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1月24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C15]
鸡——光明吉祥之禽
“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唐朝人徐寅的这首诗精当地描述了鸡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的伙伴——鸡的深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养鸡,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家鸡的骨骼,长江流域的屈家岭遗址出土了陶鸡,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鸡的饲养已经普遍。
有关鸡的成语很多,如闻鸡起舞、牝鸡司晨、鹤立鸡群、鸡鸣狗盗、鸡犬不宁、呆若木鸡、杀鸡取卵、杀鸡儆猴、金鸡独立、鸡飞狗跳、鸡犬相闻、鸡零狗碎、鸡飞蛋打、小肚鸡肠、鸡犬升天、手无缚鸡之力、鸡毛蒜皮、杀鸡吓猴、偷鸡摸狗、杀鸡焉用牛刀;古人诗词歌赋中也有大量对鸡的描写;至于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已经把有无鸡叫作为有无人烟的代称,充分说明了鸡与人的亲密关系。
早在先秦时期,鸡就以其形象和特点赢得世人尊重,成为有德之禽。《尔雅翼》《韩诗外传》都赞美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好的品德。雄鸡头戴高高的、火红的鸡冠,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是为文德;鸡脚后面有突出的足趾,是天生的进攻武器,是为武德;在强敌面前,鸡敢于一拼,是为勇敢;鸡找到食物后不独自占有,会呼唤同伴一同啄食,母鸡对子女更是关爱有加,是为仁爱;雄鸡每天准时报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即使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依然啼叫不止,所以《说文解字》说鸡是“知时畜也”,鸡是大自然的闹钟,是为守信。
大圣鸣金辞旧岁,雄鸡唱晓庆新春。又一个鸡年来到了。在民间文化中,鸡有说不完的话题,是民俗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吉祥之禽
由于“鸡”与“吉”同音,寓意为吉祥,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是上天最先创造的。《太平御览》记载,天地初开,以一日做鸡,七日做人。为什么人类的神话不把自己作为上天最先创造的物种反而把一个小小的家禽编排为第一呢?神话学家认为,创日神话表达的实际是从混沌到有序、从黑暗到光明的主题,是以初民日常经验中的东方日出、白昼取代黑夜的自然现象为蓝本的。正因为此,古人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都忌杀鸡、吃鸡。
鸡及其图像在节日生活、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辟恶驱邪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民间传说,鬼最怕听到鸡叫、看见亮光。所以大人们经常告诉孩子:晚上走夜路,最好带上火柴,如果遇见鬼,就划火柴或学鸡叫,就可以把鬼吓跑。
过年用鸡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习俗。早在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就记载,除夕要将一只公鸡挂在门上,所谓 “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这种习俗后来演变为用鸡的图像来替代。晋人王嘉《拾遗记》中就提到当时的人们“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唐人也有“元日贴画鸡于朱户”的记载。直到今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张贴带有鸡图案的剪纸或年画。
鸡除了用在门户上,还是过年期间的重要祭品。祭神祀祖是重要的年节习俗活动,人们用丰富的祭品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祖先的佑护,鸡则是不可或缺的祭品。
侯仰军
光明之禽
在中国人的阴阳观中,公鸡是阳性。公鸡司晨报晓,黑夜随着它的啼鸣而离去,太阳随着它的啼鸣而来临,由此公鸡成为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光明之禽。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重要时间依据。先秦时代,各国的边界关隘闻鸡叫而打开,《史记》中就记载了孟尝君门客学鸡叫赚开城门的故事。秦昭王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信谗言欲杀之,孟尝君仓皇逃走。到函谷关,还是半夜,关门紧闭。孟尝君担心天亮后秦王派兵追来,十分着急,幸好手下的门客学了几声鸡叫,引得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叫起来,关吏打开城门,孟尝君趁“鸡”逃走。
“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对自然现象的概括,也是隐喻,是对光明驱除黑暗的赞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首打油诗 《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虽别出心裁,但对公鸡赞美有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里看起来平淡的八个字,却生动地描述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公鸡依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成为后世赞美坚贞之士、有识之士的常用语。
有关鸡的成语很多,如闻鸡起舞、牝鸡司晨、鹤立鸡群、鸡鸣狗盗、鸡犬不宁、呆若木鸡、杀鸡取卵、杀鸡儆猴、金鸡独立、鸡飞狗跳、鸡犬相闻、鸡零狗碎、鸡飞蛋打、小肚鸡肠、鸡犬升天、手无缚鸡之力、鸡毛蒜皮、杀鸡吓猴、偷鸡摸狗、杀鸡焉用牛刀;古人诗词歌赋中也有大量对鸡的描写;至于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已经把有无鸡叫作为有无人烟的代称,充分说明了鸡与人的亲密关系。
早在先秦时期,鸡就以其形象和特点赢得世人尊重,成为有德之禽。《尔雅翼》《韩诗外传》都赞美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好的品德。雄鸡头戴高高的、火红的鸡冠,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是为文德;鸡脚后面有突出的足趾,是天生的进攻武器,是为武德;在强敌面前,鸡敢于一拼,是为勇敢;鸡找到食物后不独自占有,会呼唤同伴一同啄食,母鸡对子女更是关爱有加,是为仁爱;雄鸡每天准时报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即使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依然啼叫不止,所以《说文解字》说鸡是“知时畜也”,鸡是大自然的闹钟,是为守信。
大圣鸣金辞旧岁,雄鸡唱晓庆新春。又一个鸡年来到了。在民间文化中,鸡有说不完的话题,是民俗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吉祥之禽
由于“鸡”与“吉”同音,寓意为吉祥,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是上天最先创造的。《太平御览》记载,天地初开,以一日做鸡,七日做人。为什么人类的神话不把自己作为上天最先创造的物种反而把一个小小的家禽编排为第一呢?神话学家认为,创日神话表达的实际是从混沌到有序、从黑暗到光明的主题,是以初民日常经验中的东方日出、白昼取代黑夜的自然现象为蓝本的。正因为此,古人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都忌杀鸡、吃鸡。
鸡及其图像在节日生活、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辟恶驱邪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民间传说,鬼最怕听到鸡叫、看见亮光。所以大人们经常告诉孩子:晚上走夜路,最好带上火柴,如果遇见鬼,就划火柴或学鸡叫,就可以把鬼吓跑。
过年用鸡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习俗。早在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就记载,除夕要将一只公鸡挂在门上,所谓 “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这种习俗后来演变为用鸡的图像来替代。晋人王嘉《拾遗记》中就提到当时的人们“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唐人也有“元日贴画鸡于朱户”的记载。直到今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张贴带有鸡图案的剪纸或年画。
鸡除了用在门户上,还是过年期间的重要祭品。祭神祀祖是重要的年节习俗活动,人们用丰富的祭品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祖先的佑护,鸡则是不可或缺的祭品。
侯仰军
光明之禽
在中国人的阴阳观中,公鸡是阳性。公鸡司晨报晓,黑夜随着它的啼鸣而离去,太阳随着它的啼鸣而来临,由此公鸡成为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光明之禽。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重要时间依据。先秦时代,各国的边界关隘闻鸡叫而打开,《史记》中就记载了孟尝君门客学鸡叫赚开城门的故事。秦昭王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信谗言欲杀之,孟尝君仓皇逃走。到函谷关,还是半夜,关门紧闭。孟尝君担心天亮后秦王派兵追来,十分着急,幸好手下的门客学了几声鸡叫,引得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叫起来,关吏打开城门,孟尝君趁“鸡”逃走。
“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对自然现象的概括,也是隐喻,是对光明驱除黑暗的赞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首打油诗 《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虽别出心裁,但对公鸡赞美有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里看起来平淡的八个字,却生动地描述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公鸡依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成为后世赞美坚贞之士、有识之士的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