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竞技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1月1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4]

业余马拉松选手涉药引发警示

近日,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公布的最新违规名单显示,李文杰、侯艳民两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赛后兴奋剂检查结果呈阳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华社记者通过对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和中国田径协会的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国内马拉松比赛中业余选手被检出兴奋剂阳性的案例数量有上升趋势,对蓬勃发展的马拉松运动造成不良影响。中国田协在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的同时,也在酝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反兴奋剂力度,以确保马拉松赛场的纯洁和竞赛的公平公正性。
   随着国内马拉松热潮的兴起,中国田径协会与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不断加强合作,一方面结合北京马拉松等赛事开展针对大众跑者的反兴奋剂教育,单次活动最多参与人数超6000人,另一方面也在大幅增加商业马拉松赛事的兴奋剂检查数量。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共对114场国内马拉松赛事实施了796例的兴奋剂检查,共查出兴奋剂违规情况18起(不含克仑特罗),阳性率约为2.2%。
   在兴奋剂检查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参赛选手特别是国内业余选手被检出兴奋剂违规的案例也有增加的趋势。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介绍,2015年共查出马拉松赛事中的兴奋剂阳性5例,均为外籍运动员;2016年查出阳性10例,其中外籍9例,中国籍大众选手1例;2017年已查出阳性18例,其中外籍13例,中国籍5例,另发生逃避检查两起。
   近期公布的李文杰、侯艳民兴奋剂阳性案例中,两人使用的违禁药物均为外源性促红素,即人们熟知的EPO。该药物能提升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及供氧能力,提升有氧运动的时间及强度,是耐力运动项目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兴奋剂,一般不存在“误服”情况。
   马拉松赛事以促进全民健身,拉动体育消费为主要目的。但各类赛事中设置的名次奖励和随之带来的利益链条让本应是重在参与的马拉松运动逐渐变得“有利可图”,进而产生了一批特殊的业余选手群体。
   然而,国内的专业选手受到训练参赛计划的制约,不能按照个人意愿随意参赛。因此一些专业选手选择“退役”,不再在中国田协注册,而是以“业余选手”的身份在各类马拉松比赛中寻找“钱景”。
   这个群体有着“专业运动员”的实力,顶着“业余选手”的名号,实则是追逐比赛奖金的“职业赏金猎人”。在不断收获奖金,积累人气之后,一些网红级的“业余选手”还能通过开设训练营、品牌代言等渠道获得更多的额外收入。
   此次兴奋剂违规的李文杰、侯艳民都是类似的情况,他们有着专业训练的背景,在国内的跑步圈也都是小有名气。据报道,李文杰在2016年全年赢得的奖金收入就有20余万元,有时甚至一周之内参加两三场半程马拉松比赛捞金。“业余”的身份让他们的参赛自由度得以提升,丰厚的利益回报也让一些“业余选手”在禁药面前甘愿铤而走险。
   只要使用禁药,就有被查出的风险。但是国内马拉松赛事兴奋剂检查比例相对不高,检查范围相对集中,也让少数人产生了赌徒般的侥幸心理。
   据中国田协提供的信息显示,只要是中国田协参与共同主办的马拉松比赛,都采取“有赛必查”的原则,要求对获得男、女各前三名的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查,对其他名次进行抽查。
   然而,很多马拉松比赛的男女前三名都是被外籍运动员包揽,获得国内组别奖金的选手只要没在全部参赛选手中跑进前三,往往被抽中进行兴奋剂检查的概率有限。
   2017年,在比赛中被查出兴奋剂阳性的5名业余选手,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获得各自项目的前三名之后进行了兴奋剂检查,继而东窗事发的。不难想象,如果他们没有跑进前三进入必检的范围,也许他们至今还是“漏网之鱼”。
   对此情况,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表示,中国田径协会一向高度重视反兴奋剂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反兴奋剂工作 “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 “三严方针”,以讲政治、“零容忍”的高度,对于专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反兴奋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兴奋剂违规事件。
   在2017年查出的5例业余选手兴奋剂阳性中,林兰霞、梅英分别被处以禁赛2年,罚款1万元人民币和禁赛4年,罚款2万元的处罚。对于苏慈爱、李文杰、侯艳民的处罚决定也正在酝酿处理中。
   中国反兴奋剂中心也表示,在2018年将继续加大对马拉松项目和健身俱乐部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反兴奋剂教育拓展活动和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大众跑友传播反兴奋剂理念和知识。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