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风采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6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4]

第一背后的第一 文化深处的文化

——牡丹区第二小学文化兴校创新发展纪实(上篇)
本报通讯员 马宝生 李洪朋 本报记者 陈 奇
   ●有人说,二校的好名声由来已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享有菏泽教育的“小宝塔”之称。
   ●有人说,历任校长为了二校品牌,继往开来,进行着历史的大接力。从菏泽拔尖学校,到山东省重点学校,再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有人说,二校勇争第一,敢为人先的育人理念根深蒂固。多年来,省市和全国所举行的各类比赛,只要二校参加,就要勇夺第一。
   ●有人说,二校的品牌就是生产力,含金量一路飙升。菏泽南关一所学校划归二校管理,牌子一挂,周围房价每平方米立马上涨七八百元。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所从百年老校到全国名校的背后,浸透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毫不夸张地说,二校现任领导班子,正在引领学校走向历史最强盛时期。
   二校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是什么?就是根深蒂固的二校文化!
   有位教育界资深专家学者曾指出:十年学校靠管理,百年学校靠文化。牡丹区二校作为百年老校,之所以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其活力的源泉恰恰不是管理,而是文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在校长位上已辛勤耕耘了18年的牡丹区第二小学领航人陈平,每每讲到该校的动力源泉,阐述最多的也是二校文化,是二校人一代又一代勇争第一、敢为人先的理想信念,推动二校从一个高地走向另一个高地。
   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和喜迎十九大召开之际,本报特刊出记者从二校发来的深度报道,作为如何振兴中国小学教育的探究,献给“厉害了,我的国!”
  有人靠规矩成方圆,二校人靠文化成方圆
   这里的老师上班从来不签到签退;这里的老师上班从来不按指纹、识脸谱;这里的老师只知道提前到校才是天职,按时到就是迟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妇孺皆知的一句口头禅。当今国人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多,可记者在二校采访时惊喜地发现,让二校人成方圆的竟然不是规矩,而是文化。
   不久前,牡丹区纪委对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作风纪律大抽查,他们事先不给任何人打招呼,在二校的门口悄悄蹲守。学校上午上课时间是8时,担课的200余名老师不仅没有一人迟到,而且几乎全是7时30分进校。随后,纪检人员又在临放学前到二校大门口暗访,查看有无教职工早退,结果早退率为0!后来,他们又走进学校教室、老师办公室等查看,不仅没有发现一人脱岗、空岗、聊天或玩游戏、干杂活等,而且了解的情况是--有的老师拄着拐讲课;有的老师上午还讲课,下午就进了产房;有的老师从医院病房“偷”跑回学校上课……
   二校的老师为啥这样拼命?二校校长治校莫非有什么魔法?这里的老师都中了什么邪?
   二校的老师也是人,也有情有爱、有父母、有妻(夫)儿,家人也会有生老病死、旦夕祸福……要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有着几百名教师的学校,都不会有人迟到、早退,这简直是太难太难了。记者采访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求证。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付秀云说:“纪委、纪检部门对学校明察暗访毕竟是有时候的,他们所看到的情况不能说不真实。我们学校虽不考勤,不在大门口签到、签退,可我们也定期不定期地随时抽查。且说2016--2017学年上学期,学校进行了8次抽勤,迟到一两次的老师仅有14人,没有发现早退的老师。我们又查清这些老师迟到的原因,大多是本人乃至家人突然患病、住院等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突发情况所致。”
   二校老师视教如命,把三尺讲台看得如此神圣,不可耽误、不能耽误、不敢耽误,是不是学校不允许?记者采访后同样惊讶得不得了:二校对老师请假不但没有限制,而且明确规定老师个人和家庭有了事情可以请假,带病工作的老师必须请病假,即使是父母妻儿有病需要照顾或有了紧急事情需要办理均可请假。学校对老师们的关爱,越是处处讲究人性化、亲情化,大家越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职。
   下面是该校“90后”教师闫洁看到的几个令她震撼、感动的三个场景:
   镜头一:那天,一进校门,我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六年级的祝福平老师拄着双拐,正在两位学生的搀扶下一步一歇地艰难上楼。我慌忙跑过去帮忙,疑惑不解地说:“祝老师,你的腿骨折了打着石膏,应该躺在床上静养,怎么还来上班呀?这条腿万一治不好,事就大了!”
   祝老师气喘吁吁地说:“六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若因为我的腿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事才大了呢!能拄着拐走进教室,陪学生走过在二校的最后每一分钟,心里才安然!”
   镜头二:那天我从五·三班教室门前走过,看到牛俊羽老师挺着大肚子站在讲台上。咦,她的预产期已到,怎么还在上课?我明白了,二校人就是这个样子,头一天还在上课,第二天就生了孩子;甚至是上午还在讲台上,下午就进了产房;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直接从教室被送进医院。王亚楠、马利敏、杨洁……,一大批老师不都是这样吗?!
   镜头三:这是咋回事?三年级的数学组组长赵洁老师这几天是咋了,自己班级讲完课,又去别的老师的班去上课。两个班的课都上完了仍未休息更没回家,而是急匆匆地向医院赶。我好奇之下一打听,泪水一下子就下来了。原来,她邻班的老师生孩子请假了,她主动请缨,把这个班的数学课接了过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洁的老父亲突发重病住进了医院,一张病危通知书送到了她手里。天要塌下来,她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她没有给其他老师更没有给校领导讲,一咬牙,两个班级的课照常上,下了班立即赶往医院通宵守护父亲。
   三位老师的形象一直使我的心在颤抖。二校人的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充分地体现出来。的确,二校人就是这样,没有谁安排谁、谁指挥谁干什么事,去怎么工作,而是每个老师先看其他老师是咋干的,自己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二校一代又一代教师前仆后继之根深蒂固的文化。
  有人靠重奖争名次,二校人靠精神夺第一
   “二校第一”现象,这是许多人为之赞叹、拍手叫好的菏泽教育界一大奇观。他们说,凡有二校师生参加的各级各项比赛,他们不得第一的时候不多。久而久之,似乎二校和第一名、特等奖、一等奖、冠军等奖项结下不解之缘。
   二校大奖之多,引发了记者的极大兴趣。走进二校荣誉室,记者情不自禁地直呼:奖牌王国!锦旗世界!盛誉荟萃!四壁都挂满了,一排排、一层层柜架摆满了,管理人员实在没办法,只好让那些老奖牌、老锦旗拍照后隐退。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二校人每一块牌匾、每一面锦旗,尤其是全国、全省、全市“第一”的获得,都是全校师生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且说2014年在威海举行的全国中小学机器人创客大赛,从采购机器人配件、机器人创意创新、简单编程,到组装练习、编制程序、反复调试、手动自动等各个环节,校长陈平、副校长马宝生、教务处副主任李洪朋、信息技术老师徐长宝等都跟踪陪伴,每周六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制作,反复演练。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国性大赛中,二校的小选手击败一批又一批对手,连连冲关成功,一举夺得一等奖。接着,二校又一鼓作气,派出代表队参加中小学混编的“能源争夺战”菏泽市机器人大赛,竟然战胜中学生队,冠亚军奖牌尽收囊中。国家有关专家学者惊呼:“没想到经济欠发达的菏泽能有如此高水平的学校!”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二校人在各种类型的比赛中,只认第一的底气来自于二校的实力。虽说经常是一人参加的比赛,可背后却是许多人在凝神聚力。且说2016年7月14日举行的山东省少先队辅导员大赛,二校派出了2013年进校的青年教师闫洁参加比赛。闫洁虚心向高手学习请教、昼夜加班演练,二校大队辅导员何婷等多名老师从学校到省城一路跟踪对她帮助指导。她们连乘火车的时间都用来演练做题。由于彻夜无眠,每个人都弄得头昏脑胀。此时,早料到她们会这样的校长陈平打来电话,让她们减压放松:“贵在参与,尽力就行,名次不重要。”可校长越是不让大家有压力,她们反而越有压力。二校远赴北京探亲的六年级级部主任孙艳萍,人在北京,心在赛场。她通过视频、电话给闫洁在字词精炼度上说课。真可谓一人冲锋在前,一群人助威在后。结果二校人以其扎实的功底稳操胜券。虽是高手云集,可她们仍一举夺得全省少先队辅导员大赛一等奖。
   若再说二校参加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获得特等奖,以及在省市小学生讲故事、舞台剧、少儿读书演讲、科技创新等等比赛中获得的第一名、一等奖、示范、引领等,还有很多很多。记者一路追踪,发现二校第一背后有着第一付出。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二校人无论得了多少第一,学校都没有物质奖励,他们也从没有向这上面想。载誉归来,全校师生的喝彩、校长陈平与获奖人员的紧紧握手,以及“二校第一有我的一份”的慰藉,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