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读周刊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7年12月2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冬 至

□王 英
   冬至,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23日之间。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做岁首一直不变。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被称为“小年”,一是说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由于从冬至那天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黑夜一天比一天短,阳气上升,阴气消减,是个吉利的日子,甚至有“冬至大过年”之说。
   从冬至这天起开始 “进九”,人们便踏入“冷在三九”的寒冷日子里。冬至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
   “夏至入伏,冬至数九。”冬至的 《九九歌》至今仍不断传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因此,冬至又名“一阳生”。
   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民间冬至风俗也很丰富。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逐步简化,保留至今的主要集中在祭祖、饮食等方面。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在中国北方冬至时兴吃饺子,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天寒冬至到,家家吃水饺。”这种习俗,民间说法是因纪念东汉“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救人而传承下来的。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从冬至开始,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生命活动则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在此期间养生应注意 “冬藏”,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有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冬至一过,就进入了“数九天气”,鲁西南等黄淮地区应该常常是白雪皑皑,但很多年份没有雨雪;冬季作物仍在生长,越冬蔬菜和冬小麦要加强越冬管理;通常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良好时机,并要施好越冬肥,做好防冻工作。
   左河水的《冬至》小诗,把冬至描写得颇有一番意境:“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