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1月2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催花牡丹进入销售“黄金季”
□牡丹晚报记者 姜培军
“
腊月廿三小年过后,菏泽8万盆催花牡丹进入销售“黄金季节”,一些品相好、花蕾多的催花牡丹不缺少销路。与此同时,一些质量不高、花蕾较少的催花牡丹销售情况不太理想。在市场不断缩小、成本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因娇嫩、易损坏,催花牡丹与“互联网+”的结缘尚有一段距离。
“好姑娘”其实不愁嫁
1月22日,看着销售一空的催花牡丹大棚,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农卢胜杰一脸轻松。凭着过硬的催花技术、良好的口碑,他的1000余盆催花牡丹已经售罄。
1月22日是农历腊月廿五,菏泽8万盆催花牡丹进入销售“黄金季节”。菏泽长城路以北、牡丹路以西,一片靠近曹州百花园的“棚户区”,便是菏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花卉市场之一,催花牡丹是该市场的“当家花旦”。
“我们1000多盆催花牡丹基本销售完了,剩下的七八十盆也被预订了。”花农金巧云的花店紧邻长城路,聊起催花牡丹销售情况,一脸的微笑,“我们的催花牡丹花大色艳又水灵,加上老客户支持,今年的销售情况挺不错。”
金巧云的催花牡丹在1月10日前后上市,每天顾客络绎不绝,进入腊月二十客户几乎“爆棚”。“前几天,因为抢漂亮的牡丹,几个客户几乎吵起来了。”每次说起这事,她都有点儿无奈。
在金巧云的指引下,牡丹晚报记者走进她临近花店的一个房间,这里存放着客户预订的部分牡丹。一盆盆催花牡丹青枝绿叶、生机盎然,每盆牡丹10余个花蕾,有盛开的还有含苞待放的,令人喜爱。“长势一般的卖到100元至120元,质量好的卖到一百五六十元。”谈到销售价格,金巧云回答道。
连续多天的采访,今年的催花牡丹市场给记者一个这样的感觉:“好姑娘”其实不愁嫁,质量上乘、花蕾多、枝叶葱翠的催花牡丹并不缺少销路。
在金巧云花店的斜对面,有一家花木公司,负责人周女士一脸愁容。“一上午没来几个顾客,来的顾客还使劲压价。”说起催花牡丹,她直呼,“生意没法干!催花牡丹成本太高了,今年有可能要赔钱。”
据金巧云介绍,花木公司是她和娘家弟弟、堂弟一起开的,担心平时生意冷淡,每年只在牡丹催花季开门营业。“一棵5年的催花牡丹苗约40元,花盆约10元、人工25元,再加上煤、电、水等各项费用,一棵催花牡丹成本要上百元。”周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这几天的销售情况看,催花牡丹价格低而且销量不大。”为营造年宵花市场气氛,周女士所在花木公司除了销售催花牡丹,还搭配销售蝴蝶兰、金桔、杜鹃花等,但销售情况不理想。“这两年生意都不太好,听说这里快拆迁了,如果明年拆迁我们就不打算再干了。”她说。
事实上,像周女士一样“抱怨”今年催花牡丹市场的花农并不在少数。
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菏泽催花牡丹客户分为三类:个人购买、企业购买、政府公务购买,后两种主要用于赠送礼品、节庆摆放等。受节俭之风影响,近年来,政府公务购买量大大缩减,造成市场供求失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企业的购买热情受到一定影响,缩减了购买量。市场需求量的减少必然影响花农的利润,不少花农反应今年催花牡丹价格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利润也受到挤压。市场不稳定、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的直接后果,就是催花牡丹保有量不断下降。据了解,2009年菏泽催花牡丹为二十五六万盆,2010年是十七八万盆,2011年约为12万盆,2012年约为10万盆,今年大约在8万盆。这是广大花农尝遍酸甜苦辣后,自发地对催花牡丹市场进行调节的结果。
“互联网+”,想说爱你不容易
看花—砍价—交钱—买花,这是菏泽催花牡丹市场最通行也是最原始的销售模式。广大花农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管理。业内人士分析,多年来,我市花农大多采用家庭式的生产销售模式,多数“坐在家门口等饭吃”,在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其次,我市花农自产自销,催花牡丹质量参差不齐,广大花农之间还存在价格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催花牡丹市场。
与此同时,电商产业在菏泽发展得风风火火,那么,菏泽催花牡丹产业能否搭上 “互联网+”的快车?
“我们也尝试过网络销售,可效果并不理想。”花农赵银增告诉记者,根据他掌握的情况,在菏泽,通过网络销售催花牡丹的花农不是很多,效果也不理想。
究其原因,赵银增分析,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通过网络购买牡丹,买到假货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通过网络销售,运输是个难题;多数花农年龄偏大,对新兴的销售模式认知有限。
“去年,一家贵州企业购买催花牡丹,我咨询快递公司,一盆花的物流费用要近百元,这几乎赶上了一盆催花牡丹的价格。”赵银增说,“客户嫌贵,我也觉得不划算,最后只好作罢。今年,他们又打来咨询电话,我直接拒绝了。”他还告诉记者一件真事:不久前,一个朋友通过物流往北京输送了一批牡丹,结果,物流公司在运输中将花挤压坏了,客户索赔。朋友和物流公司经过一番马拉松式的谈判,才将问题解决。“朋友告诉我,最后,他不仅没赚钱,反倒赔了几百块。”赵银增说。
牡丹娇嫩、易损坏,这是催花牡丹难以和物流结缘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如果通过物流将催花牡丹运往外地,需要用泡沫箱将催花牡丹密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且运输时需要格外小心,这样一来,不仅运输量小而且耗时费力,无疑大大增加催花牡丹的运输成本、抬高价格、降低市场竞争力。自“互联网+”的口号吹响后,各行业都开始向互联网迈进,如何形成“互联网+催花牡丹”也应成为花农和相关职能部门思考的问题。
此外,散户催花规模有限,生产不稳定,难以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也不易形成订单生产,因此,催花牡丹一旦滞销,花农利益受损。从“单打独斗”改为“抱团销售”、发展订单产业,也许是菏泽催花牡丹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腊月廿三小年过后,菏泽8万盆催花牡丹进入销售“黄金季节”,一些品相好、花蕾多的催花牡丹不缺少销路。与此同时,一些质量不高、花蕾较少的催花牡丹销售情况不太理想。在市场不断缩小、成本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因娇嫩、易损坏,催花牡丹与“互联网+”的结缘尚有一段距离。
“好姑娘”其实不愁嫁
1月22日,看着销售一空的催花牡丹大棚,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农卢胜杰一脸轻松。凭着过硬的催花技术、良好的口碑,他的1000余盆催花牡丹已经售罄。
1月22日是农历腊月廿五,菏泽8万盆催花牡丹进入销售“黄金季节”。菏泽长城路以北、牡丹路以西,一片靠近曹州百花园的“棚户区”,便是菏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花卉市场之一,催花牡丹是该市场的“当家花旦”。
“我们1000多盆催花牡丹基本销售完了,剩下的七八十盆也被预订了。”花农金巧云的花店紧邻长城路,聊起催花牡丹销售情况,一脸的微笑,“我们的催花牡丹花大色艳又水灵,加上老客户支持,今年的销售情况挺不错。”
金巧云的催花牡丹在1月10日前后上市,每天顾客络绎不绝,进入腊月二十客户几乎“爆棚”。“前几天,因为抢漂亮的牡丹,几个客户几乎吵起来了。”每次说起这事,她都有点儿无奈。
在金巧云的指引下,牡丹晚报记者走进她临近花店的一个房间,这里存放着客户预订的部分牡丹。一盆盆催花牡丹青枝绿叶、生机盎然,每盆牡丹10余个花蕾,有盛开的还有含苞待放的,令人喜爱。“长势一般的卖到100元至120元,质量好的卖到一百五六十元。”谈到销售价格,金巧云回答道。
连续多天的采访,今年的催花牡丹市场给记者一个这样的感觉:“好姑娘”其实不愁嫁,质量上乘、花蕾多、枝叶葱翠的催花牡丹并不缺少销路。
在金巧云花店的斜对面,有一家花木公司,负责人周女士一脸愁容。“一上午没来几个顾客,来的顾客还使劲压价。”说起催花牡丹,她直呼,“生意没法干!催花牡丹成本太高了,今年有可能要赔钱。”
据金巧云介绍,花木公司是她和娘家弟弟、堂弟一起开的,担心平时生意冷淡,每年只在牡丹催花季开门营业。“一棵5年的催花牡丹苗约40元,花盆约10元、人工25元,再加上煤、电、水等各项费用,一棵催花牡丹成本要上百元。”周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这几天的销售情况看,催花牡丹价格低而且销量不大。”为营造年宵花市场气氛,周女士所在花木公司除了销售催花牡丹,还搭配销售蝴蝶兰、金桔、杜鹃花等,但销售情况不理想。“这两年生意都不太好,听说这里快拆迁了,如果明年拆迁我们就不打算再干了。”她说。
事实上,像周女士一样“抱怨”今年催花牡丹市场的花农并不在少数。
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菏泽催花牡丹客户分为三类:个人购买、企业购买、政府公务购买,后两种主要用于赠送礼品、节庆摆放等。受节俭之风影响,近年来,政府公务购买量大大缩减,造成市场供求失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企业的购买热情受到一定影响,缩减了购买量。市场需求量的减少必然影响花农的利润,不少花农反应今年催花牡丹价格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利润也受到挤压。市场不稳定、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的直接后果,就是催花牡丹保有量不断下降。据了解,2009年菏泽催花牡丹为二十五六万盆,2010年是十七八万盆,2011年约为12万盆,2012年约为10万盆,今年大约在8万盆。这是广大花农尝遍酸甜苦辣后,自发地对催花牡丹市场进行调节的结果。
“互联网+”,想说爱你不容易
看花—砍价—交钱—买花,这是菏泽催花牡丹市场最通行也是最原始的销售模式。广大花农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管理。业内人士分析,多年来,我市花农大多采用家庭式的生产销售模式,多数“坐在家门口等饭吃”,在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其次,我市花农自产自销,催花牡丹质量参差不齐,广大花农之间还存在价格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催花牡丹市场。
与此同时,电商产业在菏泽发展得风风火火,那么,菏泽催花牡丹产业能否搭上 “互联网+”的快车?
“我们也尝试过网络销售,可效果并不理想。”花农赵银增告诉记者,根据他掌握的情况,在菏泽,通过网络销售催花牡丹的花农不是很多,效果也不理想。
究其原因,赵银增分析,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通过网络购买牡丹,买到假货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通过网络销售,运输是个难题;多数花农年龄偏大,对新兴的销售模式认知有限。
“去年,一家贵州企业购买催花牡丹,我咨询快递公司,一盆花的物流费用要近百元,这几乎赶上了一盆催花牡丹的价格。”赵银增说,“客户嫌贵,我也觉得不划算,最后只好作罢。今年,他们又打来咨询电话,我直接拒绝了。”他还告诉记者一件真事:不久前,一个朋友通过物流往北京输送了一批牡丹,结果,物流公司在运输中将花挤压坏了,客户索赔。朋友和物流公司经过一番马拉松式的谈判,才将问题解决。“朋友告诉我,最后,他不仅没赚钱,反倒赔了几百块。”赵银增说。
牡丹娇嫩、易损坏,这是催花牡丹难以和物流结缘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如果通过物流将催花牡丹运往外地,需要用泡沫箱将催花牡丹密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且运输时需要格外小心,这样一来,不仅运输量小而且耗时费力,无疑大大增加催花牡丹的运输成本、抬高价格、降低市场竞争力。自“互联网+”的口号吹响后,各行业都开始向互联网迈进,如何形成“互联网+催花牡丹”也应成为花农和相关职能部门思考的问题。
此外,散户催花规模有限,生产不稳定,难以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也不易形成订单生产,因此,催花牡丹一旦滞销,花农利益受损。从“单打独斗”改为“抱团销售”、发展订单产业,也许是菏泽催花牡丹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