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2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为村”,究竟给菏泽带来了什么?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2018年8月19日,在互联网大纪事中,这一天注定是属于菏泽的。
这一天,2000余名“为村达人”齐聚菏泽,论道会盟台,共同探讨农村互联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将菏泽“为村”经验推向全国。这让相对落后、偏安一隅的鲁西南城市,在互联网时代,面向全国,大放异彩。
全国首届“为村”大会缘何花落菏泽?这自然与我市抢抓“互联网+”机遇,大力实施“互联网+乡村”工程密不可分。在这座新兴之城、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上,由“互联网+”结出的果实正次第成熟。
“为村”是继农村电子商务之后,菏泽“互联网+乡村”领先发展的又一成功实践。
高端对话,“为村”论道让思想碰撞
2000名 “为村达人”的盛会,可谓是行业内的最高规格,来自国家部委、全国各省市的政府官员,腾讯公司高层和“为村”团队、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及电商专家、村委代表、管理员,让这次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精英汇聚、高端对话。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出的真知灼见振聋发聩,“缩小数据鸿沟”、“享受互联网红利”、“颠覆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乡村”……大会上,专家们的传经论道至今令人回味无穷,他们的观点新颖、严谨,似乎给未来的乡村展开了一幅全新画卷。
“‘为村’让更多返乡者有事干、有梦做,用梦想激活乡村发展的动力,今后要让更多人感受‘为村’发展的无限可能。”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凯天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一直以来,大家眼中的农村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困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农村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更像被抛弃了。这种背景下亟需让农村跟城市连接起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应该是抛弃农村,应该是一边发展一边帮助农村。这也是“为村”诞生的初衷。
与郭凯天的观点相似,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刘桂才也给出了一针见血的观点。
刘桂才认为,正是致力于为每个村庄打造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名片,“为村”以“互联网+”的模式,设计出五大功能板块,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让藏在深闺中的农产品走出偏远的山沟沟,让一生扎根于农村的村民走向新时代;它适应了信息化发展规律,满足了农民的需要,不少“为村”平台和当地新媒体一起成为当地农业技术的传播点、农村技术的采集点、农村生活的便利点、基层政府与农户的联系点。
刘桂才和郭凯天的观点已足够令人振奋,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专家董小英又通过一组调研案例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乡村治理”、“联通感情”、“建设发展”,董小英以调研过程中“为村”平台给普通农村带来的变化为切入点,点出了“为村”建设的意义和下一步需要发展的方向。
解密菏泽“为村”密码
专家们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发布的调研事例和资讯更是含金量十足。尤其是董小英介绍了2017菏泽“为村”的路径图,深入分析了菏泽让5154个零基础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全域“为村”的过程。这也是全国首届为村大会花落菏泽的主要原因,更把菏泽“为村”经验推向了全国。
据了解,正是在围绕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我市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把创建“为村”作为民生实事,并列入 《政府工作报告》,在郓城先行试点后,迅速在全市推开。5154个“为村”、182万认证村民的庞大基数,村务公开、农技咨询、办事指南、存有好货等愈加完善的功能,14万新增互联网用户、12000家新增微店、700多种菏泽特产的“为村”辐射带动,“为村”在曹州大地上的改变,俨然已形成一种“菏泽模式”。
“从我们的一些调研数据上也发现,从全国来说,可以看到,山东‘为村’的指数是最高的,力度是最大的。同时,使用的人是谁呢?我们调研发现,对于男性来说,使用者多在20岁~50岁,女性的使用者年龄更小。同时,我们在案例调研中发现,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六合苑村既发展精神文明,也发展物质文明;随西村通过‘为村’改变了一些陋习;孙楼村通过‘为村’推销一些特色农产品……每个村都已经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董小英说。
从把互联网作为振兴乡村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抓手、把“为村”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到“为村”管理员的在线和面对面培训,董小英总结出了“菏泽‘为村’落地的九步走”,面向中国其他8000万需要扶贫的区域推广。“我们认为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是推进加速‘为村’落地的一个非常重要途径,这也是‘政府为村’与‘人人为村’关系的缩影。同时,‘为村’可以为政策的落地、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个有效的直通车,为缩小数字鸿沟树立了一个样板。”董小英说。
40家媒体“探营”,5省份管理员“取经”
建设“为村”为乡村赋能,不仅仅体现在大会中高屋建瓴的上层设计上,更多的还是在搭乘上“互联网快车”的基层乡村里。在大会期间,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媒体探营,引来40家中央省级媒体记者一探究竟和5个省份的为村管理员求取真经,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 “互联网+”让小村庄产生的新模样。
“‘为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村务透明度,促进了干群关系,节省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管理村庄的好帮手。”看到众多媒体和同行精英到来,六合苑社区主任兼六合苑社区 “为村”管理员邵思生一上来就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郓城县南赵楼镇六合苑社区曾经是我市“为村”建设的试点,2017年1月26日,该社区在山东省率先申请腾讯 “为村”微信公众号,开创了菏泽智慧乡村建设的新纪元,也成为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
“为村”的春风悄然吹变了六合苑社区村民的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干群关系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原来村里有啥事,村民们就凑到一起,或到社区商量,有些意见不好当面提,就唯唯诺诺不了了之。有了‘为村’平台,村民可以通过‘书记信箱’传达信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方便了很多。”邵思生说。
“基层党建工作,有两件最头痛的事,一是收党费、二是上党课,不是大家不主动,而是外地党员太多,距离太远。现在,村里开通了‘为村’微信公众号,这两个问题算是解决了。社区欲召开一次在线党课,可以在‘为村’平台上提前发通知,外出党员通过手机客户端按时参加会议直播,还可以热烈讨论。而且,‘党建板块’开通了党费收缴功能,大家通过手机支付,十分方便,再没出现过晚交现象。”郓城县南赵楼镇副镇长李圆说。
对于我市“为村”的先进做法,很多外省的“为村”管理员受益颇多。
来自广东河源珠塘村的“为村”管理员刘攸伟对“为村”建设感触颇深。“原来家里面有一些微信群,但是功能不全,仅限于简单的对话,有了‘为村’平台,无论是村民之间还是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就好像有了润滑剂,交流畅通、工作开展顺利。”刘攸伟说,“这次来学习,菏泽的很多‘为村’建设都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书记信箱、党建板块等。”
“为村”让小村庄有了新模样
“为村”的诞生与发展让很多偏远乡村都有了新的生活轨迹,让不少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有人借此平台实现财富增长,有人通过公众号获得便利,有人借助“为村”普及法律,还有人搭上“为村”的“顺风车”返乡创业,互联网时代,“为村”让小村庄有了新模样。
成武县开发区刘庄村是“为村”大会探营活动的第二站。之所以与率先“吃螃蟹”的六合苑一起被纳入学习的典型,这个小村庄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刘庄村气候适宜,土质肥沃,苹果、草莓、圣女果、西瓜、火龙果、有机蔬菜等种植面积广、品质优。可“果香”也怕巷子深,由于营销手段不够丰富,特色农产品一度缺乏销路。大学生村官曾庆奥通过“为村”这个强大的“连接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让村民受益。去年8月,村里的苹果熟了,短短几天时间,通过“为村”平台,3000余斤苹果销售一空。搭上腾讯“为村”快车后,刘庄村就开始借助“为村”平台销售,打开了知名度。而且还通过“为村”平台公开村务,成立苹果花基金,传播爱心,让村民享受到了“为村”平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
“我们还通过‘为村’直播,推广本村的曹州泥偶传承人康志敏的陶艺和作品,还通过公众号推送村里不会上网村民的图文信息,让远在外地的孩子看到后感动不已。真正做到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曾庆奥说。
受益于“为村”的,不仅仅是这两个村,郓城县随官屯镇随西村也享受了“互联网”的红利。
“前段时间,我给父亲办理养老保险,在平台上看到了流程、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后很快就办理了。”随西村村民刘丹丹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如今,很多事都不用到处跑腿或打电话咨询了,直接从平台上了解有关信息,根据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很多事一次即可完成,再也不用为一件事东奔西走了,节省了大量时间。
谈起“为村”的好处,刘丹丹基本停不下来。
前段时间,随西村一位老人去世,村理事会按照移风易俗要求,实行火化、“一碗端”、不撕孝。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全利用“为村”里的“支书日记”功能,在当天写了一篇 “一人一碗豆芽”的日记,并附上照片向全村传递正能量,树立了文明新风,提倡厚养薄葬。“有了‘为村’这个‘掌中宝’,多了连接渠道,少了东奔西走,很方便。”刘丹丹说。
像六合苑、刘庄村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村庄,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越来越多,目前,全市“为村”上线村数、认证村民数分别达到5154个和183万名,均占全国的83%,实现了上线村庄、认证村民、关注人数、市县区域号、乡镇总号、活跃度等六项“全国第一”。
“为村”大会在菏泽举办,是我市大力推进 “互联网+乡村”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市实现后来居上的有利契机。借助“为村”,我市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同时也敲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
2018年8月19日,在互联网大纪事中,这一天注定是属于菏泽的。
这一天,2000余名“为村达人”齐聚菏泽,论道会盟台,共同探讨农村互联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将菏泽“为村”经验推向全国。这让相对落后、偏安一隅的鲁西南城市,在互联网时代,面向全国,大放异彩。
全国首届“为村”大会缘何花落菏泽?这自然与我市抢抓“互联网+”机遇,大力实施“互联网+乡村”工程密不可分。在这座新兴之城、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上,由“互联网+”结出的果实正次第成熟。
“为村”是继农村电子商务之后,菏泽“互联网+乡村”领先发展的又一成功实践。
高端对话,“为村”论道让思想碰撞
2000名 “为村达人”的盛会,可谓是行业内的最高规格,来自国家部委、全国各省市的政府官员,腾讯公司高层和“为村”团队、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及电商专家、村委代表、管理员,让这次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精英汇聚、高端对话。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出的真知灼见振聋发聩,“缩小数据鸿沟”、“享受互联网红利”、“颠覆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乡村”……大会上,专家们的传经论道至今令人回味无穷,他们的观点新颖、严谨,似乎给未来的乡村展开了一幅全新画卷。
“‘为村’让更多返乡者有事干、有梦做,用梦想激活乡村发展的动力,今后要让更多人感受‘为村’发展的无限可能。”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凯天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一直以来,大家眼中的农村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困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农村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更像被抛弃了。这种背景下亟需让农村跟城市连接起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应该是抛弃农村,应该是一边发展一边帮助农村。这也是“为村”诞生的初衷。
与郭凯天的观点相似,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刘桂才也给出了一针见血的观点。
刘桂才认为,正是致力于为每个村庄打造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名片,“为村”以“互联网+”的模式,设计出五大功能板块,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让藏在深闺中的农产品走出偏远的山沟沟,让一生扎根于农村的村民走向新时代;它适应了信息化发展规律,满足了农民的需要,不少“为村”平台和当地新媒体一起成为当地农业技术的传播点、农村技术的采集点、农村生活的便利点、基层政府与农户的联系点。
刘桂才和郭凯天的观点已足够令人振奋,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专家董小英又通过一组调研案例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乡村治理”、“联通感情”、“建设发展”,董小英以调研过程中“为村”平台给普通农村带来的变化为切入点,点出了“为村”建设的意义和下一步需要发展的方向。
解密菏泽“为村”密码
专家们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发布的调研事例和资讯更是含金量十足。尤其是董小英介绍了2017菏泽“为村”的路径图,深入分析了菏泽让5154个零基础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全域“为村”的过程。这也是全国首届为村大会花落菏泽的主要原因,更把菏泽“为村”经验推向了全国。
据了解,正是在围绕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我市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把创建“为村”作为民生实事,并列入 《政府工作报告》,在郓城先行试点后,迅速在全市推开。5154个“为村”、182万认证村民的庞大基数,村务公开、农技咨询、办事指南、存有好货等愈加完善的功能,14万新增互联网用户、12000家新增微店、700多种菏泽特产的“为村”辐射带动,“为村”在曹州大地上的改变,俨然已形成一种“菏泽模式”。
“从我们的一些调研数据上也发现,从全国来说,可以看到,山东‘为村’的指数是最高的,力度是最大的。同时,使用的人是谁呢?我们调研发现,对于男性来说,使用者多在20岁~50岁,女性的使用者年龄更小。同时,我们在案例调研中发现,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六合苑村既发展精神文明,也发展物质文明;随西村通过‘为村’改变了一些陋习;孙楼村通过‘为村’推销一些特色农产品……每个村都已经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董小英说。
从把互联网作为振兴乡村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抓手、把“为村”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到“为村”管理员的在线和面对面培训,董小英总结出了“菏泽‘为村’落地的九步走”,面向中国其他8000万需要扶贫的区域推广。“我们认为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是推进加速‘为村’落地的一个非常重要途径,这也是‘政府为村’与‘人人为村’关系的缩影。同时,‘为村’可以为政策的落地、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个有效的直通车,为缩小数字鸿沟树立了一个样板。”董小英说。
40家媒体“探营”,5省份管理员“取经”
建设“为村”为乡村赋能,不仅仅体现在大会中高屋建瓴的上层设计上,更多的还是在搭乘上“互联网快车”的基层乡村里。在大会期间,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媒体探营,引来40家中央省级媒体记者一探究竟和5个省份的为村管理员求取真经,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 “互联网+”让小村庄产生的新模样。
“‘为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村务透明度,促进了干群关系,节省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管理村庄的好帮手。”看到众多媒体和同行精英到来,六合苑社区主任兼六合苑社区 “为村”管理员邵思生一上来就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郓城县南赵楼镇六合苑社区曾经是我市“为村”建设的试点,2017年1月26日,该社区在山东省率先申请腾讯 “为村”微信公众号,开创了菏泽智慧乡村建设的新纪元,也成为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
“为村”的春风悄然吹变了六合苑社区村民的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干群关系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原来村里有啥事,村民们就凑到一起,或到社区商量,有些意见不好当面提,就唯唯诺诺不了了之。有了‘为村’平台,村民可以通过‘书记信箱’传达信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方便了很多。”邵思生说。
“基层党建工作,有两件最头痛的事,一是收党费、二是上党课,不是大家不主动,而是外地党员太多,距离太远。现在,村里开通了‘为村’微信公众号,这两个问题算是解决了。社区欲召开一次在线党课,可以在‘为村’平台上提前发通知,外出党员通过手机客户端按时参加会议直播,还可以热烈讨论。而且,‘党建板块’开通了党费收缴功能,大家通过手机支付,十分方便,再没出现过晚交现象。”郓城县南赵楼镇副镇长李圆说。
对于我市“为村”的先进做法,很多外省的“为村”管理员受益颇多。
来自广东河源珠塘村的“为村”管理员刘攸伟对“为村”建设感触颇深。“原来家里面有一些微信群,但是功能不全,仅限于简单的对话,有了‘为村’平台,无论是村民之间还是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就好像有了润滑剂,交流畅通、工作开展顺利。”刘攸伟说,“这次来学习,菏泽的很多‘为村’建设都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书记信箱、党建板块等。”
“为村”让小村庄有了新模样
“为村”的诞生与发展让很多偏远乡村都有了新的生活轨迹,让不少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有人借此平台实现财富增长,有人通过公众号获得便利,有人借助“为村”普及法律,还有人搭上“为村”的“顺风车”返乡创业,互联网时代,“为村”让小村庄有了新模样。
成武县开发区刘庄村是“为村”大会探营活动的第二站。之所以与率先“吃螃蟹”的六合苑一起被纳入学习的典型,这个小村庄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刘庄村气候适宜,土质肥沃,苹果、草莓、圣女果、西瓜、火龙果、有机蔬菜等种植面积广、品质优。可“果香”也怕巷子深,由于营销手段不够丰富,特色农产品一度缺乏销路。大学生村官曾庆奥通过“为村”这个强大的“连接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让村民受益。去年8月,村里的苹果熟了,短短几天时间,通过“为村”平台,3000余斤苹果销售一空。搭上腾讯“为村”快车后,刘庄村就开始借助“为村”平台销售,打开了知名度。而且还通过“为村”平台公开村务,成立苹果花基金,传播爱心,让村民享受到了“为村”平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
“我们还通过‘为村’直播,推广本村的曹州泥偶传承人康志敏的陶艺和作品,还通过公众号推送村里不会上网村民的图文信息,让远在外地的孩子看到后感动不已。真正做到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曾庆奥说。
受益于“为村”的,不仅仅是这两个村,郓城县随官屯镇随西村也享受了“互联网”的红利。
“前段时间,我给父亲办理养老保险,在平台上看到了流程、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后很快就办理了。”随西村村民刘丹丹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如今,很多事都不用到处跑腿或打电话咨询了,直接从平台上了解有关信息,根据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很多事一次即可完成,再也不用为一件事东奔西走了,节省了大量时间。
谈起“为村”的好处,刘丹丹基本停不下来。
前段时间,随西村一位老人去世,村理事会按照移风易俗要求,实行火化、“一碗端”、不撕孝。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全利用“为村”里的“支书日记”功能,在当天写了一篇 “一人一碗豆芽”的日记,并附上照片向全村传递正能量,树立了文明新风,提倡厚养薄葬。“有了‘为村’这个‘掌中宝’,多了连接渠道,少了东奔西走,很方便。”刘丹丹说。
像六合苑、刘庄村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村庄,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越来越多,目前,全市“为村”上线村数、认证村民数分别达到5154个和183万名,均占全国的83%,实现了上线村庄、认证村民、关注人数、市县区域号、乡镇总号、活跃度等六项“全国第一”。
“为村”大会在菏泽举办,是我市大力推进 “互联网+乡村”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市实现后来居上的有利契机。借助“为村”,我市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同时也敲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