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09月1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开学季对话“部编本”语文教材:先认字再学拼音,多诵读古诗文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广轩 通达
9月份,我市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一新生,开始使用“部编本”(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新教材,包括小学一年级、初一年级的语文、道德和法治、历史三门学科,原有的苏教版将停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改革。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有非常多的显著变化,一是孩子们上学不再首先学拼音了,而是从认字开始;二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9月7日,牡丹区教育局在牡丹区第八小学召开小学一年级语文“部编本”教材培训会。老师们学情高涨,对用好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好一年级语文充满信心。
9月7日,牡丹区教育局在牡丹区第八小学召开小学一年级语文 “部编本”教材培训会。牡丹区教育局教研室马建华总结了新教材的几大特点:弱化拼音地位,识字途径是多样的;让阅读回归课堂,课外阅读课程化;加强口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真实化、情境化。
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先集中识字后学拼音的安排。编写组做出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降低难度,体现幼小衔接,自然过渡。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上来就学汉语拼音,内容上的知识量较大,难度较大,所以,编写者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大约两周之后。汉语拼音只是帮助识字的一种手段,在汉语拼音产生之前,我们的汉字就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所以在不依赖拼音的帮助下通过口口相传识字,也并不违背规律。另外,字音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汉语拼音而存在。
这种设计是在凸显一种理念,那就是在生活中识字。我们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用到汉语,见到汉字。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自觉识字,并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介绍识字方法和经验,识字教学就会充满乐趣。
马建华介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用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全国知名教师于漪的话说:“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这是极其有害的。”“课文学习是‘一掬水’,课外学习是‘江河湖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我们的语文课堂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课内,轻课外,甚至没有课外阅读和学习。于漪老师用“三少一多”来形容: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所以,编写者致力于把学生引向生活实践,引向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与“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是教材编写的一大创意,它力图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体制中。
另外在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培训会上,牡丹区教研室李秋岚老师同样表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李老师介绍,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每册推荐了4部课外自主阅读名著,而且在今后的考试中将会增加对课外阅读考察所占的比重,并用高考试题进行了举例说明。
用安徽省芜湖市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李波老师的话说,课本提供的几篇文章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平台,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提供展示平台,检查课外读书效果。
记者翻阅一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发现有非常多的朗读篇目,甚至有不少古诗词。
在培训会上,牡丹区第二小学马明、牡丹区第八小学张力、牡丹区东关小学王慧均认为,“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
张力介绍,“部编”语文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部编新教材主编温儒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及发现春的踪迹,让孩子大致懂得这首诗写了什么,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让孩子去记什么‘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因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不是一年级孩子能理解的。讲王维的山水诗,也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上面靠,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许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
老师们学情高涨,思考积极,纷纷表示,新教材培训收获满满,对部编教材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了解了新教材各框架编排的特点及教学重点,对用好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好一年级语文充满信心。
9月份,我市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一新生,开始使用“部编本”(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新教材,包括小学一年级、初一年级的语文、道德和法治、历史三门学科,原有的苏教版将停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改革。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有非常多的显著变化,一是孩子们上学不再首先学拼音了,而是从认字开始;二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9月7日,牡丹区教育局在牡丹区第八小学召开小学一年级语文“部编本”教材培训会。老师们学情高涨,对用好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好一年级语文充满信心。
9月7日,牡丹区教育局在牡丹区第八小学召开小学一年级语文 “部编本”教材培训会。牡丹区教育局教研室马建华总结了新教材的几大特点:弱化拼音地位,识字途径是多样的;让阅读回归课堂,课外阅读课程化;加强口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真实化、情境化。
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是先集中识字后学拼音的安排。编写组做出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降低难度,体现幼小衔接,自然过渡。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上来就学汉语拼音,内容上的知识量较大,难度较大,所以,编写者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大约两周之后。汉语拼音只是帮助识字的一种手段,在汉语拼音产生之前,我们的汉字就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所以在不依赖拼音的帮助下通过口口相传识字,也并不违背规律。另外,字音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汉语拼音而存在。
这种设计是在凸显一种理念,那就是在生活中识字。我们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用到汉语,见到汉字。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自觉识字,并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介绍识字方法和经验,识字教学就会充满乐趣。
马建华介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用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全国知名教师于漪的话说:“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这是极其有害的。”“课文学习是‘一掬水’,课外学习是‘江河湖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我们的语文课堂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课内,轻课外,甚至没有课外阅读和学习。于漪老师用“三少一多”来形容: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所以,编写者致力于把学生引向生活实践,引向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与“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是教材编写的一大创意,它力图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体制中。
另外在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培训会上,牡丹区教研室李秋岚老师同样表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李老师介绍,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每册推荐了4部课外自主阅读名著,而且在今后的考试中将会增加对课外阅读考察所占的比重,并用高考试题进行了举例说明。
用安徽省芜湖市教科所小学语文教研员李波老师的话说,课本提供的几篇文章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平台,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提供展示平台,检查课外读书效果。
记者翻阅一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发现有非常多的朗读篇目,甚至有不少古诗词。
在培训会上,牡丹区第二小学马明、牡丹区第八小学张力、牡丹区东关小学王慧均认为,“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
张力介绍,“部编”语文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部编新教材主编温儒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及发现春的踪迹,让孩子大致懂得这首诗写了什么,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让孩子去记什么‘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因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不是一年级孩子能理解的。讲王维的山水诗,也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上面靠,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许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
老师们学情高涨,思考积极,纷纷表示,新教材培训收获满满,对部编教材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了解了新教材各框架编排的特点及教学重点,对用好一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好一年级语文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