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8月1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一个人,一幅画,一个产业

——听黄恩涛讲述巨野农民画的前世今生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改革的春风掠过这片热土,菏泽,便如同一颗牡丹籽一般,开始发芽成长。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40年过去了,如今菏泽这朵“牡丹”已是花团锦簇、芳香浓郁;在这片热土上,也已是广厦万千、高楼万丈。
   这四十年,是菏泽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菏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这四十年里,菏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领域都发生了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也诞生了见证时代变迁、引领历史发展的先锋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和耀眼的成就,在各自行业内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书写了精彩的人生。
   提起黄恩涛,很多巨野人都不会陌生。尤其是在书画界,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连环画插图艺术委员会委员……这一连串的头衔都足以概括他的履历和成就。
   生于1948年的黄恩涛,几乎每一步都踩在时代变革的节点上,从上世纪70年代的《红色喇叭家家响》,到80年代的《曹州牡丹诗画集》,到90年代的《光照千秋》,再到新世纪的《泰岱旭日》,他的作品反映着时代的气息,折射了改革的铿锵步伐,存留着家国镜像。作为巨野工笔画的领军人物,黄恩涛一直用绘画向世界讲述着菏泽故事、中国故事。
   8月中旬,一个天气炎热的午后,在巨野县城某居民小区一间由车库改建的工作室内,年逾古稀的黄恩涛接受了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虽是满头银发,却依然精神矍铄,双目有神,思维敏捷,声如洪钟,眉宇间透露着干练、沉稳。数十年的的艺术生涯,在他铿锵有力的讲述中,犹如一幅幅画卷,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面前。
   两幅画作,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改革开放40年,各行各业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单单看巨野县城,原来四五分钟就能从南到北走上一趟,现在变化多大啊!书画行业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巨野县的书画艺术更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黄恩涛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他钟爱一生的书画事业。
   巨野县书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黄恩涛的贡献。然而,这位大师级的画家,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却因为偶然的两幅画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巨野县西关小学上学的黄恩涛已经对画画充满了兴趣。偶然的一次机会,美术老师得知了他的爱好,就给他布置了一个作业。
   “老师给了我一张纸,让我把西关小学的门头画出来。那时候年纪小不懂啊,其实这也是写生。于是,我就凭着自己的感觉画下了校门、迎门墙,还有迎门墙后面的旗杆。”虽然已经过去了60年,黄恩涛依然记忆深刻。画完以后,美术老师又对他说:“在画上能不能加上会飞的白鸽?”于是,黄恩涛就展开想象的翅膀,加上了几只栩栩如生的白鸽。
   后来,这幅画被老师寄到了北京,参加了全国少儿书画展。小学生的画能参加国家级大展,这一下就激发了黄恩涛对绘画的热情。从那以后,他课余时间几乎全都用在了绘画上。
   儿时的这幅画是让他投身书画事业的萌芽,真正改变他一生轨迹的还是那幅闻名于书画圈的 《红色喇叭家家响》。
   1971年,国家计划举办一场大型美术展,当时的黄恩涛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一直在文化馆里搞创作,主要是画毛主席像。
   接到省里的通知以后,县里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就到巨野书画圈里 “寻宝贝”。当时,黄恩涛给自己的同学画了一张画,作为朋友之间的交流切磋,这幅画还没有送到同学手中,就被工作人员相中,临时送到市里参展。没想到,这一次偶然的“抓壮丁”,却淘出了一个精品,也改变了黄恩涛一生。
   “当时省艺术馆的领导来菏泽了解书画展览情况,说句不谦虚的话,这些老师们满场没有一件中意的作品,唯独相中了我的这幅画,要求送省里参展。”黄恩涛说。
   一画成名,开启了专业创作之路
   那幅被省艺术馆领导相中的画就是 《红色喇叭家家响》。
   “这幅画是你画的吗?”刚到济南的黄恩涛,经常面临很多书画界名家、前辈的询问,他们没想到巨野一个毫无名气的年轻人能画出来这样高水平的画,均持有怀疑态度。
   “是你画的就好,省委领导提出,画中有个人物拿烙铁的手不该用左手,应该用右手,你修改一下吧。”原来,黄恩涛很喜欢无线电,这幅画中有个人物手拿烙铁在修理喇叭,在他平常的观察中,应该是左手拿烙铁、右手拿焊锡。不过省委领导想让他把画中人物改成右手拿烙铁,既有政治含义,也有对他测试之意。面对考验,黄恩涛立刻又加班画了一幅右手拿烙铁的画。画作一出,所有人的质疑立即烟消云散,大家都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原来,让我改画,除了测试,还有留存之意,后来,这两幅不同手拿烙铁的画,一幅进京参展,一幅留省展出。”黄恩涛说。
   这次进京参展,对于黄恩涛来说是人生头一次,在这段最自豪的经历中,也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卧铺、第一次住北京最高级的北京饭店……黄恩涛笑着说:“也是第一次用抽水马桶,不懂得坐便器是什么东西,研究了好半天才会用,十分尴尬。”
   1972年全国美展之后,黄恩涛的 《红色喇叭家家响》被《人民日报》刊登,喜讯很快传回家乡,巨野县所有的报廊都贴出了刊登黄恩涛画作的那期报纸。
   一画成名,黄恩涛在山东省书画界也有了名气,被抽调到山东省创作组,留在济南继续创作。
   于是,胜利油田、大寨、红旗渠、微山湖……黄恩涛开始在全国各个地方采风创作,当很多地方都留有他足迹的时候,一幅幅造型古拙典雅、笔墨苍劲洒脱、色彩清新泽润、具有浓郁的生活味道的作品跃然于纸上。
   之后,黄恩涛的作品又屡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得大奖,他在全国书画界也声名鹊起。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首批会员,而当时山东省获得首批会员称号的只有两人,另一人便是赫赫有名的国画大师于希宁。
  为巨野书画事业奔走
   黄恩涛在省里专注于创作的时候,经常与省里艺术界的名人交流沟通,无意间得知一条信息:“利用鸭蛋可以画彩蛋,画出来的彩蛋能够作为工艺品出口换取外汇。”
   于是,黄恩涛找到了他的朋友、当初一起画画的刘昌杰,告诉了他画彩蛋的想法,让他试试。很快,刘昌杰就画出了四个彩蛋,黄恩涛将彩蛋交到了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来彩蛋又被带到了广交会,倍受青睐,同时也接下了很多订单。
   “有了订单,得有人作画啊。我和刘昌杰通过外贸局接收订单,并组织人员开始作画。我们当时就在县招待所后面的一个废弃院子里,招兵买马,开始传授国画技艺,加工制作彩蛋,这就是巨野县美术厂的前身,也是巨野书画产业的萌芽。”黄恩涛说。
   后来,巨野县美术厂成了当代巨野书画艺术诞生的源头,培育了一大批书画家,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巨野县的书画艺术创作队伍和书画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看到巨野书画产业的无限潜力,黄恩涛有了新的想法,要给巨野书画“盖个戳”、“申请个商标”、“制造个品牌”。
   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黄恩涛便开始琢磨为巨野申报“绘画之乡”的头衔。整理资料、填报表格、到国家文化部沟通、到全国文联申请,申报工作可谓是一波三折。直到2000年,巨野县被中国文联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
   “从最开始有申请的想法,到中间被搁置,到后来又坚持申报、提交材料,最后成功,‘绘画之乡’的申请,我前后坚持了8年。”黄恩涛说。在巨野县 “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命名大会上,时任菏泽市委宣传部部长韩广洁讲了这样一句话:“20年前,中国美协给了黄恩涛一个会员称号;20年后,黄恩涛带出了一个‘绘画之乡’。”听到这句话,黄恩涛百感交集,热泪盈眶,顿时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2年,巨野县又被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为“中国工笔画之乡”,让巨野书画产业有了更阔的发展空间。黄恩涛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虽然巨野成有“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这两块金字招牌,但是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商业运作,不能单纯为了挣一点钱画低档次的作品。“目前巨野有成千上万的人以书画创作为生,但他们多数都是在简单的绘画、销售,作品艺术档次不够。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数字,文化产业必须靠文化艺术支撑,没有艺术创作,就对不起 ‘绘画之乡’的名字。”黄恩涛说。
   于是,黄恩涛不断教导弟子、学生,在书画产业化、商业化的同时,不能忘记艺术创作的根本。在他的引领下,巨野县的书画艺术创作队伍和书画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巨野县的书画创作先后有1000多幅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级展览,部分精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管理局收藏。
   在从事创作的同时,黄恩涛也开始无偿为社会做一些公益设计,如巨野县的麒麟台、蚩尤广场、麒麟园、获麟园、紫薇广场等设计都是出自他之手。
   不同作品讲述不同时代的故事
   黄恩涛的作品,以人物为主,其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映射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红色喇叭家家响》,《社社队队粮满仓》,《我是工地点炮手》,这些都是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前的作品,都有着那个时代的意义和故事。”黄恩涛解析到,“比如《红色喇叭家家响》,在那个年代,广播是我们听党中央声音的主要渠道,也是宣传毛泽东思想主要途径,所以这幅画时代意义很强。”
   再比如 《社社队队粮满仓》,是反映1972年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精神,是黄恩涛当时走访多地进行写生后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前,有明显的时代痕迹。”黄恩涛说。
   改革开放之后,黄恩涛的作品越来越多,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时代气息也越来越浓,1979年的年画 《假日》、1980年的国画 《红娘传书》、1989年花鸟画《脂红》和《冰凌罩红石》编入《曹州牡丹诗画集》,甚至创作了连环画《李自成》《夜访谷城》等。
   “时代不同,生活在变化,对应的艺术也需要变化。1992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我创作了《光照千秋》在全国发行。2004年建国55周年,我创作了国画 《晨读》。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我创作了国画 《泰岱旭日》。这些画都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创作的,反映那一时代的特点。”黄恩涛说。
   引领巨野书画产业转型发展
   正是在黄恩涛的引领下,巨野诞生了一批批越来越注重艺术创作的画家,把书画产业朝“高、优、美”的方向发展。他们传承传统,博采众长,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还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物象,还是工笔、写意、白描等不同手法,都独具特色。
   2018年6月9日,在青岛上合峰会上,惊艳于世界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正是由巨野画家创作。这幅大型的工笔牡丹画 《花开盛世》,宽15.5米,高4.2米,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工笔牡丹画,由李联起、高潭印、孙自安、孔庆臣、赵长玉等十名画家历时77天联手创作,而这些画家均是黄恩涛的弟子。目前,他们都是巨野书画院的特聘画师。
   在一定程度上,巨野书画院就是巨野书画产业的缩影,既有代表着全国工笔画最高水平的画家,也有批量下单、生产销售书画的产业。在巨野书画院内,一幅幅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的书画在展厅里悬挂,吸引无数爱好者驻足欣赏。书画院创作室内,数十名创作人员埋头作画,花鸟、牡丹,样式不同、色彩不一,画师们也是有男有女、年龄迥异。他们笔下的作品正是客户们下单的商品,艺术作品在他们笔下变现、生出了“金蛋蛋”。
   据巨野书画院院长程军伟介绍,巨野书画院占地三万平方米,内设培训中心、创作中心、展厅、讲堂和演艺中心多个板块,很多画师都可以在这里学习、培训、作画,参与订单制作。这里年培训人员2000人,可以同时展出作品1000余幅。
   “巨野书画院坚持精品创作和产业发展并重,就像是巨野书画产业的缩影一样,随着全县书画创作水平的提高,书画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市场份额也在增大。”程军伟说,“目前,全县仅中国美协会员就有11人,从事创作、销售、装裱等相关产业人员多达一万五千人,全年销售作品120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