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2月1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立春

□王 英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或4日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古代民间还曾在这一天举行迎春仪式,称为春节。直到1913年,国民政府明确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以后,立春不设节日,仅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传承至今。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我国古代将立春节气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就是说立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然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后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过后,人们往往不太注意春天的气息,只有过了“春节”,人们才会主动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节气的习俗包括迎春、踏春、鞭春牛、咬春等。
   迎春——立春期间,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预告立春之时,春官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
   鞭春牛——鞭春牛又称鞭土牛,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鲁西南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后来演变成贴“春牛图”。
   踏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
   咬春——到了现代,虽然立春不设节日,但迎春的民俗依然流传到今天。人们习惯吃春饼、春卷,名曰“咬春”。其实“咬春”食品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是很好的养生、保健食品。
   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在立春之时,做好规划,甩开袖子大干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