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6月0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刘秋英:两个窝窝头苦撑一周备考
两个窝窝头备考一周,老师用大喇叭授课
“接到学校通知返校准备高考,是在1977年11月。”时至今日,58岁的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退休职工刘秋英记忆犹新,“我当时感觉终于有机会了。”
1976年夏,16岁的刘秋英从单县七中毕业后,回到所在公社参加劳动。当时实行推荐上大学,她决心好好表现,为自己创造机会,一下工就一头钻进书堆里。谁知,她等到了高考的消息。
刘秋英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返校复习第一天的情景:“操场上到处是人,黑压压的,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背着一个月口粮(15公斤地瓜干、1.5公斤小米和1公斤豆子)的刘秋英,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
学校领导见状将原本安排食宿的计划取消了,让学生回家复习,等待考试。刘秋英与一个女同学商量后,躲在老校长家废旧厨房里复习。
学校不让“搭伙”,刘秋英带的口粮根本没法吃,多亏了一个女同学给了两个窝窝头。“有时候实在饿得不行,我们就猛喝凉水。”
刘秋英躲藏的第7个晚上,上厕所时被在学校做老师的堂姐发现。堂姐看见她又脏又饿的狼狈样,当场就抱着她哭了起来。
“当时的复习条件很差,不像现在有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刘秋英说,复习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背初中、高中课本,然后猛做课后练习题。
后来,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学校组织部分老师为考生做考前辅导。因为人数庞大,只能集中在操场上,老师用大喇叭授课。“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场面就像战前动员大会,所有人都意气风发。”刘秋英回忆。
刘秋英说,走入考场时,她的内心十分激动,第一场拿到考卷时手还有些发抖。准考证就是一张写着序号的卡片,没有照片也不需要身份证。进入考场后,教室外面开始清场,划上红色警戒线,不少老师在警戒线外守着,以防作弊。
“那时候,考试没人想到作弊,只感觉能有这个机会,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刘秋英说,两人一张桌子,抄袭虽然很简单,但大家都凭自己的能力做题。现在,刘秋英还记得其中一道名词解释题是“直言不讳”。
拿到通知书彻夜难眠
考试结束,经过漫长的等待,刘秋英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激动得彻夜难眠。
1978年3月10日,刘秋英以全校最高210分的成绩,进入单县卫校学习护理专业。“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考出大学生是光宗耀祖的事。我去学校报到那天,大队里召开欢送会,敲锣打鼓地送出去很远。”刘秋英说。
与很多人一样,刘秋英非常珍惜求学机会:“大家每天书不离手,连走路都在背书。夏天为了不被人打扰,我们都在麦地里看书。”给刘秋英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学校不收学费,而且每个月还补助12.5元的生活费。
两年后,刘秋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直到退休。大学时用的课本,刘秋英至今还保留着,每次看完,都细心地存放起来。
“接到学校通知返校准备高考,是在1977年11月。”时至今日,58岁的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退休职工刘秋英记忆犹新,“我当时感觉终于有机会了。”
1976年夏,16岁的刘秋英从单县七中毕业后,回到所在公社参加劳动。当时实行推荐上大学,她决心好好表现,为自己创造机会,一下工就一头钻进书堆里。谁知,她等到了高考的消息。
刘秋英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返校复习第一天的情景:“操场上到处是人,黑压压的,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背着一个月口粮(15公斤地瓜干、1.5公斤小米和1公斤豆子)的刘秋英,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
学校领导见状将原本安排食宿的计划取消了,让学生回家复习,等待考试。刘秋英与一个女同学商量后,躲在老校长家废旧厨房里复习。
学校不让“搭伙”,刘秋英带的口粮根本没法吃,多亏了一个女同学给了两个窝窝头。“有时候实在饿得不行,我们就猛喝凉水。”
刘秋英躲藏的第7个晚上,上厕所时被在学校做老师的堂姐发现。堂姐看见她又脏又饿的狼狈样,当场就抱着她哭了起来。
“当时的复习条件很差,不像现在有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刘秋英说,复习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背初中、高中课本,然后猛做课后练习题。
后来,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学校组织部分老师为考生做考前辅导。因为人数庞大,只能集中在操场上,老师用大喇叭授课。“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场面就像战前动员大会,所有人都意气风发。”刘秋英回忆。
刘秋英说,走入考场时,她的内心十分激动,第一场拿到考卷时手还有些发抖。准考证就是一张写着序号的卡片,没有照片也不需要身份证。进入考场后,教室外面开始清场,划上红色警戒线,不少老师在警戒线外守着,以防作弊。
“那时候,考试没人想到作弊,只感觉能有这个机会,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刘秋英说,两人一张桌子,抄袭虽然很简单,但大家都凭自己的能力做题。现在,刘秋英还记得其中一道名词解释题是“直言不讳”。
拿到通知书彻夜难眠
考试结束,经过漫长的等待,刘秋英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激动得彻夜难眠。
1978年3月10日,刘秋英以全校最高210分的成绩,进入单县卫校学习护理专业。“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考出大学生是光宗耀祖的事。我去学校报到那天,大队里召开欢送会,敲锣打鼓地送出去很远。”刘秋英说。
与很多人一样,刘秋英非常珍惜求学机会:“大家每天书不离手,连走路都在背书。夏天为了不被人打扰,我们都在麦地里看书。”给刘秋英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学校不收学费,而且每个月还补助12.5元的生活费。
两年后,刘秋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直到退休。大学时用的课本,刘秋英至今还保留着,每次看完,都细心地存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