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9月05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王银香:打造乡村振兴的鲁西南样板

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从泥土地里“扒”出最“实用”的道理初秋,踏上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五里墩的土地,只见成方连片的大棚、果林、农场,在娇艳的阳光下,绿荫葱葱,隔着枝叶的缝隙瞧去,一派生机盎然。
“谈起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我们这代人最有感触,从最初的贫穷落后、吃不上饭、用不上电,到现在的越来越富裕,全村生机勃勃、人人干劲十足,这都是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在五里墩村,王银香直言。
这位即将60岁、做了30余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农民带头人,不仅和蔼可亲,更像朴实的长辈,浓浓的乡音和贴地气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很难让人将眼前这位朴素的农民,与名声赫赫的模范标兵挂钩。
“我幼年还处于人民公社时期,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让我明白了农民的辛酸与疾苦。当初,‘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对于我们来说,都像梦一样。”谈起自身经历,王银香十分感慨,“这40年的变化就像爬楼梯,生活水平逐年增高,但也困难重重,一路披荆斩棘。”
王银香是1986年开始担任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的,那年才26岁。从那以后,她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一个全县出名的贫困村建设成为富甲一方的花园式明星村。
五里墩村在畜牧科技领域独树一帜,与中科院联合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批自主本土体细胞“克隆牛”,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她用全新的理念构筑现代有机农业框架,创建了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打造了中 国 有机闭合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了整个经济链条中无遗弃物、无污染、生态平衡的产业链条。“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科技兴农创业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和“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农村科技大王、省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足以令人侧目。
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她有什么秘诀?面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疑问,王银香实实在在地回答:“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先为他人着想,真抓实干呗!从小父母就告诉我:‘别人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有什么好东西,都要先想着大伙儿。”
王银香反复提及她的家教,感恩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指引她一生的父母,那看似粗糙的话语却蕴含“先人后己”的道理。也正是这些道理,让她一次次赢得村民的信任、带领全村发展。
在她带领下,村民腰包渐渐鼓起来
“1986年春天,我嫁到五里墩没多久,村里推选村支书,我作为为数不多读过高中的党员,成为候选人。”王银香回忆道。
30多年前,五里墩穷得出名,土地大面积盐碱化,不仅收不了几粒粮,还要靠购粮证过日子。这样的烂摊子,让村支部的老爷们都退缩。
“说句不谦虚的话,当时,我和对象在村里都算是 ‘有脸面’的人。我对象在城里干砖窑活,我在村头开了一家杂货铺,凭借努力在村里盖上了青砖绿瓦房,平日里经常帮助同乡,有些威望。”回忆年轻时的“辉煌”,王银香笑了。
正因为有学历、有口碑,王银香成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不二人选。票选时,她获得除自己外的22人支持,几乎全票当选。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首先接手的是村财务两万元赤字。
面对贫穷、压力,王银香没有胆怯,更没有后退,总感觉自己是共产党员,就要为人民谋利益。
与村里十几名党员讨论后,王银香决定办村企业,利用荒废的盐碱地搞制砖发展建材业。这是她带领大伙致富的第一个梦想。
为筹建窑场,王银香忍痛转让了经营多年、收入丰厚的杂货铺,拿出自家的多年积蓄作为建厂周转金,并劝在外开办窑场的丈夫辞职回村创业,又把丈夫购置的40辆地排车、4部柴油机、两部制砖机全部捐给村里。
王银香的付出与成绩,让村民越来越信任她,16户准备建房、11户准备办喜事的村民把积蓄连同孩子们的压岁钱全拿了出来。就这样,一点一滴,一笔一笔,汇集了10万余元。
建窑场的“战斗”打响后,王银香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没黑没白地干,筑起一座22门无烟囱轮窑。窑场投产后,当年盈利8万元,这是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攫取的第一桶金。
建材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全村出现了110多个运输专业户,村民有了挣钱门路,腰包渐渐鼓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展畜牧养牛,最初只是为了要“牛粪”
有了第一桶金,王银香自然不甘于局限于此。尤其是,在窑场频繁用土形成窑坑后,她开始琢磨新的挣钱门路。
“村里就这么点儿地方,怎么挣钱呢?无非最大化利用土地。”王银香用最简单的话说出了农业经营的大道理。她开始立体养殖,水面上养鸭子、水底养鱼,鸭子的粪便还能供养给鱼。
虽然立体养殖给村民带来效益,但有限的养殖无法满足村子的发展,尤其是面临天灾人祸时。
有一年,一场大暴雨将村里建起的鸭舍全部泡塌,5万只绍兴鸭砸死过半;鱼塘水满外溢,50万尾红鲤鱼所剩无几;村建材厂窑体坍塌,400万块砖坯变成一堆烂泥,直接经济损失230余万元。面对重创,王银香一时感到难于支撑,但看到全村人寄托于她的眼神,很快又坚强起来,带领村民掀起“二次创业”运动,向高产高效农业进军,最大化地向土地要效益。
“这时候,我已经认准了一个道理:只要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土坷垃就会变成金疙瘩。我们开始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之路。”王银香说。
1990年,按照自愿原则,王银香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在本村及邻村流转土地,到1995年流转3000亩。在此基础上,她创建了企业组织,对全村的土地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为治碱、抗旱、防涝,王银香带领全村群众义务出工3000多个,清空河沟3条,建桥涵15座,新打机井24眼,清洗旧井18眼,建机井房32间,实现了井灌、河灌双配套,1997年又投资200万元打530米深水井一眼,并在果园内全部配备了以色列滴灌设备,彻底结束了表层地下水不能浇地、农业产量低的历史。
“我们不断改良技术、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含量,才有了以后的归一牛奶。”王银香笑着说。
原来,为培育更好的果树,高校教授应邀前来指导,发现五里墩的盐碱地不利于果树生长,就提出了改良土地的建议。
为了改良土壤,王银香开始往地下埋农作物秸秆,但投入成本高。为节省成本,她买了上百头牛,不仅可以靠粪便改良土壤,牛肉卖了也是一项收入。
“曹县是养牛大县,当时国家‘应用胚胎生物技术建立良种肉牛繁殖和生产体系’研究项目要在曹县挑选基地,我们被选中了,畜牧养牛成为我们的重点产业。”王银香回忆道。
后来,不断有项目落户五里墩。从肉牛到奶牛,五里墩的牛和青草越来越茂盛、浓密,牛多了可以卖肉、还可以卖奶,规模越来越大。“克隆牛”、“归一牛奶”也应运而生。
科技畜牧业是循环农业的关键
五里墩的牛“火”了,不仅带动村民致富,还直接拉动种植业的发展。曹县倪集、魏湾、邵庄等10余个乡镇的农户,按“订单农业”种植40000亩优质有机牧草和玉米秸杆,银香伟业集团按政策保护价收购。仅秸秆一项,当地农民亩增收480元。
不仅如此,王银香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他们已掌握了高科技畜牧业熟练技术与鲁西黄牛的资源优势,借腹生子,扩繁高产奶牛,租用倪集上千亩土地,建立了中国首家最大存栏6000头的高产奶牛繁殖基地;采取了 “公司+养殖小区+基地”的模式,按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八统一”、“五配套”、“四保证”运作。现在,基地扩繁高产奶牛5000多头,吸引了上海、北京、江西等地的农户加盟。
“建设这样的致富三农模式工程,同时引入银行按揭方式,为农户提供购牛担保,免费为饲养户提供牛舍、青贮窑、饲料间等设施,吸引更多农户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入驻银香伟业的发展。”谈到科技兴农和商业模式,王银香以久经商场的公司董事长口吻说,“立体农业使一亩地实现三亩地的产值,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科技兴农的最好方法。”
科技畜牧业是循环农业的关键,可以拉长产业链。为此,王银香创造性地实施了 “公司建区+客户种养+五四服务+AB管理”的新模式,引入银行按揭方式,为农民提供购牛担保,免费为饲养户提供牛舍、青贮窑、饮料间等设施,吸引农户加盟,共创高产奶牛和奶源基地。
有了这种良方妙计,王银香不仅使加盟养殖户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为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仅每年的“青贮”一项,就使农户每亩增收300余元。特别突出的是,将鲁西南地区农户的二元种植结构改变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求贤若渴,“村支书”到大学请教授
“科技是先进生产力,但总归由人来实现。”这句话常被王银香挂在嘴边,人才引进、留下,也成为她最关注的事。
“刚开始种果树时,我就琢磨着去高校请教授。在很多高校,我采取堵门、蹲点的办法死等。”王银香笑着说,“因此闹出不少笑话,有人对我说:‘人家请教授的一般都是厅级干部,最差的也是县级干部,你一个村支书也来请?’但是,我就不信这个邪。”
提供科研教学基地、良好的住宿条件,王银香以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不少教授。
为了引进优秀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人才,王银香还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多次跑省城,进北京,奔上海,走西安,闯深圳。为请专家、落项目,跑了多少科研单位,去了多少农业大中专院校,登门拜访了多少农业专家教授,吃过多少“闭门羹”受了多少窝囊气,连她自己都说不清,但有一条,为了村里的发展,再苦再累,她全认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她带领全村投资500多万元,引进新技术10多项,购买国家专利4项,其中两项被列为“火炬”、“星火”计划,并先后与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
王银香还不忘培养、储备人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银香伟业集团就出资建设学校,让村里的孩子免费接受教育。自2000年以来,五里墩村走出去100多名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进入银香伟业集团工作。
为让村民重视教育,王银香出台教育鼓励政策,村民子女考上研究生获奖励5万元,考上博士生获奖励10万元,形成了全村重视教育的热潮。
“要真正把农业做起来,需要更多人才。”王银香坦言自己的力量还是太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会不遗余力地始终建议政府在农业方面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形成多层次的农业技术人才,把科技用到农业生产中,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心打造鲁西南乡村振兴的样板
“我之前对‘乡村振兴’这个词一知半解,其实,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乡村振兴的必备过程。”王银香说。
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小组会议上,王银香有机会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话,汇报了她在乡村发展中的工作进展,并针对乡村振兴提出了建议,得到总书记的认可,这更鼓舞了她打造鲁西南乡村振兴样板的信心。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政府工作报告又对乡村振兴作出具体安排,让我感到十分振奋,能与总书记对话,谈一谈我们农民、农村,我备受鼓舞。”一干就是30余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王银香,对乡村的发展特别上心。
王银香认为,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应当积极发展富民产业。以当前的五里墩为例,大力发展农牧结合,将种植的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供给牧场,牧场的畜禽粪便被加工成有机肥料回到土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地两万余亩、奶牛两万余头的有机循环产业链,每年可以实现税收1300多万元。
不仅如此,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王银香又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一批智能化大棚,全部采用有机方式种植,并且创建了自己的蔬菜品牌,在京东开办了生鲜旗舰店,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生态的现代农业。靠产业发展,五里墩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500万元,户均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走上了致富道路。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也是我们农民、农村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未来,我要进一步完善循环农业的体系模式,进一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把链条拉长,把产业做大,使更多农民、更多农村都按这个路子,实现真正脱贫致富,全面奔向小康。”王银香说,“有了产业振兴的基础,才能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下一步,我们在聚焦产业振兴时,同时发力,开启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40年来,鲁西南这片黄土地上的农村,与全国一样,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平凡的女人不甘平庸,带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乘改革的东风,闯出了一片天地。
这个人,叫王银香。
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称呼她:“咱鲁西南老百姓致富的带头人、发展前进的领头雁……”
朴实无华的评语,不仅道出了百姓真切的心声及王银香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也写出了一个农民带头人的心声。
这一刻,这个平凡的名字,与乡村振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