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魅力牡丹区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9月19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5]
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注入新鲜活力

建扶贫车间到群众家门口促脱贫

本报讯 (通讯员 郜玉华 高婷婷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9月16日,牡丹区胡集镇尧王村的扶贫车间内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据车间主任徐长磊介绍,该车间主要生产袜子,平时用工都在30人左右,大都是周边的家庭妇女,每人每月平均能拿到2000多块钱的工资。牡丹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农村经营扶贫车间,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用工占比,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了就近就业,让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
   在牡丹区李村镇大郭村的菏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该村贫困户刘凤霞很娴熟地测试着电子线路连接器。“在这个厂里上班,离家还近,一个月3000元左右,空闲的时候还可以帮家里干干农活,也为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刘凤霞说。
   “我是去年底返乡创办的这个电子公司,牡丹区返乡创业的政策好,扶贫车间也有不少政策,这对我们刚刚起步的公司大有帮助。”菏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旭光说,“我之前在外企工作时一年能拿到60万元左右,之后的各种创业尝试也算是小有成绩,我想在家乡有更好的发展。”该公司通过租赁大郭村的扶贫车间进行生产,优先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公司已安置了该镇务工群众100多名。
   李村镇大郭村党支部书记刘存良说:“我们将政府为村里建设的扶贫车间租赁给菏鲁电子公司,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元。”目前,李村镇已建成扶贫车间38个,有2200余名贫困群众得益于扶贫车间的分红。
   据牡丹区扶贫办主任张合生介绍,该区通过深入实施“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人一岗”就业扶贫,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脱贫方案、每个村都有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就业岗位。截止目前,牡丹区已建设完成扶贫车间210个,在建300个,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2.1亿元,带动周边贫困人口1500多人实现就业。
   在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的宏科生态庄园,100多座果蔬大棚成方连片。“俺两口子都在宏科庄园干些零活,每天就是拔拔草、摘摘草莓西红柿的,一天收入百十块钱……”贫困户徐省云说,在何楼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他和老伴来这里打工。该处通过“政府出资、合作社承包、群众就业”的三位一体模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扶贫大棚,帮助农民就业和贫困户脱贫。牡丹区加速推进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迈进,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注入了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