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10月2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7]
保护柿树留住“根”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生在菏泽,一株株古柿树,就像永远牵扯着我们心灵的故乡。古老柿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园林景观价值上,还体现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在菏泽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看来,作为自然界的活化石,柿树是承载菏泽乡土文化的符号之一,见证着菏泽自然和社会的变迁。
纪伯伦说:假如一棵树来写自传,那也会像一个民族的历史。
10月23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菏泽城区古柿树进行寻访。在菏泽市长江路以北、中山路以南、府南街以东的区域内,是一大片“棚改”工地,目前施工正酣。这片工地的前身是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庄社区所在地。而在广大居民并不遥远的记忆中,刘庄社区曾经拥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刘善人庄,就连今天的公交站牌也是以刘善人庄为站名。
刘庄社区居民最引以自豪的有两件事:一是多年前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大善人,二是这里曾经柿树成荫。明朝成化年间,刘善人庄的先民们几经辗转,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到这里。粗略算起来,这个村庄已经有460年的历史。
据了解,刘善人庄有两大姓氏,一为刘姓,一为李姓。在老年人的记忆中,村子西临赵王河,东边也有一条小河,南边有一条大的排水沟,不怕旱不怕涝,土壤肥沃,所以当时的居民在这里栽种了很多柿树。
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中,至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刘善人庄村里村外还栽种着500余棵柿树,品种包括腌柿子、油葫芦头、九月青、八月黄。据村民回忆,这里出产的柿子,果质非常好,口感也很好,九月青、八月黄等品种非常适合做耿饼。
“一到秋冬季节,整个村庄都在制作耿饼,然后用輷车子卖到商丘等地。”繁盛时,刘善人庄的柿树,粗的树围可以达到2.5米左右,一棵树能结一万个柿子,可以拉一太平车。有的园主能收几十垛鲜柿子,向外销售,买主采取按垛估数 “点园”的办法。入冬之时,为庆贺丰收,园主请戏班子唱戏多日。
在刘善人庄东南大约两公里的地方,市人民路东侧、大屯铁路立交桥附近有一个社区,即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武寺社区。武寺社区今年划入“棚改”范围。
10月23日下午,菏泽信息工程学校退休教师武建再次来到这里,他是专程来看这里柿树的。他说,在大多数武寺社区居民的生活中,总是离不开那几株古树,因为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远远观望,几株古柿树自西向东排列成一行,苍老的树干、斑驳的树皮、遒劲的枝杈,无不传达着它饱经风霜的信息。走近查看,柿树高约10米,黢黑的根须犹如虬劲有力的龙爪,深深地扎进泥土中。
“我深深地怀念家乡的柿子树,不仅仅是因为它给儿时的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激起了我对祖父深深的怀念。”年逾古稀的武建深情地说。
武建的祖父武九清,生于晚清,自幼习武,行侠仗义,长大后立志报国,后在天津小站投笔从戎。他在这里结识了袁世凯、段祺瑞、吴光新、曹锟、吴佩孚、张自忠等多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先后在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界任职。抗日战争时期,武九清先后将二子一女送上抗日战场。1949年后,武九清淡出政界,于1952年返回菏泽故里,安度晚年。
几十年军旅生涯,造就了武九清一副好身板,虽然年过古稀身体依然硬朗,每天坚持闻鸡起舞。武建回忆,他祖父最大的爱好就是爬到柿子树上去唱戏、唱歌。武九清后来索性把家里的一把罗圈椅绑在一株柿树的树杈上,坐在椅子上面,跷着二郎腿唱。
据武建回忆,武九清比较爱唱的戏剧有河北梆子《大登殿》、京剧《空城计》。“除了唱戏,他最爱唱的还是那个时期的军歌,‘风云滚滚,感觉他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但凭着团结力,旋转新乾坤……’。”武建回忆说,每当唱起这支军歌,武九清都异常亢奋,一边唱一边和着节拍有力挥舞着拳头,仿佛又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武寺村村庄不大,当时大约五六百口人,村庄黎明前的寂静总是为武九清声如洪钟般的吟唱所打破。
天高云淡,苍老虬劲的柿树树枝直刺苍穹,形成一道迷人的风景。在菏泽华侨城小区建设工地,几年前这里还属于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庙社区卞庄村。
据介绍,这些老柿树是明朝时卞庄村的先民从山西迁到菏泽后种下的。每至金秋,累累硕果压弯枝头,成为引人瞩目的百年柿树景观带。
在几年前的采访中,年逾七旬的原卞庄村村民卞生田回忆说,他的祖母分家时啥都不要,只要柿树。
这些古老的柿树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卞庄村人。大量柿子不仅可以充饥果腹,还为村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所以他们都与这些柿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据了解,早些年,一棵柿树所产生的价值,可供当时一个成年人一年的所有花费。
2010年,卞庄村被规划为华侨城建设用地,广大村民曾经一度为这些柿树的命运牵肠挂肚。后来,华侨城开发商充分认识到这些柿树的价值,划定了专门的柿树保护区域,并对这些柿树进行清查登记。据悉,这些古柿树共有50余棵,他们为每棵树都建立了 “健康档案”,引进专业队伍,为柿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国家一级古树,树龄约600年”、“国家二级古树,树龄约400年”……如今,这些柿树都挂上了铭牌。这是市园林绿化管理处于2011年5月设置的。
同在蓝天下,有的古柿树却遭遇了与上述柿树不同的命运。
在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陈官庄社区南,有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10月21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菏泽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的陪同下来到这里。拨开杂乱的荒草,可以看到这里生长着多种树木,其中有几株古柿树。古柿树生长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已经干枯,只有其中一株还保留着生机和活力。
菏泽柿树的发展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菏泽柿树种植几经波折。抗日战争时期,菏泽大片柿林遭砍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柿树被伐掉当柴烧。“文革”过后,所剩柿树已寥寥无几,曹州耿饼也因此一度绝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越来越少,能保留下来的古柿树已经很少了。
“古柿树不是不能保护,关键看用不用心。”市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感慨地说,“古老柿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园林景观价值上,还体现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古老柿树期待‘护身符’。”
生在菏泽,一株株古柿树,就像永远牵扯着我们心灵的故乡。古老柿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园林景观价值上,还体现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在菏泽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看来,作为自然界的活化石,柿树是承载菏泽乡土文化的符号之一,见证着菏泽自然和社会的变迁。
纪伯伦说:假如一棵树来写自传,那也会像一个民族的历史。
10月23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菏泽城区古柿树进行寻访。在菏泽市长江路以北、中山路以南、府南街以东的区域内,是一大片“棚改”工地,目前施工正酣。这片工地的前身是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庄社区所在地。而在广大居民并不遥远的记忆中,刘庄社区曾经拥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刘善人庄,就连今天的公交站牌也是以刘善人庄为站名。
刘庄社区居民最引以自豪的有两件事:一是多年前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大善人,二是这里曾经柿树成荫。明朝成化年间,刘善人庄的先民们几经辗转,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到这里。粗略算起来,这个村庄已经有460年的历史。
据了解,刘善人庄有两大姓氏,一为刘姓,一为李姓。在老年人的记忆中,村子西临赵王河,东边也有一条小河,南边有一条大的排水沟,不怕旱不怕涝,土壤肥沃,所以当时的居民在这里栽种了很多柿树。
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中,至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刘善人庄村里村外还栽种着500余棵柿树,品种包括腌柿子、油葫芦头、九月青、八月黄。据村民回忆,这里出产的柿子,果质非常好,口感也很好,九月青、八月黄等品种非常适合做耿饼。
“一到秋冬季节,整个村庄都在制作耿饼,然后用輷车子卖到商丘等地。”繁盛时,刘善人庄的柿树,粗的树围可以达到2.5米左右,一棵树能结一万个柿子,可以拉一太平车。有的园主能收几十垛鲜柿子,向外销售,买主采取按垛估数 “点园”的办法。入冬之时,为庆贺丰收,园主请戏班子唱戏多日。
在刘善人庄东南大约两公里的地方,市人民路东侧、大屯铁路立交桥附近有一个社区,即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武寺社区。武寺社区今年划入“棚改”范围。
10月23日下午,菏泽信息工程学校退休教师武建再次来到这里,他是专程来看这里柿树的。他说,在大多数武寺社区居民的生活中,总是离不开那几株古树,因为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远远观望,几株古柿树自西向东排列成一行,苍老的树干、斑驳的树皮、遒劲的枝杈,无不传达着它饱经风霜的信息。走近查看,柿树高约10米,黢黑的根须犹如虬劲有力的龙爪,深深地扎进泥土中。
“我深深地怀念家乡的柿子树,不仅仅是因为它给儿时的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激起了我对祖父深深的怀念。”年逾古稀的武建深情地说。
武建的祖父武九清,生于晚清,自幼习武,行侠仗义,长大后立志报国,后在天津小站投笔从戎。他在这里结识了袁世凯、段祺瑞、吴光新、曹锟、吴佩孚、张自忠等多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先后在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界任职。抗日战争时期,武九清先后将二子一女送上抗日战场。1949年后,武九清淡出政界,于1952年返回菏泽故里,安度晚年。
几十年军旅生涯,造就了武九清一副好身板,虽然年过古稀身体依然硬朗,每天坚持闻鸡起舞。武建回忆,他祖父最大的爱好就是爬到柿子树上去唱戏、唱歌。武九清后来索性把家里的一把罗圈椅绑在一株柿树的树杈上,坐在椅子上面,跷着二郎腿唱。
据武建回忆,武九清比较爱唱的戏剧有河北梆子《大登殿》、京剧《空城计》。“除了唱戏,他最爱唱的还是那个时期的军歌,‘风云滚滚,感觉他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但凭着团结力,旋转新乾坤……’。”武建回忆说,每当唱起这支军歌,武九清都异常亢奋,一边唱一边和着节拍有力挥舞着拳头,仿佛又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武寺村村庄不大,当时大约五六百口人,村庄黎明前的寂静总是为武九清声如洪钟般的吟唱所打破。
天高云淡,苍老虬劲的柿树树枝直刺苍穹,形成一道迷人的风景。在菏泽华侨城小区建设工地,几年前这里还属于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庙社区卞庄村。
据介绍,这些老柿树是明朝时卞庄村的先民从山西迁到菏泽后种下的。每至金秋,累累硕果压弯枝头,成为引人瞩目的百年柿树景观带。
在几年前的采访中,年逾七旬的原卞庄村村民卞生田回忆说,他的祖母分家时啥都不要,只要柿树。
这些古老的柿树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卞庄村人。大量柿子不仅可以充饥果腹,还为村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所以他们都与这些柿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据了解,早些年,一棵柿树所产生的价值,可供当时一个成年人一年的所有花费。
2010年,卞庄村被规划为华侨城建设用地,广大村民曾经一度为这些柿树的命运牵肠挂肚。后来,华侨城开发商充分认识到这些柿树的价值,划定了专门的柿树保护区域,并对这些柿树进行清查登记。据悉,这些古柿树共有50余棵,他们为每棵树都建立了 “健康档案”,引进专业队伍,为柿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国家一级古树,树龄约600年”、“国家二级古树,树龄约400年”……如今,这些柿树都挂上了铭牌。这是市园林绿化管理处于2011年5月设置的。
同在蓝天下,有的古柿树却遭遇了与上述柿树不同的命运。
在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陈官庄社区南,有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10月21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菏泽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的陪同下来到这里。拨开杂乱的荒草,可以看到这里生长着多种树木,其中有几株古柿树。古柿树生长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已经干枯,只有其中一株还保留着生机和活力。
菏泽柿树的发展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菏泽柿树种植几经波折。抗日战争时期,菏泽大片柿林遭砍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柿树被伐掉当柴烧。“文革”过后,所剩柿树已寥寥无几,曹州耿饼也因此一度绝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越来越少,能保留下来的古柿树已经很少了。
“古柿树不是不能保护,关键看用不用心。”市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感慨地说,“古老柿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园林景观价值上,还体现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古老柿树期待‘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