子开始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标。2500多年过去了,放眼全世界,有的地方实现了,有的地方基本实现,有的地方正在努力。
现在有些地方实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同一个地方的学校,所配备的教师、设备、场地、图书等都基本一样。每个学生到学校读书,穿上校服,人格都是一样的平等,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家长和学生到学校,在校门口能看到的地方必须走路,不许坐车,以免攀比。
走进学校,学生不分三六九等。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性情,老师因材施教,教导学生成人成才。
学校不开家长会,家长教育由社区大学负责。学生的资料严格保密,学生家长不能成为教师的人脉资源。教师的唯一责任就是因材施教,把每一个学生教好,促其成人成才。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成为国家领导人,成为既具有中国文化又有国际眼光的中国人,所以不敢怠慢任何一个学生。
学校老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人才。现在颇多的家长,为了跟风学习,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和特质,只看什么是高考加分的科目就学习什么补习什么,以为考上名牌大学,就是自己的目的,从而满足虚荣。还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要求孩子拼命学习,如琴棋书画之类。有的孩子手指短,家长还要求孩子学习钢琴。孩子个头高,却要求孩子学习举重。孩子个头矮,报名参加篮球比赛。凡此种种,家长不学习,要求孩子学习,而且学习不得法,其结果自然可知。
有重点班、重点学校,就有差生班和一般学校。因为有重点,就苦了家长和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每一个家长的梦想和心愿。进不了重点班、重点校学习的学生,心理就容易产生畸形,有的学生开始自暴自弃,有的开始拉帮结派,伤害自己危及社会。相隔一条小巷,一边是重点校,一边是一般校。好学校的学生,看不起差学校的学生。非重点学校的学生,既自卑,又鄙视,充满着怨恨。
早在一千年前,开闽王王审知在福州就设置 “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为了普及教育,开闽王倡导有教无类,就近读书。为福州后来培养了大量的进士创造良好的基础。现在福州孔庙就是其中的一门学堂。
教育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做到有教无类,使学生人格平等,从小就能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造就健康的心理。蒙学教育,就是这样开始的。如果不能做到有教无类,学生的学习心理就容易失衡,家长就会有抱怨。在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条小路所上的学校条件迥然不同,学生的心境就可想而知了。追求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的权力,近几十年,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都在积极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可以心安地就近入学读书。
终身教育,对提高国民素养、促进社会的文明是非常重要。在中国古代和欧美国家,终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学校教育,仅是终身教育的其中一部分。学校教育替代了终身教育,就会让人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生命时教。
人,从胎儿开始就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古时怀孕的母亲,生活非常有规律,做到心无邪念,口不吐傲言,手不执邪器,坐不偏,立不倚,不怨恨,不恼怒,常读圣贤书,倾听德音雅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就是这样的太太生产的。所以古代对有德行的妻子,称之为“太太”,以示崇敬之情。
如果在社区乡村开设“周末学堂”,每周都有机会学习礼仪、经典、科技、历史、伦理、厨艺、花艺、书画、音乐等。展现有德者之德行,无德者就会无地自容。鼓励大家参加社区文化教育志愿者。如果这样做了,不出三个月半年,不愁社区、乡村不文明。
想当年,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何等的真切。只要发自内心的求学,带上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老师尊重的礼物,也就是束脩,孔子从来不会不教诲学生的。在孔子的学生中,有街头卖艺的子路,有罪犯子女的司马牛,有皇亲国戚的南宫敬叔,有聪明无比而又贫穷的颜回,有继承孔子思想的愚鲁之人曾参,等等。不管什么类型的学生,孔子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渴望在学习中成长,享受读书的快乐。
人,需要不断成长,成长靠学习。认为学习没有用的人,是无知的表现。当学习很有用时,不学习的人就没有用了。因此,要想每个人都有用,就要不分类别地给予教育。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