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城事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10月2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为村”,让传统老艺人成为“网红”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韩 波
   10月22日,菏泽“为村”故事会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爱军做出批示,要不断丰富“为村”内涵,推动“智慧乡村”建设。截至10月21日,在腾讯“为村”平台全国上线4557个村庄中,共有我市3969个村,占全国的87.09%;在腾讯“为村”平台全国109.5万名认证村民中共有我市92.2万名认证村民,占全国的84.20%;在腾讯“为村”平台全国264.3万名关注人员中共有我市233.5万人,占全国的88.34%;我市成为全国第二个拥有“为村总号”的地级市,活跃度位居全国第一名。菏泽的先试先行,为全国提供了“菏泽为村”发展经验、模式。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菏泽“为村”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巨野董官屯镇舒王庄村,有位编鸟笼的老行家——侯学文,在10月22日的菏泽“为村”故事汇上,侯学文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通过“为村”平台卖鸟笼的故事,现在的侯学文不仅把鸟笼卖到了首都北京,而且还成了网红,拥有了众多粉丝,就连儿子也辞去了外地工作跟他一起做鸟笼的生意。
   侯学文今年71岁,他会木工,十几岁的时候就自己摸索出了编鸟笼的手艺。他制作的鸟笼用料讲究,样式精美,在巨野以及周边很有名气。
   编鸟笼看似轻巧,其实并不简单,前前后后十几道工序不说,而且一坐就要一整天。但是,侯学文天生就是这块材料,编了五六十年鸟笼,既不腿疼也不腰疼,一天不编心里还不舒坦。
   侯学文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跟着父亲都学会了编鸟笼的手艺,但是成家立业之后,孩子们各奔东西,谁也没再编过鸟笼。老伴去世后,只有老侯一人在家里敲敲打打,舍不得放下这门营生。
   在老人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自己摸索出了编鸟笼的手艺,都说一招鲜吃遍天,靠这个,老侯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日子还过得绰绰有余。今年5月份,舒王庄村开通了“为村”平台,老侯的鸟笼上了网,上网以后可不得了了,用句流行语说:那生意火得不要不要的。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日前来到巨野董官屯镇舒王庄村。在一个农家小园里,悬挂着制作好的各式鸟笼,没错,这里就是侯学文的家。老人正在屋里忙活着,他说,一位济宁的老顾客订了十个鸟笼,因为催得紧加班加点也要赶制出来。侯学文说鸟笼只要做出来基本剩不下,都是熟人,做好了都拿走了。侯学文老人的儿子侯芹彦,原本在外地打工,这段时间订单增多,于是他辞去了工作回家和父亲一起编鸟笼。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份,巨野董官屯镇舒王庄的“为村”管理员张宁宁来到了侯大爷的家,她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说是要把鸟笼放到“为村”上销售。老侯当时也没在意,可几天后,北京有人打来电话,说要订几个高档的鸟笼,老侯这才明白过来,不住口地夸赞:“为村就是好,编了大半辈子鸟笼,卖到北京还是头一回。”后来,腾讯专门给侯学文做了一次网络直播,不仅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风采,还卖出了鸟笼收获了粉丝,就这样侯大爷一不小心成了“网红”。
   从那以后,老侯的订单越来越多,连他这个老行家都开始应接不暇。
   侯芹彦说,编鸟笼是门传统手艺,他要将它传承下去,教给更多的人这项技艺,让老手艺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