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9月1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中秋节前,游子倾诉衷肠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赏月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中秋节,远在他乡的游子怎样度过?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通过电话和微信相继采访了我市一些远在他乡的游子:台湾著名律师、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高秉涵,旅居美国的菏泽面塑大师时振山,旅居澳大利亚的菏泽华侨常鏸心四姐弟。
中秋节前,游子倾诉衷肠
异乡的月饼吃不出家乡的味道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宇
高秉涵:故乡是游子生命的源头
游子是树,故乡是土,泥土是落叶的归宿,故乡则是游子生命的源头、情感的皈依。高秉涵,1935年出生于现在的菏泽高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13岁时,在战乱年代,他只身一人跟随国民党“流亡学校”踏上逃亡之路,最后到了台北。
当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高秉涵时,他十分激动。
高秉涵说,他是1948年中秋节前夕踏上离家之路的,一直以来,对中秋节这几个字非常敏感。
据高秉涵回忆,1948年,他从二完小小学毕业后,被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录取。当时正是内战最惨烈的时候,学校因此流亡。虽然过去很多年,但他一直记得,那是农历八月初六早晨,他在菏泽东关外乘坐马车离开了菏泽。
正值中秋时节,姥姥家院子里的石榴熟了,姥姥在他离开时送他一个裂口的大石榴。母亲送他上了马车,因为马车非常简陋,只能坐在行李上,手里拿着石榴,感觉有些碍手,他就吃起来。
大概走出30米远,同学告诉他:“高秉涵,你母亲给你打招呼呢!”在他抬头的一瞬间,马车就拐了弯,他没能最后看母亲一眼,内心突发感到孤独和凄惨,因为,下次见母亲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于是,他哭着扔掉石榴找母亲。
从此,高秉涵再也没能见上母亲。每当看到石榴的时候,他就想起母亲。每当这时,他就抱怨自己当时年幼无知。直到现在,这成了他终身的遗憾。他因此发誓,从那以后再也不吃石榴了。
聊天中,得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老家是解元集时,高秉涵声音有些颤抖地说:“碱集、碱集(解元集别称碱集),在我临走前,妈妈还带我在碱集买过水煎包。”
随后,高秉涵详细地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讲起往事。
在高秉涵眼中,解元集是附近十里八村的大集市,距离孙庄村不远,小时候他时常跟着母亲去“赶集”。
小孩子赶集就是嘴馋想吃东西,母亲在集市上给他买了个水煎包。他刚把水煎包拿在手中准备吃,就被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抢走了。卖水煎包的商贩要去追,他母亲就喊:“不要追、不要追,我给你钱就算送给他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天灾人祸的年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也永远成了他童年的记忆。
据高秉涵介绍,他年幼时,一家人没真正团圆过,两个姐姐从小就在北京读书,战乱时听说跟随学校逃亡到四川,后来才知道她们去了延安。
1948年10月,菏泽解放,他的姐姐回到菏泽。而此时,高秉涵离家已经两个月了。直到两岸开放后,他才第一次回到大陆,见到两位姐姐。
中秋节临近,高秉涵说他非常想念家乡,期待团圆、期待两岸同胞团圆。
高秉涵高兴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他收到了菏泽市委、市政府发的函邀,请他回菏泽参加“首届牡丹之都发展论坛”,他有回家的打算,准备中秋节后回家团圆。
时振山:思家之情总是难以释怀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大洋彼岸,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无比思念家乡。
他叫时振山,今年68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塑大师,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时振山是牡丹区马岭岗镇时庄村人,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面塑,至今已经从事面塑事业近60年。
2006年,受美国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市政府邀请,时振山参加正月十五灯会活动,此后便定居在该市。他是把中国传统民间面塑技艺带到洛杉矶的第一人。
时振山在电话中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当初,他留在大洋彼岸,是想把家乡的传统面塑技艺推广出去,让中国面塑艺术在大洋彼岸落地生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市民已经开始接纳中国传统文化,有些“老外”开始找他捏制一些中国传统的戏剧人物。
聊起在国外如何过中秋的话题,时振山说,今年中秋节,洛杉矶一处华人购物中心将举办“南海岸中秋节庆典活动”,主办方邀请他过去“捏面人”。一起参加的还有他的二儿子时海涛,他在活动现场搞糖画艺术。
时振山居住的美国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华侨们组建了华侨中心、老乡会等一些组织。海外华侨们会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聚会,按照传统风俗过自己的节日。在中秋节到来之际,他们会在一起赏月亮、吃月饼,一起分享在“家”时快乐的经历,以缓解思家之情。
最后,这位老艺人感慨地说:“我岁数大了,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尤其在传统节日中秋节,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想念家乡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丝情怀,但是这种思家之情总是难以释怀。回想起来,已经多年中秋佳节没有在思念的土地上赏月亮喽,虽然这边唐人街华人商铺也出售月饼,但身在异乡怎么能吃出家乡的味道呢?”
常鏸心四姐弟:难忘家乡中秋节
眼下,在南半球澳大利亚这个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恰值春暖花开时,中秋到来之际同样充满着节日的气息。
常鏸心是牡丹区北城办事处北关厢人,已经在澳大利亚悉尼拼搏了近20年,事业逐步稳定下来。
据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作为家中长女的常鏸心,1997年求学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图文巴市,大学毕业后在悉尼市从事装修、餐饮等生意,并帮助兄妹常金龙、常惠君、常潇玥先后赴澳大利亚求学、定居。
为详细了解常鏸心四姐弟的情况,9月17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专程赶到北关厢,见到了他们的父母常朝阳夫妇。
据常朝阳介绍,儿女们在澳洲都已经有了稳定的事业,按说他们这样年龄的应该呆在儿女身边。但因为在异乡住久了难免“恋家”,他们老两口这些年只能不停地奔波在“家”与澳洲之间。
“在家里居住,有种说不上的亲切感。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虽然儿女们常年不在国内生活,但他们没有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还为我们老两口邮寄了月饼。现在,月饼已经‘上路了’。说句内心话,在咱心中,外国月饼的分量哪能与家里的月饼相比,只不过是儿女的心意,内心还是挺高兴的。”常朝阳说。
在常朝阳家,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连线了常鏸心。
据她介绍,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里的居民来自全球各地,各有各自的风俗。因为风俗种类太多、太杂,很多人对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已经不重视了,渐渐地,过节对他们就没了概念。不过,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澳大利亚政府还是很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通常在唐人街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现在的唐人街,一些华人商铺已经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月饼。
“我特别喜欢吃月饼,不仅仅是因为好吃,更是因为,月饼寓意团圆,也是一种家乡文化的传承。一般来说,在我们农历八月十六,华人商铺里的月饼就打折扣,每年这时候我都囤上一些,放进冰箱里,留着慢慢吃。我们姐弟四人非常重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每次过节都聚餐,品尝我囤的月饼,这也算是对家乡的一种思念吧!”常鏸心说。
中秋节,远在他乡的游子怎样度过?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通过电话和微信相继采访了我市一些远在他乡的游子:台湾著名律师、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高秉涵,旅居美国的菏泽面塑大师时振山,旅居澳大利亚的菏泽华侨常鏸心四姐弟。
中秋节前,游子倾诉衷肠
异乡的月饼吃不出家乡的味道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宇
高秉涵:故乡是游子生命的源头
游子是树,故乡是土,泥土是落叶的归宿,故乡则是游子生命的源头、情感的皈依。高秉涵,1935年出生于现在的菏泽高新区吕陵镇高孙庄村。13岁时,在战乱年代,他只身一人跟随国民党“流亡学校”踏上逃亡之路,最后到了台北。
当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高秉涵时,他十分激动。
高秉涵说,他是1948年中秋节前夕踏上离家之路的,一直以来,对中秋节这几个字非常敏感。
据高秉涵回忆,1948年,他从二完小小学毕业后,被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录取。当时正是内战最惨烈的时候,学校因此流亡。虽然过去很多年,但他一直记得,那是农历八月初六早晨,他在菏泽东关外乘坐马车离开了菏泽。
正值中秋时节,姥姥家院子里的石榴熟了,姥姥在他离开时送他一个裂口的大石榴。母亲送他上了马车,因为马车非常简陋,只能坐在行李上,手里拿着石榴,感觉有些碍手,他就吃起来。
大概走出30米远,同学告诉他:“高秉涵,你母亲给你打招呼呢!”在他抬头的一瞬间,马车就拐了弯,他没能最后看母亲一眼,内心突发感到孤独和凄惨,因为,下次见母亲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于是,他哭着扔掉石榴找母亲。
从此,高秉涵再也没能见上母亲。每当看到石榴的时候,他就想起母亲。每当这时,他就抱怨自己当时年幼无知。直到现在,这成了他终身的遗憾。他因此发誓,从那以后再也不吃石榴了。
聊天中,得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老家是解元集时,高秉涵声音有些颤抖地说:“碱集、碱集(解元集别称碱集),在我临走前,妈妈还带我在碱集买过水煎包。”
随后,高秉涵详细地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讲起往事。
在高秉涵眼中,解元集是附近十里八村的大集市,距离孙庄村不远,小时候他时常跟着母亲去“赶集”。
小孩子赶集就是嘴馋想吃东西,母亲在集市上给他买了个水煎包。他刚把水煎包拿在手中准备吃,就被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抢走了。卖水煎包的商贩要去追,他母亲就喊:“不要追、不要追,我给你钱就算送给他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天灾人祸的年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也永远成了他童年的记忆。
据高秉涵介绍,他年幼时,一家人没真正团圆过,两个姐姐从小就在北京读书,战乱时听说跟随学校逃亡到四川,后来才知道她们去了延安。
1948年10月,菏泽解放,他的姐姐回到菏泽。而此时,高秉涵离家已经两个月了。直到两岸开放后,他才第一次回到大陆,见到两位姐姐。
中秋节临近,高秉涵说他非常想念家乡,期待团圆、期待两岸同胞团圆。
高秉涵高兴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他收到了菏泽市委、市政府发的函邀,请他回菏泽参加“首届牡丹之都发展论坛”,他有回家的打算,准备中秋节后回家团圆。
时振山:思家之情总是难以释怀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大洋彼岸,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无比思念家乡。
他叫时振山,今年68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塑大师,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时振山是牡丹区马岭岗镇时庄村人,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面塑,至今已经从事面塑事业近60年。
2006年,受美国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市政府邀请,时振山参加正月十五灯会活动,此后便定居在该市。他是把中国传统民间面塑技艺带到洛杉矶的第一人。
时振山在电话中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当初,他留在大洋彼岸,是想把家乡的传统面塑技艺推广出去,让中国面塑艺术在大洋彼岸落地生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市民已经开始接纳中国传统文化,有些“老外”开始找他捏制一些中国传统的戏剧人物。
聊起在国外如何过中秋的话题,时振山说,今年中秋节,洛杉矶一处华人购物中心将举办“南海岸中秋节庆典活动”,主办方邀请他过去“捏面人”。一起参加的还有他的二儿子时海涛,他在活动现场搞糖画艺术。
时振山居住的美国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华侨们组建了华侨中心、老乡会等一些组织。海外华侨们会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聚会,按照传统风俗过自己的节日。在中秋节到来之际,他们会在一起赏月亮、吃月饼,一起分享在“家”时快乐的经历,以缓解思家之情。
最后,这位老艺人感慨地说:“我岁数大了,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尤其在传统节日中秋节,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想念家乡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丝情怀,但是这种思家之情总是难以释怀。回想起来,已经多年中秋佳节没有在思念的土地上赏月亮喽,虽然这边唐人街华人商铺也出售月饼,但身在异乡怎么能吃出家乡的味道呢?”
常鏸心四姐弟:难忘家乡中秋节
眼下,在南半球澳大利亚这个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恰值春暖花开时,中秋到来之际同样充满着节日的气息。
常鏸心是牡丹区北城办事处北关厢人,已经在澳大利亚悉尼拼搏了近20年,事业逐步稳定下来。
据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作为家中长女的常鏸心,1997年求学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图文巴市,大学毕业后在悉尼市从事装修、餐饮等生意,并帮助兄妹常金龙、常惠君、常潇玥先后赴澳大利亚求学、定居。
为详细了解常鏸心四姐弟的情况,9月17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专程赶到北关厢,见到了他们的父母常朝阳夫妇。
据常朝阳介绍,儿女们在澳洲都已经有了稳定的事业,按说他们这样年龄的应该呆在儿女身边。但因为在异乡住久了难免“恋家”,他们老两口这些年只能不停地奔波在“家”与澳洲之间。
“在家里居住,有种说不上的亲切感。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虽然儿女们常年不在国内生活,但他们没有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还为我们老两口邮寄了月饼。现在,月饼已经‘上路了’。说句内心话,在咱心中,外国月饼的分量哪能与家里的月饼相比,只不过是儿女的心意,内心还是挺高兴的。”常朝阳说。
在常朝阳家,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连线了常鏸心。
据她介绍,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里的居民来自全球各地,各有各自的风俗。因为风俗种类太多、太杂,很多人对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已经不重视了,渐渐地,过节对他们就没了概念。不过,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澳大利亚政府还是很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通常在唐人街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现在的唐人街,一些华人商铺已经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月饼。
“我特别喜欢吃月饼,不仅仅是因为好吃,更是因为,月饼寓意团圆,也是一种家乡文化的传承。一般来说,在我们农历八月十六,华人商铺里的月饼就打折扣,每年这时候我都囤上一些,放进冰箱里,留着慢慢吃。我们姐弟四人非常重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每次过节都聚餐,品尝我囤的月饼,这也算是对家乡的一种思念吧!”常鏸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