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牡丹园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3月24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0]

母亲的纺车针线筐

□刘厚勤
   母亲今年七十二周岁,没读过一天书,却是一个心灵手巧勤俭持家的人,是我一生最感激的人,是我心目中最美最心地善良的母亲。
   前天回老家看望父母,匆忙下车时不小心挂破了上衣。母亲望见连连说:“不碍事,不碍事,我一会给你缝缝!”
   母亲端出搁置许久的针线筐,抖落上面的灰尘,戴上老花镜,竟很快穿好针引好线。在我的惊叹声里,母亲催促我赶紧把上衣脱下来,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起来,好像又回到了她的年轻时代。我心头一热,瞬间想起了那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农家孩子,谁能忘记母亲的纺车针线筐,还有那一梭梭来回穿梭的织布机?
   常念想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那些不足以饱暖的沧桑岁月里,夏天闷热蚊蝇叮咬,冬天严寒滴水成冰,漫漫长夜,我早已进入梦乡,昏黄的煤油灯旁,唯有形影孤单的母亲,纺线、织布、缝缝补补,那么慈祥专注。也不知打鸣的公鸡到底叫的是几更天?鸣叫声里熬红了母亲的双眼,疲惫了母亲的身心,但母亲不辞辛劳地缝补纺线织布,却换得全家暖,有衣穿。
   母亲经年纺车里扯出的棉线到底有多长?
   母亲一针一线纳过的千层鞋底有多少双?
   母亲缝制和缝补的单衣棉袄有多少件?
   母亲一梭梭织出的布有多少匹?
   就算云计算能得出一个准确无误的数据,可那里面饱蘸的母爱有多少?情浓有多厚?对子女的牵挂多绵长?这,你永远都不会计算出来。
   母亲说家里的纺车和针线筐都是作为嫁妆从姥姥家带来的,纺纱、织布、针线活都是姥姥手把手教的。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多,作为大姐的母亲放弃读书的机会。姥姥从小言传身教,母亲虽没有文化,可心灵手巧,一学就会,就连鞋上绣的小花、做的虎头鞋都栩栩如生,受人夸赞。
   白天除了田间劳作,除了刷锅做饭喂鸡喂猪羊,母亲一有空就会席地而坐,盘好腿开始纺线。室外不冷的季节,特别是夏天,一般是搬出纺车,和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婶们结伴坐在树荫下,搅动着“嗡嗡嘤嘤”的纺车说笑着,手快的一天能纺半斤线呢。
   母亲的针线筐是藤条编成,很精致,是她一生最珍惜的“宝贝”。筐里装着线轱辘、剪子、顶针、锥子、鞋样,大大小小几样粗细不等的针和线,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纽扣,几种厚薄不一的碎布头。母亲的针线活在村里很有名气,谁家娶媳妇、嫁闺女时,都会把母亲请过去帮忙,缝制新被子、做新衣裳。母亲的针线筐里做针线活的家什最全,一起做针线活时,谁要是忘记带了啥做针线活的工具,一准都能在母亲的针线筐里找到。这也许是空闲时她们愿意聚到我家的缘故吧。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起“嬉嬉、哈哈”唠家长里短,硬是把贫困枯燥的生活抛去,知足和简单的幸福在嬉笑中漾满心田。
   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一直穿到上大学。做鞋纳鞋底的活很累,纳厚实的鞋底要先用枣木轱辘顶一下,待针露出头再用钳子把针拽出来,用力拉出长长的棉线拉紧拉实,不知道一双鞋底要耗费母亲多少心血。目睹母亲的辛苦,小时我就知道珍惜母亲做的每一双鞋子,实在不能穿了也舍不得扔掉,有雨有雪的天气凑合着穿。
   小时候自作玩具,扎风筝、做弹弓、造水枪等,没少用了母亲针线筐里的家什,毁坏了母亲纳鞋底的棉线,回想起来虽有点愧疚,也会闪出幸福的泪花。
   睹物念岁月,蕴涵母亲爱。任时光匆匆,时代变迁,总忘不了母亲的纺车针线筐,一路伴我成长,给我最珍贵记忆!风风雨雨几十载,缝缝补补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