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12月0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万千家庭告别“蜗居”住楼房

□本报记者 赵德高 冯 锴
   安居乃民之所盼。
   市委书记孙爱军曾归纳说,棚改的好处第一条就是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随着菏泽棚改步伐加快,城中村、城市危房改造陆续纳入棚改范围,万千家庭告别低矮阴暗的平房,住上了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的楼房。
  不堪回首的“棚户区岁月”
   高矮不齐的房屋,纵横交错的电线,污水横流的道路……在这样的棚户区里,不少居民已经生活了几十年,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改变。
   “房屋在低洼处,最害怕下雨,经常是上面屋顶漏水,下面街上积水往屋里灌,全家出动大桶小盆往外舀水……”回忆起棚户区的生活,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庄社区的刘俊彦老人感慨说。住在棚户区时,他们天天盼着能搬出去,住进干净的楼房是他们全家人的梦想。
   东明县东明湖片区原有房屋建设时间久,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配套,居民都盼望早日实现棚改。这个居民区里有一条狭窄且崎岖不平的小胡同,是附近居民每天上下班、接送学生的必经之路,两旁堆着垃圾、长着齐膝高的枯草。这里的居民说,他们居住的房屋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大多祖孙三代生活在一个小院里。
   “在这里生活等于受罪。夏天蚊子多,孩子睡觉前先在屋里喷一遍杀虫气雾剂,然后再把孩子浑身用毛巾包裹严实,就这样第二天孩子身上还照样有很多被蚊子叮咬后留下的红疙瘩。冬天大人孩子的手基本上都有冻伤,晚上烧煤炉因为怕煤气中毒早早就熄火了,孩子小只能抱着个热水袋睡觉。”说起在棚户区的生活,该片区居民孙女士非常无奈。
   郓城县郓州办事处东城社区居民刁星云今年69岁,半年前还居住在棚户区。她感慨地说:“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铺设下水道,大家洗完衣服、刷完锅就把脏水直接倒在胡同里。下雨天胡同里有积水,晴天胡同里照样有积水,老人和孩子在家门口摔跤的情况常有发生。”
   今年,我市已有6.2万户居民告别了房屋破旧、配套设施缺乏、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陆续住进宽敞明亮、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楼房。
  “一座小破院,竟换了两套新楼房”
   随着今年我市棚改力度加大,一片片棚户区破旧民宅被拆除,一处处现代化小区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棚改圆了安居梦。
   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梅园社区毛胡同村居民陈爱华,自从家里的小院被征收后,就在附近小区买了两套楼房。因为购买的是期房,她会经常过去了解楼房建设进度,希望早点搬进新房。“以前我们一家四代在一个院里生活,不大方便。这座破旧的小院被征收后,我们竟然在龙田府邸换了两套楼房。”陈爱华说,其中一套楼房他们选择了一层,因为带个小院,老人居住比较方便。除了住上新楼房,陈爱华家中的贷款也由剩下的拆迁补偿款还清,并且还给儿子买了一辆小轿车。陈爱华笑着说,如今的日子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巨野县永丰办事处二街社区居民胡钦福,刚刚从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棚户区小院里搬进了佳信铂金豪庭内的楼房,居住环境的巨大改变让他觉得自己像做梦一样。
   11月25日上午,牡丹晚报记者见到胡钦福时,他正在新房内给两只鹦鹉喂食。“原来住在棚户区内的小院,吃着地下20米的水,后来跑几里之外去拉水喝。也曾经考虑过好好装修一下小院,养写花草和鱼虫,但因为棚户区脏乱差的问题,我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胡钦福说,今年他家所在的片区被列入棚改范围,他的小院被征收后所得的补偿款,足够他在县城内有名的小区买两套楼房。
   “女儿看到我在新家没事干,就给我买了两只鹦鹉养着玩。如果没有棚改政策,养鸟打发时间的生活很难实现。”胡钦福笑着说。
  搬离棚户区,开始新生活
   冯宪立是单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孙草庙行政村冯桥村种植蔬菜大棚的菜农,如果没有赶上今年的棚改政策,他还会像往常一样和妻子在照料大棚蔬菜。
   11月27日下午,牡丹晚报记者来到冯宪立刚刚搬进的单县世纪嘉苑小区内的新家。一进门,见客厅墙壁上张贴着一幅大大的红色“福”字,客厅内摆放着多盆绿色植物,屋里的家具几乎全部是新的。
   “以前住在城中村,生活环境较差。今年家里的房屋被征收,我们8月份就拿到了新房的钥匙。”冯宪立笑着说,他挑选了一套118平方米的楼房,楼房带电梯,方便家里的老人进出。
   冯宪立的妻子卢玉芝正在厨房内用煤气给老人做饭。提到棚改带来的变化,她笑呵呵地连说了三个 “好”字。“现在过得才是真正城里人的生活,楼房有电,家里有地暖,24小时热水不断。小区旁边就是公园,吃完饭可以去散散步,锻炼一下身体,你说这样的日子能不让人高兴吗?”卢玉芝说。
   从棚改区搬进了新房,如何才能真正安居乐业呢?以前在地里种菜,搬进新家后的冯宪立仍没有放下与蔬菜打交道,而是利用拆迁补偿款做起步资金干起了蔬菜批发生意。“离开了棚户区,我们要开始新的生活。”冯宪立对牡丹晚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