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牡丹园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9月0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10]

初秋天净忆师恩

□刘广才
   初秋的日子,天空净朗,蓝天澄澈一片,洁白的云朵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游弋着,久久不肯散去。又到九月初,又到开学季,朋友圈满屏都是晒娃上学读书的图片与小视频,目不暇接,不一而足。让我不由得想起年少求学时的那段美好时光,想起决定自己一生爱好的那位老师。
   人生旅途中,十二三岁懵懵懂懂的我有幸踏入皇镇中学的大门,有幸分到了初二二班,有幸结识了一位好班主任——李方银老师。李老师教我们语文,他很年轻,当时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一张嘴就是满口的普通话。他瘦瘦的脸型,瘦瘦的身材,留给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他留在下巴上的几根稀稀疏疏的胡须,很有青春范儿。当时,我们班有几个年龄偏大一些的同学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巴上即使长了胡须也从来不修整、打理。
   李老师爱好写作,不过据他自己说,从来没有在报纸、刊物上发表过,甚至连小小的豆腐块也未曾有过。但他每次作文课都会给我们念一篇他自己的文章,常常读得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时而闭目冥想,时而引吭高歌,时而颌首微笑,时而声泪俱下,每一次我们都会被他的深情阅读而打动。记得有一次,他读了一篇名字叫做《麦苗青青》的自传体小说,着实让我们激动了许久,情窦似开而未开的少男少女们,对故事情节中美好爱情的描写唏嘘不已,既感到好奇,又心无所依。就是在那堂作文课上,我喜欢上了作文,也从此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也是在这节课上,我知道了“写作是需要灵感的”。
   此后的日子里,酷爱读书写作的我,时刻将这句话铭记于心,永不忘怀。我曾经在自己的日常创作记录本上写下过这样一段话:“上初中时,语文老师就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创作是需要灵感的。就在一刹那间,我仿佛明白了哲学家是怎样深思熟虑创立新说,明白了史学家是怎样大笔一挥写春秋,也明白了作家们又是怎样酣畅淋漓著书为文的——这就是我关于灵感的灵感。”我知道,李老师的教诲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的脑海中,无论我走到哪里,身在何处,都永远不会忘记。
   李老师不仅教我们学习知识,还教导我们如何去做人。记得有一天夜里,我们几个住校生在校门口前面的小河内抓了几条鲶鱼,趁李老师夜里不在学校时,偷偷地在他的办公室里用清水煮鱼吃。吃过之后,不知谁突发奇想,要把鲶鱼皮贴在墙壁上,等晾晒干后做别样用途。第二天,他一大早来到办公室,一进门就捂着鼻子大叫起来,满屋子的鱼腥味让任何一个进到屋内的人都会反胃,有种想呕吐的感觉。事后,他并没有像其他人想象的那样,凶神恶煞地把我们臭骂一顿,而是把我们一个个叫到办公室,用手轻轻地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告诫我们,上学时应该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应该如何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
   岁月稍纵即逝,光阴如白驹过隙。当初的小小少年,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治病救人的资深大夫,而李老师好多年前也已经调离当初任教的中学。疏远的是距离,贴近的是感情。即使时至今日,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每到教师节前夕,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起敬爱的李老师,时光机加大的只是一圈圈的人生年轮,但总抹不去曾经过往岁月中留下的深深美丽印痕,也永远抹不去我对文学启蒙老师的深切思念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