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看菏泽·社会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08月0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4]

“百日”考古,揭秘昌邑故城重大发现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从巨野县城南行27公里,有一片土地肥沃、树木繁茂、庄稼葱郁的区域,这里便是昌邑故城遗址。目前,这片区域隶属于巨野县大谢集镇。彭河从昌邑故城遗址的北部穿过,芙蓉路纵贯昌邑故城遗址中部,前昌邑、后昌邑、城角刘、侯花园等村庄坐落其上。几天前,这里刚刚结束了一次为期百日的考古发掘活动,考古发掘对象便是昌邑故城遗址。
   今天看来,从地理地貌到民居布局,从农作物种类到百姓习俗,这里的几个村庄都与菏泽境内的其他村庄大同小异。而2000多年前,这里却是城池坚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昌邑故城所在地。
   “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这是一首名为《忆秦娥·昌邑怀古》的词,寥寥数字,发怀古之忧思,气脉连贯,气势恢宏。
   据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员、副所长孙明介绍,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前97年),山阳郡改为昌邑国,封刘髆为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葬于巨野县红土山。后元元年(前88年)刘贺继位。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位(后被废为海昏侯)。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
   据文献记载,战国至魏晋,昌邑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铁贸易中心,西汉时期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金元时期,昌邑城因水患被湮埋于地下,仅留下城廓残桓隐约可现。据《巨野县巨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当阴雨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看到城阙形。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
   据了解,昌邑故城址发现于1980年,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982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昌邑故城遗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根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关于昌邑故城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文件精神,以及山东省文物局对该城址保护规划的相关意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巨野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于今年4月17日始,对昌邑故城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工作。
   “这次考古勘探工作,主要是了解昌邑故城址的范围、时代、重要遗迹分布及文化性质等。”孙明介绍,“其间,还要对昌邑故城址的周边地区做拉网式的田野考古调查工作,以及从聚落考古的层面上来分析城址的形成原因,为该遗址的保护规划方案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基础资料。”
   采访中,孙明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展示了此次考古勘探的最大收获——昌邑故城平面图。粗看上去,昌邑故城呈方形。但顺着孙明的讲解,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仔细观察,发现昌邑故城在不少地段呈现出不规则性。
   “此次考古勘探发现,昌邑故城四周城墙保存得比较完整。城墙整体在地表以下,部分城墙高出地面。”孙明说,“从整体轮廓上看,昌邑故城有别于我市业已发现的成阳故城等其他故城,呈现出一定的不规则性。”孙明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多年考古勘探经验,初步推测昌邑故城城墙的不规则性来自于依地势而建。“昌邑故城整体建设地基可能不是一马平川,附近有土山、河流。”孙明解释说,“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昌邑故城不一定是一次性建成的,而是历经多次修补、补筑而成的。”
   此外,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发现,昌邑故城城墙所呈现出的不规则性,不少集中在靠近城门处。孙明解释说:“城门附近的不规则城墙,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瓮城的部分功能,这样利于多层次阻击敌人,增加了城的防守功能,充分凸显出昌邑故城设计的科学性、功能性。”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昌邑故城是汉代故城。但根据此次勘探发掘的遗物,孙明初步推断昌邑故城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战国乃至春秋晚期。“我们的考古发掘探孔里发现了包括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时期的文化遗物。”孙明说,“昌邑故城之所以建在这里,我们判断之前这里地势比较好、经济繁荣、有先民居住,有聚落遗址。我们可以做出两个推断,第一,人们在筑城的过程中,不断取先民聚落遗址上的泥土来筑城。第二点,昌邑故城早期遗物的存在,不排除在昌邑故城之前还存在更早的城的可能性。因为依据生活生产习惯,人们筑城时应该依托原有基础。”
   “入夏以来,特别是近期连续的几场大雨,致使勘探工作区域内的地下水位迅速上涨,探孔很难打到应有的深度。”孙明说,“持续高温和降雨,大大降低了勘探工作的效率。另外,农田里枝繁叶茂、且饱含水分的农作物也显得十分脆弱,在勘探过程中极易遭到损坏。”在这种情况下,昌邑故城址考古勘探队经多方协商,决定暂时停止这次田野考古工作,待秋收之后再恢复对昌邑故城址的考古勘探工作。
   虽然此次考古工作仅持续100余天,但是在菏泽市文广新局、菏泽市文物局和巨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考古勘探队对昌邑故城的考古勘探工作一直较为顺利,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这些文物是我们百日考古勘探的收获。”在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孙明指着一件件考古遗物说。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这些考古遗物被分门别类地保存在一个个塑料袋内,包括陶片、砖块、动物牙齿骨骼等。截至7月28日,昌邑故城考古勘探队基本探明了故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其中东墙长1.27公里、南墙长1.71公里、西墙长1.41公里、北墙长1.45公里。四城墙的宽度均在31米左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完整,现存高度多在4至6米之间,城墙的底部普遍在地表下约6.3米。在城的四面发现了多处疑似城门的地方,四城墙的外侧有宽约30米的壕沟。
   另外,昌邑故城址考古勘探队还完成了故城址所在区域的无人机航拍和对其周边地区的田野考古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