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修德苑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1月0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1]

议礼、制度与考文,不是谁都能过问

□王西胜【经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qǐ)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礼记·中庸》【浅释】
   孔子说:“明明没有智慧,却喜欢自以为是;明明不在其位,却喜欢自作主张;明明生活在当今时代,却喜欢照搬照抄过去。这样折腾下去,早晚会有灾祸降临其身的。”
   孔子所言上述状况,属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够“素其位而行”,不懂得“时措之宜也”,实际上说的就是“小人反中庸”。
   议礼,是评判、讨论礼制的利弊得失,并决定其取舍损益等;制度,是制订、颁布共同遵守的法度、标准、规范等;考文,是考正、决定统一使用的语言文字种类及其书写、发音、表达方式等。礼,是社会秩序与文明形态的保障;度,是对“礼”的量化落实;文,是用来记录“度”以承载“礼”的工具。
   议礼、制度、考文,三桩事情,是“尊为天子”的人该干的活儿,但还不是每一位天子都能干得了的。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后,“周公成文武之德”,制礼作乐,天下大定,车辆拥有相等的轮距(“制度”的结果),书写使用统一的文字(“考文”的结果),行为遵循共同的规范(“议礼”的结果)。周公之后的历任接班人,虽然也都“尊为天子”,但在修为上达不到文武周公“德为圣人”的境界,不具备通达“道德仁义”与“礼”之间内外表里关系的智慧,所以没有人敢重新制礼作乐;像文王、孔子,虽然“德为圣人”,具备制礼作乐的智慧与能力,但文王爵封西伯,孔子系“天之木铎”,都没有“尊为天子”,所以也都没敢“自用”“自专”而制礼作乐。孔子晚年,整理文献,虽然范围涉及六经,但他删《诗》《书》、作《易传》、写《春秋》,唯独对周公所制作的《礼》《乐》没有进行丝毫的触碰,这是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体现啊!
   孔子说:“夏朝之礼,我能说得出来,但从作为夏朝后代的杞国人那里(他们理应最熟悉夏礼),得不到足够的相应证明。同样,殷朝之礼,我也学过,作为殷朝后代的宋国人也还存在 (他们理应最熟悉殷礼),但从他们那里也得不到足够的相应证明。我所学的周礼,是当今天下正在实行的,我愿意遵循这个。”
   孔子之言,有多重意味:一则,虽然三代之礼自己都有涉猎,能知能言,但自己“非天子不议礼”,遇有关于前代之“礼”的学术探讨,只是客观地说一句 “不足征也”即止;二则,孔子所处时代已经礼崩乐坏,他深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故在弘道施仁,自行化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原则,而涉及到“礼”的具体实践时,他明确表态“吾从周”——以周公老人家所制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