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看菏泽深读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8月0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一枝一叶总关情

—— 一个第一书记的扶贫手记
□张新华
   2017年5月初,我以市派“第一书记”的身份,奉命到单县谢集镇李村寺扶贫。一年多来,在紧张忙乱的的工作之余,我随手记下了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它们虽然不能形象和完整地呈现出一个村庄的现状,也不能展现出我扶贫的全过程,但却真实地记录了我的一些经历、见闻和感受,它们包含着我对乡村、对百姓的情和爱,也包含着我内心深处的疼痛与呼声。
  村里是个啥情况
   李村寺的村支书叫孙广顺,是一个有着20多年工作经历的老村干部,任支书已经七年了。
   来之前,我只知道李村寺是一个行政村。老孙说,这个行政村原先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分散在省道两侧,现在已有三个自然村搬迁合并到李村寺新村。新村坐落在省道北侧,距县城不到两公里。另外两个村子,分别位于新村的东侧和东北侧。
   老孙告诉我,现在全村共有人口2587人,723户,耕地面积2379亩,村民以种粮种菜和外出务工为主。2014年,全村上报的贫困户是140户,贫困人口是331人,到2016年底,还有75户166人未脱贫。在75个贫困户中,有80%以上的户都是因病、因残或因智障致贫,一少部分是因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致贫;有30%以上的户,除了种地,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其中,3户家里有重病患者,2户住着危房。在166个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和智障人员占到70%以上,没有劳动能力的占到60%以上。
   老孙说,为了让这些贫困户脱贫,上级要求村里建扶贫车间,因扶贫资金没到位,还没有建。另外,还有3条将近3.8公里的路需要硬化;村里的水井也不够用,需要打10眼水井;还需要……
   如此现状,要让这75个贫困户166人在两年内完全脱贫,谈何容易啊!还有道路、水井什么的,上级有没有项目和专项资金呢?我开始有些犯愁了。
  到村里走一走
   听完老孙的介绍后,我让他带我到村里走一走。
   先是看了看新村。新村建于2012年,一共4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住着两层小楼房,而且都有自家的小院和门楼。乍一想,村民们住在这样的村子和这样的小楼房里,即使过得不是小康生活,日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就怀疑这村里是不是真有贫困户。
   但是,当你敲开那些铁门走进各家各户去,你就会知道她们的日子并不都是你想象的那么安逸和舒心。有的人家虽然客厅里放着沙发和彩电,甚至还有冰箱、洗衣机什么的,但那大都是儿女给买的,其实家里并没钱。当然,也有一些开门市或跑买卖的富足户,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家的日子其实过得很不容易,他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并没有因为搬进新村、住进楼房而有多大的改善和提升。
   出了新村,我们又走进一个叫谢平楼的村子里。这是一个老村子,虽然里面有一些新建的瓦房和楼房,但整体看上去很破落。村街虽然被硬化过,但路况都很差,到处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村里的房屋,大多还是砖混或土木结构的平房,不少房屋已经破旧、倾斜或坍塌,门前屋后长满了杂草,堆放着一些砖头瓦块或破烂家什,显得很荒凉。村里的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或在城里做些小生意,剩下的尽是一些妇女、孩子和老人。
  第一书记的苦恼
   还没开始入户调查,别的事情就接踵而来了。
   先是召开会议,传达指示,布置任务,县里开了乡里开,领导这个讲了那个讲,什么意义、任务、措施、要求等等,灌了一脑子。接着,从扶贫办领来各种资料,什么《贫困户基础信息调查表》,什么《双向承诺协议书》,什么《“一户一案”精准扶贫手册》,什么 《第一书记工作开展统计表》,堆起来一大堆,看起来让人头疼。继而是通知和协调单位来人,陪同来人入户调查,匆匆忙忙,马不停蹄地走了一户又一户,天太热,衣服湿透,汗水浸得眼睛睁不开。单位来的人很快又走了,扔下一大堆资料,还需要第一书记进行清点、归拢和上交存档。个别因公因病没来的以及来了又赶巧贫困户不在家的,仍得第一书记去协调落实。
   待一切都忙完,你还得逐家逐户去走访,因为你是第一书记,你得熟悉各家的情况呀。但才刚走了没几户,上级又纷纷派人来,扶贫办、组织部门、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等等,你来我往,明察暗访,一波接一波,折腾得头晕目眩,苦不堪言。于是便想:你们能不能少来几次,给我们一点时间好好走访走访?但上级不管你怎么想,照样反复来人,照样明察暗访,弄得第一书记都很烦。从促进工作落实的角度说,上级来检查是应该的,但如果只是为了检查而检查,如果因为检查而响了落实,那不是适得其反吗?
   我们第一书记,就常常陷入这样的苦恼中。
  看见他们,我流泪了
   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住在一个没有搬迁的村子里。
   老太太的丈夫死得早,落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几年前又因为癌症去世了,儿媳妇带着孩子改嫁到了别的村。现在,老太太身边还有一个残废的小儿子,已经40多岁了。十多年前,小儿子在一次刨树时,不小心被一根树木砸断了颈椎,导致胸下大半个身体瘫痪,只有两只胳膊和头还能动一动,一直躺在床上活受罪,由80多岁的老太太费心苦力地照料着。
   老太太和儿子住着三间破瓦房,小门楼歪歪斜斜,土院墙只剩下了一圈矮矮的墙头茬。敲开院门,我看到那个瘦俏不堪、弯腰驼背、头发花白、一脸痛苦表情的老太太,穿着一身破布衣衫,颤颤巍巍地站在我面前,呆呆地望着我。随老太太走进堂屋去。扭头望向里间,见木床上躺着一个人,瘦骨伶仃,一动不动,若不是两只眼睛睁着,还以为是一具尸体呢。但尽管两只眼睛睁着,却毫无生气和光彩。
   老太太说,都快二十年了,整天就这样躺着,死人一样,屙尿不知,我一天三顿得给他做饭,端给他吃喝,给他喂汤喂药,还得给他端屎端尿。我这腰腿动一动都疼得受不了,还整天头晕眼花的,要不是觉得这孩子可怜,撇下他舍不得,我早就去死了。你说这日子有啥过头呢,我真的不想活了。说着,老太太的眼睛就红了,接着便扯起袖子去抹泪。
   看到这个不幸的家庭,想起老人的艰辛和不易,我鼻子一酸,眼泪也不禁落了下来。
  想想怎么帮扶
   我分析和归纳了一下这些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他们大多数是因为遇到天灾人祸,因为家里有疾病、伤残或智障人员而致贫,一少部分是因为子女上学或因年老体弱无劳动力、无致富门路而致贫,还有个别的是因为不务正业、好吃懒做而致贫。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脱贫呢?我在制定详细的帮扶措施之前大致想了想,觉得应该这样做:对那些因有疾病、伤残、智障人员而致贫的家庭,应依靠居民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助保险和残疾人补贴等政策去帮扶;对那些因子女上学而致贫的家庭,应依靠教育扶贫政策去帮扶,对父母残疾、孩子上学的家庭,还可以靠助残扶贫政策去帮扶;对那些年老体弱无劳动力的家庭,应依靠低保、五保等政策去帮扶;对那些无致富门路的家庭,应帮助他们去寻找致富门路,引导他们去做点小生意,或者引导他们去种植和养殖;对那些因子女不孝而受贫的老人,应当做好其子女的说服教育工作,动员他们去赡养老人,保障老人的吃穿住用并为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开支,还要跟他们签订赡养协议。对不听劝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可利用司法干预手段去解决。
   那么,对于那些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人怎么办?俗话说:“帮穷不帮懒。”我想了想,还是要给他们上上课,让村里勤劳致富的人给他们上上课,帮他们找找根源,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贫穷,怎样才能不贫穷。同时,要想办法介绍他们去务工,帮助他们找活干,要监督他们去干活,去挣钱。
   除了把扶贫、惠民、社会救助各项政策落实到贫困户,我还要向上级争取点资金,把村里的几条路修一修,至少也要把谢平楼至省道的一段路修一修,因为那是群众意见最大、呼声最高的一条路;还要打上几眼机井,缓解群众浇地难的问题;还要建上一个扶贫车间,再引来一个好项目,让一些贫困人员去车间里做做工,挣几个钱,等有了收益,再给贫困户分分红。除此,还要借助上级扶贫安居政策,争取资金,将两个贫困户的危房给予推倒重建,让他们年底之前住上新房子。
   另外,我还要给村里捐点书,把图书室完善起来,让群众空闲时间看看书、读读报,多增加点一些文化知识,多掌握一些种植养殖技术,这样才能更快地富起来。如果这也算扶贫的话,应该叫作知识扶贫或者精神扶贫吧。
   我想,只有踏踏实实地干点事,我这个第一书记才算没白来,等我离开时,群众也才不会指着脊梁骂我了。
  扇了自己一耳光
   平时到村里去,我总是随身带着个小本子,随时把群众反映给我的问题记下来,一项一项地去落实。
   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我竟忘了带本子。走到老年房那儿,一个贫困户户主向我反映她家的房子漏雨了,漏得满屋子里都是水,都快没有下脚的地方了。因为丈夫在外面务工,孩子又在外面读书,自己又不敢上房子,没法修。我说,我回去跟孙书记商量一下,抽时间找人给你们修一修。她说,张书记,最近雨水多,能不能快点呢?我说下周吧,下周就给你们修。说完,我就离去了。
   大概过了近一个月,那位妇女来住处找我,看上去很不高兴,一进门就责问:“张书记,上次给你反映的事你没忘吧,啥时候把房子给俺修一修?”
   我心想坏了,最近忙活扶贫车间的事,竟把这事儿给忘了。但我又不能说忘了,只好尴尬地讲:“对不起啊,最近事情多,还没顾得上,放心吧,马上去给你们修。”
   那位妇女说了声 “谢谢”就走了。可我心里觉得不是劲,群众反映的事情,当时答应得好好的,怎么就给忘了呢?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群众会对你怎么看?我越想越生自己的气,突然抬起手,狠狠地扇了自己一巴掌,扇得脸上顿时火辣辣地疼起来。我想,我要让自己记住,你是第一书记,你答应群众的事是不能忘记的。
   第二天,我就让老孙安排人,把那家的房子给修好了。
   修好房子后,那个妇女提着一袋橘子来谢我。为了给她面子,我破例把那袋橘子收下来。收下来,也是为了让那袋橘子提醒我:你只要给群众操了心,帮了忙,群众是不会把你忘记的。
  面对你们,我很惭愧
   我计划要做的几件事,费尽各种周折,都陆陆续续做了,但缺憾无处不在。虽说修了路,但原计划是修3条的,结果只修了1条;虽说打了井,但原计划是打10眼的,结果只打了7眼;虽说建了扶贫车间,但原计划是建2000平方米的,结果只建了1200平方米,而原计划要引进的服装加工大项目也没能引进来,只引来了电器加工、床垫加工、竹筷加工三个小项目。原来是准备吸收30名贫困人员进扶贫车间的,结果也没能实现,只进来了10来名贫困人员。首期分红虽然也分了,但一个贫困人员只分了150元,这对于他们的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这就是我一年多的成绩,虽然微不足道,但我已经尽心了。
   扶贫的目的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到2017年底村里研究脱贫工作时,原来的75个贫困户,经过村两委和群众代表开会研究,共脱贫了62户,剩下了13户,加上新增的3户,还有16户未脱贫。在研究和公示62个贫困户脱贫时,我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的,生怕群众有意见,找到我和村干部这里来。但除了一户提出不想脱贫外,别的户也并没有谁来找,想一想这项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
   但是,这能说明群众就没有意见了吗?我想不是的。他们是不是真的脱了贫,说实话,单凭那些算出来的数字去敲定,我心里是有些怀疑的。中国的老百姓太好了,他们除了勤劳和节俭,最大的优点大概就是宽容和忍耐。他们心里即使有不满,也不会轻易地说出来,因为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难处,不会难为你一个包村干部。他们知道你是真心对他们好就够了,致于你为他们办了多少事、办得怎么样,他们一般是不会说什么的。正因为如此,面对那些漠然、失望抑或是期待的目光,我心里总觉得很惭愧,觉得对不起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