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魅力牡丹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6月2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5]
项目建设百舸争流,经济社会高质发展

牡丹区保持快速健康发展良好势头

本报讯 (通讯员 郜玉华王付明 高婷婷) 牡丹区依托国花大道和七里河湿地工程,在城区北部规划建设了集文化旅游、书画艺术、景观观赏、影视文化、养老医疗于一体的七里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目前,这里已落地建设了投资6.2亿元的中国牡丹园、投资10亿元的枫叶正红养老服务中心、投资1亿元的李荣海美术馆、投资6000万元的鲁西南花卉大市场和投资20亿元的尧舜牡丹产业园等项目,一座文化旅游新城区正在悄然崛起。
   今年以来,牡丹区大力实施“12369”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狠抓落实措施,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谈过亿元项目121个,新签约58个,新开工投资30亿元的天荣家居、投资30亿元的佳和广场、投资6.5亿元的华瑞面粉等项目56个,在建项目197个,20个项目列为省市重点。
   在特色工业发展中,牡丹区规划建设了胡集镇特色产业园区、吴店镇高端制造产业园区、马岭岗镇商贸物流配套加工区、皇镇办事处临港经济区、沙土镇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等6大特色产业园区,为特色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11亿元,增长5.2%;主营业务收入208亿元,增长5%;利税17.5亿元、利润15亿元,分别增长5.1%、5%。
   牡丹区通过培强做大服务业,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改造中心老城商住区,突出抓好南部万福河商贸物流区,大力推进北部电子商务聚集区,加速建设东部临港经济区,今年1—6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8亿元、市场交易额3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13%;实现电商交易额167.6亿元、网络零售额50亿元,分别增长26%、63.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增长13.2%。同时,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启动实施桑庄、康庄、晁庄、三里店等棚改项目17个,涉及1.5万户,现已完成征收1.4万户,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启动实施道路工程23条、渠化工程11个、污水管道工程21个、四小工程31个,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牡丹区充分挖掘培育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美了,群众富了,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牡丹区大地上落地开花。制定《牡丹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启动19个镇街、417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建设美丽乡村184个。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投入资金5000万元,清运农村“四堆”220万方,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牡丹区吴店镇赵子艾行政村的扶贫车间里,几十名女工正脚蹬缝纫机,忙着缝制服装。这些女工全部来自赵子艾行政村,扶贫车间让她们在农忙之余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今年以来,牡丹区坚定不移实施精准扶贫,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投入扶贫资金1.0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01个。依托15个扶贫基地、900座果蔬大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000余人。落实政策兜底扶贫,保障低保对象26780人,发放保障金1538万元。落实医疗帮扶政策,为所有贫困户购买190元的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40元的人身意外保险、13元家庭财产保险,解决了贫困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难题。
   同时,牡丹区持续抓好环境保护,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对68个建筑工地、29个拆迁工地、44个市政工程进行拉网式排查监管,严格落实“7个100%”和“5个100%”。统筹做好渣土运输、道路保洁、餐饮油烟、“散乱污”企业、裸露土地治理等各项工作,一季度PM2.5平均浓度值、重污染天数均完成市下达的同比下降16%的目标。继续实行河长制,巩固涉水企业“十个一”建设成果,全区大气、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转变。
   今年1—6月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亿元,可比增长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65亿元,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50.8亿元,增长1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016元、7170元,增长9%和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