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8月0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2]
拔掉穷根,菏泽打响脱贫攻坚“大决战”
创办扶贫车间只是我市创新扶贫工作模式的一个缩影。我市还实施了“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即:“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人一岗”就业扶贫。
2016年,全市39.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一户一案”帮扶方案,帮扶方案分13大类,其中帮扶种植187117人、帮扶养殖92648人、安排就业89769人……实现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同时,因村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市县财政投入39944万元,建成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基地6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892个,惠及1440个村,扶持贫困户50470户。另外,在全面推行扶贫车间的基础上,我市加大劳务输出力度,2016年组织4.7万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实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卫生保洁、治安巡防、道路交通管理、养老服务、保险代办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2.4万名贫困群众就业。
为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还创设了“两项保险”。针对我市39.48万户贫困人口中有20.5万户都是因病致贫的情况,从2016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为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建起“意外伤害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医疗救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健康扶贫六道防线。截至目前,全市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已分别理赔受理2185起、1268起,贫困群众看病自费部分平均降低到5%左右。
单县黄岗镇泮店村贫困户曹庚永意外挤伤右手,经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付后,自付部分从9997元降至2502元。成武县贫困户袁修璋患白血病,因家庭无力负担巨额费用而放弃治疗,纳入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后,治疗花费23.2万元,在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再次给予赔付,个人仅负担6500元。
扶贫不仅需要政府发力,还要用活“社会力量”。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以“企业家认领贫困村、‘两代表一委员’认领贫困户、爱心人士认领留守儿童和贫困生、志愿者认领孤寡老人”等“四认领”社会扶贫活动,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实现“千军万马”齐攻坚。今年4月,我市成立了首个省扶贫开发基金会市级办事处,306家企业、500余名爱心人士捐款1.04亿元。另外,全市发动700家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联系帮扶592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带动贫困户12734户、27270人;发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462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产业带动贫困户14544户、27873人;发动7067名 “两代表一委员”,1979名(个)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贫困户30008户、72667人。
我市还创建了 “横到边、纵到底”的扶贫工作体系,市县部门(单位)全部明确1个科室加挂扶贫工作办公室牌子,达到协同作战、统筹推进、政策整合到位的目的;全市5755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1名扶贫包村干部和1名扶贫联络员,打通了扶贫政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我市共成立市县部门兼职办公室731个,市、县、乡、村扶贫工作人员由1918人增加到14111人,培训扶贫系统工作人员4.5万人次,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苦仗、能打胜仗的攻坚队伍。
地处四省交界、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1014万的菏泽市,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场。截至目前,全市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2万户、46.03万人,占全省的51.2%。
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提出的“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2015年、2016年全市分别减贫40万人、44.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7%降至目前的5.65%。我市实施“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创新扶贫工作模式,其中创办扶贫车间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扶贫典型案例予以推广。
8月2日上午,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虎头李社区的一处扶贫车间里,数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加工服装。在虎头李社区,像这样的车间有6个已经开始运行,还有8个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能够投入使用。
“我们家四口人,我身体不太好,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种地,社区的服装加工厂就业点建成后,社区优先安排我儿媳到服装厂打工,每月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加上种地收入,我家基本上摘掉了‘穷帽子’。”虎头李社区贫困户李慎起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我们服装厂是去年7月搬进来的,主要以服装加工为主,现在有40个工人,其中贫困户占了30%,年龄最大的已经80岁了。我们优先录用贫困户,给她们免费培训技术,年龄大的就负责一些杂活,基本上保证每个月两千多元的收入。对于贫困户来说,就近上班还多了一份收入,可以说工作家庭两不误。”服装长经理郝海玲说。
创办扶贫车间是我市首创的扶贫模式,把扶贫车间建到村头,可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实现了多方共赢。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每天收入20至100元,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村里增加了集体收入,全市2134个村通过收取扶贫车间租金及光伏发电实现年均收益7732万元,提高了村“两委”带动脱贫和救助贫困户的能力。企业布局乡村、入驻扶贫车间,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成本偏高问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扶贫车间还培养了一批农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2102个扶贫车间,直接安置和带动212245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57685名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2016年,全市39.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一户一案”帮扶方案,帮扶方案分13大类,其中帮扶种植187117人、帮扶养殖92648人、安排就业89769人……实现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同时,因村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市县财政投入39944万元,建成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基地6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892个,惠及1440个村,扶持贫困户50470户。另外,在全面推行扶贫车间的基础上,我市加大劳务输出力度,2016年组织4.7万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实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卫生保洁、治安巡防、道路交通管理、养老服务、保险代办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2.4万名贫困群众就业。
为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还创设了“两项保险”。针对我市39.48万户贫困人口中有20.5万户都是因病致贫的情况,从2016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为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建起“意外伤害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医疗救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健康扶贫六道防线。截至目前,全市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已分别理赔受理2185起、1268起,贫困群众看病自费部分平均降低到5%左右。
单县黄岗镇泮店村贫困户曹庚永意外挤伤右手,经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付后,自付部分从9997元降至2502元。成武县贫困户袁修璋患白血病,因家庭无力负担巨额费用而放弃治疗,纳入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后,治疗花费23.2万元,在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再次给予赔付,个人仅负担6500元。
扶贫不仅需要政府发力,还要用活“社会力量”。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以“企业家认领贫困村、‘两代表一委员’认领贫困户、爱心人士认领留守儿童和贫困生、志愿者认领孤寡老人”等“四认领”社会扶贫活动,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实现“千军万马”齐攻坚。今年4月,我市成立了首个省扶贫开发基金会市级办事处,306家企业、500余名爱心人士捐款1.04亿元。另外,全市发动700家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联系帮扶592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带动贫困户12734户、27270人;发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462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产业带动贫困户14544户、27873人;发动7067名 “两代表一委员”,1979名(个)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贫困户30008户、72667人。
我市还创建了 “横到边、纵到底”的扶贫工作体系,市县部门(单位)全部明确1个科室加挂扶贫工作办公室牌子,达到协同作战、统筹推进、政策整合到位的目的;全市5755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1名扶贫包村干部和1名扶贫联络员,打通了扶贫政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我市共成立市县部门兼职办公室731个,市、县、乡、村扶贫工作人员由1918人增加到14111人,培训扶贫系统工作人员4.5万人次,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苦仗、能打胜仗的攻坚队伍。
地处四省交界、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1014万的菏泽市,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场。截至目前,全市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2万户、46.03万人,占全省的51.2%。
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提出的“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2015年、2016年全市分别减贫40万人、44.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7%降至目前的5.65%。我市实施“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创新扶贫工作模式,其中创办扶贫车间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扶贫典型案例予以推广。
8月2日上午,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虎头李社区的一处扶贫车间里,数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加工服装。在虎头李社区,像这样的车间有6个已经开始运行,还有8个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能够投入使用。
“我们家四口人,我身体不太好,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种地,社区的服装加工厂就业点建成后,社区优先安排我儿媳到服装厂打工,每月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加上种地收入,我家基本上摘掉了‘穷帽子’。”虎头李社区贫困户李慎起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我们服装厂是去年7月搬进来的,主要以服装加工为主,现在有40个工人,其中贫困户占了30%,年龄最大的已经80岁了。我们优先录用贫困户,给她们免费培训技术,年龄大的就负责一些杂活,基本上保证每个月两千多元的收入。对于贫困户来说,就近上班还多了一份收入,可以说工作家庭两不误。”服装长经理郝海玲说。
创办扶贫车间是我市首创的扶贫模式,把扶贫车间建到村头,可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实现了多方共赢。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每天收入20至100元,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村里增加了集体收入,全市2134个村通过收取扶贫车间租金及光伏发电实现年均收益7732万元,提高了村“两委”带动脱贫和救助贫困户的能力。企业布局乡村、入驻扶贫车间,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成本偏高问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扶贫车间还培养了一批农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2102个扶贫车间,直接安置和带动212245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57685名群众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