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09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千年鲁锦织就“锦”绣前程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鲁锦是鲁西南的“活历史”,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鲁锦的命运经历了重大变化。
   在日益工业化的今天,手工产品,比如鲁锦,日益显出其特有的价值。因其附着“传统”、“文化”、“艺术”等内涵,越来越受到追捧。
   以鄄城县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路维民为代表的一班人,开拓创新,以“非遗”带动产业,以产业反哺“非遗”。鲁锦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老土布”登上大雅之堂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非遗”博览会在济南举行。精彩亮相的鄄城鲁锦,因独具特色而备受瞩目。
   梭飞线舞、机杼喳喳,一段段鲁锦不断织就……在济南百花洲会场举办的 《悠然·流芳》“非遗”晚会上,鲁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春英登台表演鲁锦织造和技艺传承,长达15分钟。
   “我们的展台前人潮如涌,展品广受观众青睐,最后抢购一空。”一说起参展情况,鄄城县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路维民就满脸笑容。
   笑容背后有历尽艰辛终获成功的喜悦,有多年付出得到广泛认可的满足。
   路维民介绍,鲁锦是鲁西南的“活历史”,民间称“老土布”、“手织布”和 “提花斗纹布”,其历史可以上溯至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因织工精细、纹彩绚丽、灿烂似锦,而于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鲁锦图样花色品种繁多,纹路细致严密,构图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鲁锦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它常被作为少女出嫁的嫁妆。”路维民说,“每个少女到十三四岁时,就跟着母亲或亲戚朋友学织鲁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准备织锦嫁妆。织锦嫁妆主要包括被面、褥面、床单、帐子、衣料、手巾、包袱带等。本地正是以织锦的花色和数量来衡量姑娘的品德和手艺。如果她织得又多又好,花色又是别人都不会织的,这个女孩就能找到好婆家。这就是女孩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志。”
   鲁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爱玉是远近闻名的 “巧闺女”,很多女孩跟着她学习织锦花样。她积极向别人学习,也乐意传授织造技法,很多当地流行的织锦图案都从她手上走过。刘爱玉22岁出嫁那年,因陪嫁的织锦数量多、花色复杂、织造精细,在全村引起轰动。
   “天到午时忙,三更去机房,足踏脚镊子,双手穿梭忙。两边织的十样景,当中织的金凤凰,四角织的灵芝草,花花狸狸卧海棠。俺把包袱织完备,他扛着包袱下西乡。”菏泽当地妇女织锦时常常哼唱着这样的小调。
  为圆“非遗”梦,男儿变“织女”
   身为须眉男子,路维民却是一众“织女”的带头人。
   “早年的鲁西南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夜晚在奶奶嗡嗡的纺车声中入眠,清晨在母亲哐哐的织布声中醒来。”路维民笑着说,“老人时常在织布机旁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保护和传承鲁锦技艺的种子。”
   “非遗”,是古代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自然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有着意义深远的“化人”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挖掘鲁锦技艺,鄄城县文化体育局开始筹备中国鲁锦博物馆。他们向山东省文物局申请了3万元博物馆藏品征集费,之后便开始征集鲁锦面料。由于鲁锦制作费时、费力,当时,民间织锦的人已经不多。
   据路维民回忆,那时候,他和同事们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搜集由鲁锦制作的床单、衣料。“一条床单竟要价500元,几经讨价还价最终还是没能成交。”路维民有些遗憾地说。
   鲁锦博物馆怎能没有鲁锦。后来,路维民和同事们想尽各种办法,最后购进了一批毛巾被,用以置换鲁锦,终获成功。
   一天,路维民到鄄城县红船镇张口村征集鲁锦,回来的路上突遇暴雨,一时间找不到避雨处,被浇得满身透湿,他索性冒雨骑车回城。在筹建中国鲁锦博物馆的过程中,走千家入万户、风里来雨里去成了生活常态。
   就这样,在一年时间里,路维民记录调查鲁锦方面的资料数百份,拍摄鲁锦照片500余幅,征集鲁锦布料100余个品种,计2000多米。
   路维民等人通过不懈努力,1995年,我省第一家中小型特色博物馆——中国鲁锦博物馆创办。
   为向世人展示鲁锦的风采,路维民带领有关人员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中心,设立历史、技艺、文化、传承四个主题,采用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表现鲁锦悠久的织造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鲁西南妇女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不断把鲁锦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宣传和开发工作引向深入。
   2007年6月,鄄城中国鲁锦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日活动中,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12月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优秀‘非遗’博物馆”称号。
  72道工序成就艺术精品
   “作为全手工操作的提花家织布,鲁锦的织造过程全部在自家完成,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要经过72道繁杂的工序。其中,掏综是鲁锦织造的核心技艺,根据织锦图案的设计要求,将1200根经线分别准确穿过不同位置的四个综片,这是保证织锦图案完美体现的重要环节。能熟练掌握掏综技艺的,只是一少部分织工。”路维民说。
   鲁锦有复杂的织造技艺,路维民表示,如果把织锦工艺粗略地归纳一下,可以概括为18道主工序:采棉、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染线、浆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做综、掏综、吊机、栓布、备纬、织布、了机。每道主工序里还有很多道子工序,可以想象出,织锦里蕴藏着多少繁杂的劳动,而这也正是鲁锦工艺价值的体现。
   鲁锦图案的名称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老朝廷”、“八个盘子八个碗,漫天的星星乱挤眼”、“手表风扇面棋花”、“风交雪”…… 成千上万的农村妇女用纯朴的情感、绝妙的构想和独特技艺,编织出一个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图案,并为这些抽象的几何图案赋予各种令人叫绝的名字。
   在路维民看来,鲁锦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手工制造、纯棉质地、民族传统图案。鲁锦包括8种基本图案,基本图案又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鲁锦图案,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因而更具艺术魅力。
   “纯手工织造以及提花技艺的运用是鲁锦最大的特点之一,鲁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的手工织造工艺,工业纺织品能替代的只是鲁锦的使用功能。脱离了手工织造的鲁锦,只能被称为纯棉纺织品,没有相应的文化、历史价值。”路维民认为,在日益工业化的今天,手工艺品日益显现出特有的价值,蕴含了更多信息。
  “非遗”带动产业,产业反哺“非遗”
   在中国鲁锦博物馆筹建及开放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路维民心头。
   “‘非遗’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保护就成了对它的临终关怀。当一个‘非遗’项目不能让后人自觉传承而需外力被动留存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其维持的时间有多久?”路维民陷入深深的思考,“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以及商品化的影响,使‘非遗’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当一个‘非遗’项目被装进‘温室’,供后人从外部考察、观看、品味的时候,也许已经是一种凭吊了!”
   那么,怎么使鲁锦等“非遗”项目恢复生命力呢?路维民给出的答案是,以“非遗”带动产业,以产业反哺“非遗”。
   2003年,路维民创办了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在创立之初,他就把公司的性质定性为社会企业,即公司通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的利润主要用于传承保护鲁锦织造技艺。
   路维民带领一班人深入研究传统鲁锦艺术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课题,积极探索对“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实践,注册了“精一坊”商标,不断引领鲁锦向产业化发展,以使其长盛不衰。
   2008年,鲁锦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上,“精一坊”鲁锦作为山东省礼品馈赠给各国贵宾。2014年,文化部认定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
  “鲁锦官司”登上央视《今日说法》
   正当路维民等人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商标侵权案”,差点儿把他们的“鲁锦梦”砸得粉碎。
   2007年4月,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原嘉祥县鲁锦实业有限公司)把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告上法庭,称他们早在1999年就将 “鲁锦”字样注册为商标,鄄城这家企业在企业名称和生产的产品上使用“鲁锦”字样侵犯了他们的商标权,要求其变更企业名称,去掉其名称中的“鲁锦”字样,并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等。
   当时,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曾以“谁的鲁锦”为题目对这起案件进行了报道。该案件后来还被最高人民法院选定为指导案例。
   表面看来,这是一桩商标侵权案,分歧就在于对“鲁锦”含义的不同理解。
   “通用名称不能作为商标。”路维民回忆说,“鲁锦”不仅是民间手工提花纯棉布料机制成品的统称,而且代表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一种工艺。
   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却坚称“鲁锦”是自己的企业法人创造的名词。该公司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把 ‘鲁’和‘锦’组成一个词,我们是第一个。现在,我们不但在中国,还在海外注册了‘鲁锦’商标。”
   路维民也证实,当时,在鄄城,鲁锦生产企业仅有20多家,整个菏泽市才有三四十家,公司规模确实没法与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比。
   鲁锦是以棉纱为原料,在木质的织机上,由手工操作织成的彩色纺织物。在技艺上主要分平纹粗布类和提花彩棉类。鲁锦到底是民间手工提花纯棉布料及制成品的通用名称,还是企业的商品名称?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鲁锦”为鲁西南民间手工棉纺织品的商品通用名称,为生产该产品地区的生产经营者共同享有。法院尊重“鲁锦”仍是有效商标的客观事实,但其他企业使用这一名称不构成侵权。
  亮相上合峰会
   放到半年前,路维民很难想到:有一天,鲁锦能走上上合峰会这一大舞台。
   为让鲁锦在上合峰会上大放异彩,路维民确实下了一番大功夫。
   4月12日,路维民接到上合峰会组委会的邀请。他们希望路维民能提供多种纹样和花色的鲁锦面料,以备选上合峰会请柬的包装用料。
   上合峰会组委会对鲁锦面料的要求非常高:色彩要端庄,纹饰要吉祥;材质要天然,制作要精良;工艺要传统,设计要大方;文化要厚重,风韵要悠扬。
   当晚,路维民就仔细筛选了40余款经典鲁锦面料的图片,发送至上合峰会组委会。
   4月20日,路维民接到组委会通知,要求他尽快赶到青岛,就请柬包装用料最终设计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翌日,路维民将精心挑选的8款鲁锦面料交给上合峰会组委会。
   4月25日,上合峰会组委会确认使用“猫蹄纹”图案鲁锦。
   “猫蹄纹”是当地群众的形象说法,意思是鲁锦的纹饰像猫蹄踩在地面上的形状,轻盈而又细腻。而据路维民解释,所谓的“猫蹄纹”,是从上古陶器和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云雷纹”变化而来的,其基本特征由连续的“回”字型线条构成。“云雷纹”是我国使用最悠久、用途最广泛、变化最复杂的传统纹样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广泛使用的“祥云”图案,其设计灵感就来自“云雷纹”。本次织造的猫蹄纹鲁锦,其实就是“云雷纹”的变体,它采用双经双纬的织造方法,这样可以凸显纹饰的立体感,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鲁锦经线采用黄、蓝两色宽条提花,间隔等宽的黑、玫红、草绿、紫、黄、白、青、大红、果绿9色平地彩条,织造工艺十分繁杂。
   为了如期完成这款鲁锦制品的“上合礼物”,路维民在确认现有色线能满足面料花色的织造需要后,联系了刘春英,请她负责鲁锦面料的织造。
   在确保面料质量的前提下,刘春英日夜加班赶织,一梭一线严谨认真,一踩一合疏密得当。
   20余天后,上合峰会组委会所需鲁锦面料如期下机、交货。整幅织锦既色彩丰富,又典雅、古朴、庄重,彰显了自然、和谐、吉祥的文化气质,体现了厚重的齐鲁文化和浓郁的山东特色。由这种鲁锦制成的香囊,装入竹简请柬后,受到广泛喜爱。
   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想到自己精心制作的鲁锦香囊,包裹着竹简请柬送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国家元首手中,鲁锦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释放,路维民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精一”两字出自《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意思是精心一意,专注做事。看着眼前的“精一坊”商标,路维民说他会坚持不懈地把鲁锦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并使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