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魅力牡丹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5月3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5]

牡丹区乡村振兴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本报讯 (通讯员 郜玉华 高鲁彦 邓婷婷) 5月28日,在牡丹区吴店镇赵子艾行政村的扶贫车间里,几十名女工正脚蹬缝纫机,忙着缝制服装。这些女工全部来自赵子艾行政村,扶贫车间的建立让她们在农忙之余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近年来,牡丹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把产业扶贫作为乡村振兴首要战略来实施,注重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持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从厂子一开业我就来上班了,扶贫车间就在我们村,离家比较近,也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天能挣百十块钱,足够补贴家用了。”
   村民刘纳说。赵子艾行政村是市级贫困村,原先村里没有产业,外出打工是年轻人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今年村里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建起了扶贫车间,招收村里的留守妇女进厂打工,让她们实现了就业持家两不误。”吴店镇党委书记油凤莲说,扶贫车间帮助赵子艾行政村的村民形成了稳定的生产生活节奏,贫困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门路,非贫农村群众也有了不返贫的保障。
   牡丹区围绕特色种植、传统养殖和特色加工等新农业,帮助贫困村找准路子、选准产业、建好载体,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努力增强贫困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速了乡村振兴步伐。去年,全区先后打造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70个,建立省、市特色专业村95个,1.1万户贫困户、2.4万名贫困群众受益。
   据牡丹区扶贫办主任张合生介绍,该区通过深入实施“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人一岗”就业扶贫,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脱贫方案、每个村都有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就业岗位。去年,牡丹区建设159个扶贫车间,为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5个,带动贫困户月增收2000元。
   同时,牡丹区着力实施了“一户一案”精准扶贫。即根据不同贫困户的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制订精准扶贫方案,因户制宜创新扶贫模式。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除社会兜底保障外,引导其参与土地流转或以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对不能外出就业的家庭妇女和残疾人,主动为其联系手工活并上门服务,确保实现稳定增收。
   牡丹区还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实际,在15个镇街道分别建立一处大棚扶贫基地,每个基地占地200亩、建60个大棚,经济薄弱的村每村分配2—3个,将大棚收益80%以上用于本村贫困户分红,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多渠道增收的双赢局面。
   目前,牡丹区正在复制这种用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模式,不断新建和改扩建扶贫车间,提升扶贫车间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水平,扩大贫困群众的用工占比,激发处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