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2月0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6]
国务院:持续为企业减费降费
新华社消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部署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
会议首先明确,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
2013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出减费降费措施,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项以上,2015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的举措。
“但必须看到,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会议指出。
会议强调,国务院部门要带头以更大决心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坚决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
会议提出,“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让企业和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为市场增添活力。”对此,工信部此前曾表示,2017年将加快建立涉企保证金清单制度,拓展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查询系统功能,完善企业调查和举报平台,打造全国减轻企业负担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
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把应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
长期以来,建筑业招投标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假投标、真“围标”现象几乎成了业内“潜规则”。真正有建筑资质和实力的企业在一些地方投标揽活,总要受到地方上的一些限制:要么必须在当地注册企业;要么必须与地方企业组成联合体;甚至业主直接授意将“肥活”二次承包给当地企业。这些做法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也让建筑质量、工期难以得到保障。
建筑业内人士表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将有助于解决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等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改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咨询、施工等专业企业。此外,还将加强承包履约、劳动用工等管理,严防拖欠工程款。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
会议首先明确,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
2013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出减费降费措施,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项以上,2015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的举措。
“但必须看到,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会议指出。
会议强调,国务院部门要带头以更大决心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坚决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
会议提出,“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让企业和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为市场增添活力。”对此,工信部此前曾表示,2017年将加快建立涉企保证金清单制度,拓展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查询系统功能,完善企业调查和举报平台,打造全国减轻企业负担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
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把应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
长期以来,建筑业招投标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假投标、真“围标”现象几乎成了业内“潜规则”。真正有建筑资质和实力的企业在一些地方投标揽活,总要受到地方上的一些限制:要么必须在当地注册企业;要么必须与地方企业组成联合体;甚至业主直接授意将“肥活”二次承包给当地企业。这些做法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也让建筑质量、工期难以得到保障。
建筑业内人士表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将有助于解决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等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改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咨询、施工等专业企业。此外,还将加强承包履约、劳动用工等管理,严防拖欠工程款。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打造“中国建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