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娱圈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6月01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2]
已逝北大才女张培祥(笔名“飞花”)旧文《卖米》刷屏朋友圈

《当代》责编谈当年刊发始末

一篇发表于14年前的短篇小说《卖米》近日在朋友圈中刷屏,文中通过对“我”和母亲卖米过程的描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不易,让无数读者感动落泪。更令人唏嘘的是,小说作者、来自湖南醴陵的北大才女张培祥(笔名“飞花”)在本文发表的前一年便因白血病英年早逝,年仅24岁。
   刊发《卖米》
   《当代》罕见配发“编者手记”
   《卖米》首次公开发表,是在2004年第6期的 《当代》杂志上,时任杂志兼职编辑的作家吴玄在文前配发“编者手记”,记述了刊发此文的始末:在此之前,大约是4月份,《卖米》曾获得过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但是,在颁奖现场,获奖者并没有出现,而是由她的同学们在寄托哀思,那气氛已经不是颁奖,而是在开追悼会了,一时间,沉默覆盖了北大的整个阳光大厅。至此,我才知道获奖者在一年前就已身
   患白血病离开了人间。
   从颁奖会到追悼
   会,那种感受是难以言
   传的,当时我就想看看
   《卖米》。不久,稿子到
   了我手上,我是带着一
   点悲伤看完《卖米》的,
   飞花一开始就说,这不
   是小说,里面的每一个
   细节都是真实的。但面
   对现实的苦难,这个年
   纪轻轻的作者,态度是
   朴实的,从容的,甚至
   是面带微笑的,平淡中
   有一种只有经典的现
   实主义才有的力量。
   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吴玄透露,按照当时的惯例,《当代》杂志上发表小说一般是不会配发“编者手记”的,“之所以单独为这篇文章撰写了手记,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纪念之情”。接触到《卖米》一文及编发的过程已在手记中做了记述,吴玄对笔者补充说,他最初被其打动的原因是文字的朴实和真挚。
   生前著述有百万字之巨
   当年《卖米》刚刚走红后,张培祥在湖南醴陵的同乡媒体记者曾对她的家庭和生平做了一番探访。张培祥1979年生于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户,自小于贫寒中刻苦学习,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开始攻读法学硕士。
   张培祥喜爱写作,生前创作过 《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小说和散文,还有《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翻译作品,加起来有百万字之巨。这些文章在北大的BBS网站上都传扬一时,剧作《大话红楼》更曾风靡全国各大高校BBS的“红楼”论坛。在她去世后,《大话红楼》和两本译著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和新华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也都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
   从高中到大学坚持打工养家
   张培祥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她经常到北京电视台帮忙写剧本、搞策划,2003年湖南卫视开办《新青年》节目,她协助精心策划了前三期并亲自担任嘉宾主持。她还酷爱下棋,曾在北大成立了一个棋社,而这些都是张培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因为家境贫寒、父亲多病,为了贴补家用和资助弟弟上学读书,她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坚持打工,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辛苦和努力。她的母亲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家里墙上贴的瓷板、地下铺的水泥以及彩电、洗衣机等家电,全都是用女儿赚来的钱买的。无奈天妒英才,2003年初夏,张培祥确诊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于8月27日撒手人寰。
  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