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1月24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菏泽催花牡丹亟待“提档升级”
□牡丹晚报记者 姜培军
牡丹雍容华 贵 ,象征富贵吉祥,被誉为“花中之王”,各种节庆活动上常可看到其绰约身姿。随着催花技术的成熟,我市的催花牡丹一度成为菏泽本地、广州、北京等地年宵花市场的宠儿。然而,近年来,随着节俭之风的提倡、市场的收缩,我市催花牡丹产业的发展遭遇一股“寒流”:催花牡丹滞销、花农利润被挤压。在市场收缩的大背景下,提档升级成为菏泽催花牡丹发展的必由之路。
催花牡丹市场潜力大
作为一种商品,催花牡丹的销售和价格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也必然遵循一种发生—发展—顶峰—下滑—调整—再发展的轨迹。
古语说 “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秋来不相干”。民间传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则天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隆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诏书,“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次日,武则天游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惟有牡丹抗旨不开,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根据生物生长习性,牡丹每年4月前后开花,花期较短。早在唐朝,人们就利用牡丹的生态习性,将它置于土窑,四周以火烘,促使牡丹提前至春节期间开花供欣赏,这在当时称为“烘花”。但受气候、技术等诸多生产条件制约,牡丹冬季催花一直存在着花期不易控制、成花率低的问题。如今,经过我市众多牡丹专家和花农的多年努力,牡丹寒冬绽放已不是难事,一代女皇的梦想变成现实。
广州人爱花,称牡丹为“富贵花”,称“大胡红”为“大富红”或“大火红”。每年春节,广州家家户户都要摆花,如果家里没几盆牡丹,他们就认为新的一年里做生意不红火,财源不旺盛。抓住这样的商机,从清朝嘉庆年间,牡丹区赵楼村就有花农 “下广”。从道光时期至民国,“下广”的花农越来越多。在当时的菏泽,不仅赵楼,赵王李、邓庄、王梨庄、琵李、高庄等村的花农也纷纷“下广”。垄断式的市场必然带来“神话”般的利润。“一亩地才三块大洋,而在广州一朵牡丹花就能卖一块大洋,一本万利的生意!”说起民国以前的广州催花牡丹价格,老花农赵守珠回忆说。据国内知名牡丹专家、菏泽下广催花先行者之一的赵孝知回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菏泽 “下广”催花的花农较少,不少花农曾发家致富。“1993年,一个花蕾卖到80多块钱,我当时栽种的1000多盆催花牡丹赚了40多万元。”赵孝知至今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尽管那时候赚的钱是属于赵楼村集体的。
2000年后,菏泽“下广”的花农逐渐增多,催花牡丹的数量增加到20多万株。在市场饱和的背景下,广州花市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价格连年下滑,数量也从高峰之时的二十五六万盆下降到目前的10万盆左右。催花牡丹市场占有率的下滑还受到观赏周期的影响。催花牡丹具有花大色艳、观赏性强的优势,但开放时间短、易受温度等外因的影响。金桔、蝴蝶兰、大花蕙兰、松树、发财树、滴水观音、富贵竹、杜鹃……走进菏泽不少花木销售市场,都会见到诸如此类的花卉、绿植。不相上下的销售价格、更长的生长观赏周期,使得这些花卉、绿植与催花牡丹相比,性价比更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催花牡丹市场的冲击。
具有多年“下广”催花经验的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农赵弟栋说,就广州年宵花市场来说,牡丹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广州如此,催花牡丹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市场占有率更小。其实,就拿菏泽本地市场来说,走进销售年宵花的门市,催花牡丹所占的份额都远未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人们住房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给催花牡丹提供了市场份额。“因为乔迁新居而前来购买催花牡丹的顾客占据相当可观的比例。”昨日,在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卉经销商金巧云对记者说。
催花牡丹转型迫在眉睫
缺少规范开放的市场、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缺少统一有效的管理,是制约菏泽催花牡丹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少牡丹专家和花农认为,探索催花牡丹发展转型之路已经迫在眉睫,催花牡丹产品的提档升级也时不我待。
催花牡丹品种的多样化急需探索,多数农户的催花品种以大胡红、二乔为主,产品过于单一。而不少花农已经开始尝试研究新的催花品种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几年前,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农赵银增就曾使用“十样锦”进行催花尝试,但规模较小、催花难度也较大。其次是提高质量。由于农户所掌握催花技术的差异,催花牡丹从株型到花型有不小的差别,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开拓销售渠道也成为必由之路。菏泽花农多采用“坐在家门口等饭吃”的传统渠道卖花,往往各自为战,一旦市场有波动就“弱不禁风”。如果能团结起来形成自己的品牌,主动走出去了解市场行情,建立营销渠道,积极开拓其他城市市场,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菏泽花农是个不小的群体,生存发展环境直接关系到菏泽催花牡丹乃至整个牡丹产业的未来。花农们思路和发展方式的转型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整个催花牡丹产业的转型路。
期待催花牡丹披上靓丽“嫁衣”,产品的包装、售后服务、品牌化经营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菏泽牡丹存在重视催花质量而轻视包装的情况。一张报纸,两条红绳,缠上几道,催花牡丹的包装工作就完成了,简陋的包装将菏泽牡丹的国色天香衬托得暗淡无光。这种“重催花而轻包装”的思想需要改变。
事实上,多年来,业界人士已经充分认识到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瓶颈,并进行了努力。2010年1月,中国国际商会菏泽商会牡丹分会成立,针对国际国内牡丹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引导牡丹产业健康发展。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菏泽催花牡丹产业的提档升级也难以一蹴而就。
牡丹雍容华 贵 ,象征富贵吉祥,被誉为“花中之王”,各种节庆活动上常可看到其绰约身姿。随着催花技术的成熟,我市的催花牡丹一度成为菏泽本地、广州、北京等地年宵花市场的宠儿。然而,近年来,随着节俭之风的提倡、市场的收缩,我市催花牡丹产业的发展遭遇一股“寒流”:催花牡丹滞销、花农利润被挤压。在市场收缩的大背景下,提档升级成为菏泽催花牡丹发展的必由之路。
催花牡丹市场潜力大
作为一种商品,催花牡丹的销售和价格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也必然遵循一种发生—发展—顶峰—下滑—调整—再发展的轨迹。
古语说 “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秋来不相干”。民间传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则天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隆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诏书,“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次日,武则天游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惟有牡丹抗旨不开,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根据生物生长习性,牡丹每年4月前后开花,花期较短。早在唐朝,人们就利用牡丹的生态习性,将它置于土窑,四周以火烘,促使牡丹提前至春节期间开花供欣赏,这在当时称为“烘花”。但受气候、技术等诸多生产条件制约,牡丹冬季催花一直存在着花期不易控制、成花率低的问题。如今,经过我市众多牡丹专家和花农的多年努力,牡丹寒冬绽放已不是难事,一代女皇的梦想变成现实。
广州人爱花,称牡丹为“富贵花”,称“大胡红”为“大富红”或“大火红”。每年春节,广州家家户户都要摆花,如果家里没几盆牡丹,他们就认为新的一年里做生意不红火,财源不旺盛。抓住这样的商机,从清朝嘉庆年间,牡丹区赵楼村就有花农 “下广”。从道光时期至民国,“下广”的花农越来越多。在当时的菏泽,不仅赵楼,赵王李、邓庄、王梨庄、琵李、高庄等村的花农也纷纷“下广”。垄断式的市场必然带来“神话”般的利润。“一亩地才三块大洋,而在广州一朵牡丹花就能卖一块大洋,一本万利的生意!”说起民国以前的广州催花牡丹价格,老花农赵守珠回忆说。据国内知名牡丹专家、菏泽下广催花先行者之一的赵孝知回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菏泽 “下广”催花的花农较少,不少花农曾发家致富。“1993年,一个花蕾卖到80多块钱,我当时栽种的1000多盆催花牡丹赚了40多万元。”赵孝知至今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尽管那时候赚的钱是属于赵楼村集体的。
2000年后,菏泽“下广”的花农逐渐增多,催花牡丹的数量增加到20多万株。在市场饱和的背景下,广州花市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价格连年下滑,数量也从高峰之时的二十五六万盆下降到目前的10万盆左右。催花牡丹市场占有率的下滑还受到观赏周期的影响。催花牡丹具有花大色艳、观赏性强的优势,但开放时间短、易受温度等外因的影响。金桔、蝴蝶兰、大花蕙兰、松树、发财树、滴水观音、富贵竹、杜鹃……走进菏泽不少花木销售市场,都会见到诸如此类的花卉、绿植。不相上下的销售价格、更长的生长观赏周期,使得这些花卉、绿植与催花牡丹相比,性价比更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催花牡丹市场的冲击。
具有多年“下广”催花经验的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农赵弟栋说,就广州年宵花市场来说,牡丹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广州如此,催花牡丹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市场占有率更小。其实,就拿菏泽本地市场来说,走进销售年宵花的门市,催花牡丹所占的份额都远未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人们住房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给催花牡丹提供了市场份额。“因为乔迁新居而前来购买催花牡丹的顾客占据相当可观的比例。”昨日,在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卉经销商金巧云对记者说。
催花牡丹转型迫在眉睫
缺少规范开放的市场、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缺少统一有效的管理,是制约菏泽催花牡丹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少牡丹专家和花农认为,探索催花牡丹发展转型之路已经迫在眉睫,催花牡丹产品的提档升级也时不我待。
催花牡丹品种的多样化急需探索,多数农户的催花品种以大胡红、二乔为主,产品过于单一。而不少花农已经开始尝试研究新的催花品种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几年前,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花农赵银增就曾使用“十样锦”进行催花尝试,但规模较小、催花难度也较大。其次是提高质量。由于农户所掌握催花技术的差异,催花牡丹从株型到花型有不小的差别,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开拓销售渠道也成为必由之路。菏泽花农多采用“坐在家门口等饭吃”的传统渠道卖花,往往各自为战,一旦市场有波动就“弱不禁风”。如果能团结起来形成自己的品牌,主动走出去了解市场行情,建立营销渠道,积极开拓其他城市市场,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菏泽花农是个不小的群体,生存发展环境直接关系到菏泽催花牡丹乃至整个牡丹产业的未来。花农们思路和发展方式的转型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整个催花牡丹产业的转型路。
期待催花牡丹披上靓丽“嫁衣”,产品的包装、售后服务、品牌化经营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菏泽牡丹存在重视催花质量而轻视包装的情况。一张报纸,两条红绳,缠上几道,催花牡丹的包装工作就完成了,简陋的包装将菏泽牡丹的国色天香衬托得暗淡无光。这种“重催花而轻包装”的思想需要改变。
事实上,多年来,业界人士已经充分认识到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瓶颈,并进行了努力。2010年1月,中国国际商会菏泽商会牡丹分会成立,针对国际国内牡丹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引导牡丹产业健康发展。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菏泽催花牡丹产业的提档升级也难以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