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独家调查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5月1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连环画:穿越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连环画,一般指的是用多幅连续的画面来讲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通俗读物,又叫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等。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在连环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也可以看到近代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
   “一个小板凳,一本连环画”构成了许多成年人的童年阅读记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连环画作为无数人的启蒙读物,如同今日的微信,风靡一时。流水带走的是光阴故事,带不走的是珍贵记忆。夜深人静,翻起一本本泛黄的连环画,打捞起来的是童年的快乐和不变的情怀。这些内化于心的珍藏,已经成为几代人滋养生命的源泉。
  连环画曾像如今的微信一样流行
   在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里,有一页叫“连环画”,曾经像如今的微信一样流行。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微信,这些连环画陪伴着我们成长,是我们童年记忆中最温馨的一部分。”5月15日,菏泽市图书馆尼山书院负责人王光瑞一边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一边打开菏泽市图书馆网页上的数字图书馆,“这上面有近51万册图书,包括很多连环画。”
   “在我的连环画收藏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武林志》。电影《武林志》于1989年上映,同名连环画随后出版发行。”王光瑞回忆说,“一天,我在一个小伙伴处看到这本连环画,如获至宝。”他随后便跑到很远的新华书店去购买,可是已经售罄。“我感觉这本连环画非常难得,搞不到手心里直痒痒,小伙伴最后以3毛钱的‘高价’将《武林志》转让给了我。”对此事,王光瑞至今记忆犹新。
   在王光瑞的连环画记忆里,既有电影版的《武林志》、《霍元甲》,也有线描的《隋唐演义》、《薛刚反唐》。“我最多时收藏了300多本连环画,家里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回忆童年往事,王光瑞脸上洋溢着幸福,“每天都有很多小伙伴前来借阅,为了方便大家借阅,我在墙上扯了一根铁丝,然后将一本本连环画挂在上面,看上去一目了然。”
   王光瑞回忆说,后来,一个同学常常将这些连环画借去作素描教材,这个同学目前已经在美术事业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其实,在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童年时代,连环画也曾经是最艳丽的“黑白”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记者出生于曹县农村,连环画曾经是童年的宝贝。《小兵张嘎》、《地雷战》、《鸡毛信》、《西游记》、《杨家将》、《半夜鸡叫》、《闪闪的红星》等,那些充满无限乐趣的连环画不仅陪伴记者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而且对于记者价值观的塑造、文学素养的养成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得那时候,几乎每个小伙伴都拥有几本或十几本连环画。如果谁有几十本连环画,那在众人面前算是“土豪”,大家都会对其前呼后拥。为了看到更多连环画,大家常常相互交换。课余时间,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翻看连环画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翻看各种连环画时,记者内心时常产生一种“代入感”:看《鸡毛信》,便将自己想象成海娃,手持红缨枪,赶着羊群“智斗”日本鬼子;看《杨家将》,便将自己想象成杨家小将,手持长枪跃马疆场、勇战辽兵;看《闪闪的红星》,便将自己想象成潘冬子,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
   “60后”、“70后”、“80后”……连环画曾填补了几代人的文化阅读空白。随着童年的逝去,连环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和人们的视野……那年那月的连环画早已不见了踪影。现在,每一次看到它,想起更多的是自己童年的影子,满满的童年记忆……
  在阅读与创作中,对连环画培养了深厚感情
   连环画,不仅仅定格了一代代人童年美好的记忆,作品自身也有很强的史料价值、美学价值,因为不少插图出自大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粗略估计,我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大约有三四千张。”5月15日,在自己的工作室,著名画家于鲁俊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他的工作室内有一个大书橱,里面存放的多是连环画,第一层是他的连环画作品,第二层是名家的连环画作品。“我自幼喜欢看连环画,那时候一分钱一本。”他回忆道。
   谈起连环画阅读史和创作史,于鲁俊更是滔滔不绝,“慢慢地,在阅读与创作中,对连环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学习美术时缺乏最基本的教辅资料,幸亏遇到了周申老师。”于鲁俊说,著名画家周申是菏泽连环画创作第一人。
   周申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4年前后到菏泽工作。在学习交流中,周申指导于鲁俊等人从临摹连环画做起。“我们的人物画创作就是从临摹连环画开始的。”于鲁俊回忆,“在临摹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造型能力,锻炼了速写基本功。”在这一时期,于鲁俊和徐正、杜春生、李瑞祥、许震凯、毕群生等人,密切接触,切磋技艺,在一起画素描、速写,成为志同道合的画友。后来,他们先后走进大学校园,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再后来,他们都成了菏泽美术史上的知名人物,其中的五人在菏泽连环画的创作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候,我们多临摹华三川的《白毛女》、刘继卣的《鸡毛信》、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范增的《孔乙己》,从中受益匪浅。”于鲁俊回忆道。
   1986年,于鲁俊创作了第一本连环画 《笑傲江湖》。在此之前,他曾经创作过插图、出过挂历,曾经和范增合作创作过 《水浒英雄谱》,范增画鲁智深,他画李逵。据于鲁俊回忆,许震凯等人的连环画创作历史更早,许震凯于1980年前后便开始了连环画的创作。“那时候通过周申老师联系,我们都开始了连环画创作,虽然稿费较低,但大家都富有创作激情。”于鲁俊说。
   在1991年前后,于鲁俊等人开始《中国历代皇帝》的创作。“那时候,连环画对我们已经比较有吸引力了,出版后既算我们的学术成果,又有稿费,还相当高。”于鲁俊说,“一幅画8块钱,画一本连环画大约用3个月,稿费是1000多块钱,去掉税还剩800多块钱。”于鲁俊说,他当时工资才54.5元,这笔稿费相当于一年多的工资。从此以后,他的连环画创作就没中断,《水浒全传》、《佛教画藏》、《五千年历史故事画库》……一部部作品喷涌而出。
  菏泽连环画创作群,让过去的时光倒映在眼前
   接受采访时,于鲁俊除了多次强调周申在菏泽美术史特别是连环画创作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强调了菏泽连环画画家是一个群体。他介绍,在他们一同成长起来的画友中,至少有五人在菏泽连环画的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于鲁俊回忆,当时的连环画创作通常使用学生作业本大小的纸张,用毛笔、碳素笔在上面绘画。在他创作的二三十个故事连环画中,最长的是1992年前后出版的 《佛家画藏》,由赵朴初题词。“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画了700多幅,那时候白天上班,晚上一般画到凌晨两三点,最多的一天画13幅。”于鲁俊回忆,“当时,我在火车站附近住,凌晨两点四十分有一列火车鸣笛,我才上床睡觉。”当时,他的画室隔壁住着另外一名书画家,两人通常相伴创作到深夜,累了就吸一支烟提提神。
   “通过画连环画,我们这一批人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锻炼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也获得了很多机会,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于鲁俊说,他至今对那段历史回味无穷。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文学与美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把视觉形象与语言艺术融合在一起,可读性极强,欣赏价值很高。在创作中,于鲁俊对连环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连环画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教育性强,但是,要想画好连环画非常不容易,我在连环画的艺术创作中受到很多启发。”于鲁俊侃侃而谈,“比如贺友直的 《朝阳沟》、《山乡巨变》,他画的房间内的摆设是那么到位,那么恰如其分,令人回味无穷;比如他要表现房间内人物的争吵或讨论声音大,会画出几个孩子趴到窗户上看热闹。”于鲁俊说,真正的优秀连环画作品富有韵味,可以让读者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常常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花鸟、人物、亭台楼阁、刀枪剑戟、山川小溪、盆盆罐罐,连环画的题材包罗万象。”于鲁俊说,“就拿人物来说,他所处的场景、服饰、动作、神态,都非常复杂,人物的服饰、房间内的摆设必须合乎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宋朝才有的东西不能出现在唐朝,否则就会闹笑话。再比如,要画一口缸,宫殿里的和农家里的肯定不能一样。”据他介绍,连环画画家可以创作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很多大画家创作过连环画,像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远、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国辉、著名连环画家戴敦帮。“经典版电视剧《水浒传》片头里出现的插图,就是戴敦帮画的。”于鲁俊对此赞不绝口。
   “连环画画家通过生活积累、合理想象,通过‘换镜头’给人以视角上的连续感,这也是连环画的魅力所在。”于鲁俊说。
   采访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一本出版于1973年2月的60开本连环画《三村的战斗》,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南黄河故道北岸的铁寨、丁庄、洪垓三个村的民兵,在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联防队,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配合主力部队攻碉堡、截军火,成为一支坚强的抗日人民武装。该本连环画,由菏泽地区连环画创作组编绘。绘画相当精美,故事扣人心弦,情节生动,教育性强。《三村的战斗》这本连环画,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菏泽连环画创作群体。
   当一本本连环画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过去的时光倒映在眼前。在一本本连环画里,个人的悲欢离合与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相互交织,使很多人在接受灵魂陶冶的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爱国教育,心灵上也留下了一次次震撼和洗礼。
  连环画原稿在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成交,62幅连环画展现赵登禹一生
   “遗憾的是,我们几个的连环画创作底稿基本上都没留,都交给出版社了。”采访中,于鲁俊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
   据于鲁俊回忆,在西泠印社 (杭州)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我市画家毕群生的《投奔闯王》连环画原稿,以55200元的价格成交。据了解,毕群生的纸本水墨线描连环画《投奔闯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当时拍卖的,是从94页原稿中选出的24页。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具有国家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每年定期举办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及特别专场,以中国书画、文房清玩、金石篆刻等见长,涉及名人手迹、古籍善本、庭园石雕、御窑金砖、紫砂、历代钱币、油画雕塑、名家漫画、当代名家玉雕、中国陈年名酒等门类。毕群生的《投奔闯王》连环画原稿,是当年7月15日在杭州举办的西泠印社2013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名家漫画、插图、连环画专场拍卖会上,拍卖成交的。
   菏泽赵登禹纪念馆存留了大量翔实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实物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悬挂在墙壁上的62幅连环画。这62幅画作以写意的手法,讲述了赵登禹从出生到退学习武,再到远赴西安参军,最终战死沙场的全部故事,浓缩了赵登禹的一生。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这62幅连环画创作于1998年,由菏泽著名画家于鲁俊、许震凯、王进、梁兆存、毕群生、杜春生等6人联合完成,从最初搜集素材到完成创作,耗时3个多月。于鲁俊告诉记者,创作这组连环画时正值赵登禹将军诞辰100周年。为了较好地完成创作,仅前期搜集相关资料就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创作组一行不仅多次到赵登禹的家乡搜集素材,还专程到北京拜访赵登禹的女儿赵学芬,只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将军的一生。
   如今,这62幅画作静静地挂在赵登禹纪念馆的墙上,讲述着赵登禹将军的故事,寄托着后人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