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0月08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张平:习武之道,“和合”为魂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淑娅
张平系郓城县政协原副主席、郓城县民间资深拳师,今年61岁,家住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行政村。9月26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郓城县文化体育中心见到了刚刚参加完会议的张平,他精神抖擞,步履矫健,谈起自己习武的经历,他笑着说,自己已经习武五十余年了,武术早已刻入他的骨髓之中。
自7岁习武,不曾松懈
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行政村有一个祖传下来的拳种——周公炮拳,并有一句老话“喝了张楼的水,都会蹬哒腿;进了张楼不用问,老少都会梢子棍”,可见张楼村几乎人人都会些拳脚功夫。相传,周公炮拳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我小时候,我们村里的男孩90%都会习武,而且学的就是周公炮拳。我在7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据我了解,周公炮拳一直都是在我们本村流传,后来被清末时期的武状元张宪周传播出去,并扬名海外。”张平笑着说,周公炮拳这个武种的特点就是重刀,刀重达40公斤至60公斤不等,现在菏泽地区保存的刀都是从张楼村流传出去的,又叫状元大刀。
张平从一开始习武就被各式的拳法、刀法所吸引,不怕苦、不怕累,一直坚持着。初中毕业后,张平到梁山姥姥家居住,又接触到了另一种拳种。
“在梁山,我拜王学纯为师,跟着他学习掌洪拳,主攻阴阳掌、篓子锤等拳、械,老师看我是块练武的料,对我非常严格,尽心尽力地教授,我受益颇深。”张平回忆道,1978年,他当兵入伍,由于自小习武,身体素质非常棒,就算是再苦再累的训练,他也能轻松地完成,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部队,张平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基本功,每天早晨会抽出时间练习拳法。
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1980年年底,在部队呆了三年的张平退伍后,回到郓城县杨庄集镇卫生院工作,当他得知杨庄集镇后刘庄的刘凤标少林长拳打得特别好,心动不已,在休息时找到刘凤标,向他学习少林长拳。
与记者谈及练武苦不苦时,张平爽朗地笑了,他说,练武虽苦,如果把练武当成爱好,就不觉得苦了。张平跟着刘凤标学了6年少林长拳。“我主攻查拳、埋伏拳,这一下子学了6年,不少人问我,为啥有工作了还练武。其实练武也好,学武也罢,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了,而是我真心喜欢,特别喜欢,千金不换。”张平说。
1986年,张平考上了大学,离开卫生院去济南上大学期间,他跟着鸳鸯门第二代传人赵厚亚教授学习武术理论,习练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及器械(刀枪剑棍),一直学了12年。“原来练武就是练武,很多理论的东西从没接触过,也不懂,但自从跟着赵厚亚教授学习了武术理论,让我对武术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所以才会跟着他学了这么多年。”张平深有感触地说。
1998年,张平慕名赶到山西,拜中国武林百杰、武术九段的张希贵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山东和山西的形意拳风格并不相同,但各有千秋。张平在张希贵师傅门下学习了浑元太极拳、浑元八卦掌、浑元形意拳、鞭杆拳、傅山拳、八翻手等拳、械。
“我学习山西形意拳时没长期留在山西,而是菏泽、山西两头跑,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但我根本就不觉得累。我就这一个爱好,可以说我把咱北方的拳种全部学了一遍,就差南方的拳种了,像咏春拳之类的南拳,我没学过。”张平笑着说。
参拳悟道,推崇“和合之道”
张平说,小时候习武一方面是为了强身健体,再就是行侠仗义,现在习武主要就是学习武术的魂了。
2012年,张平驱车去上海拜见中国武术泰斗、武术九段的蔡龙云大师,当时的蔡龙云已经名震四海,对拜师学艺的人很谨慎,很少收徒弟了。但张平与蔡龙云相谈甚欢,最终被蔡龙云收为徒弟,学习华拳和武术理论。
“我学武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时候,那时候纯粹是为了练拳,强身健体;第二个阶段是上大学后接触了武术理论,学的就是武学;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习武就是一种修为,让我的内心更加平静、与世无争,现在学的就是武道。”张平将自己的练武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在张平看来,武术不仅仅是格斗,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武术,更到学到武术的精神。现在张平推崇的武术精神就是“和合之道”,他说,中华武术的拳道之理,是通过阴阳、刚柔、虚实、动静构建和合,在习武者的身心、形神、人格品质等方面体现和合之理,化干戈为玉帛,消除暴力对抗。所谓:止戈曰武。止,合也,武即道,即和合之道也。
为传承郓城武术尽心尽力
虽然郓城县有深厚的武术根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武术、重视武术的人越来越少,郓城县的不少拳种在渐渐地消失。张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6年,我已经是郓城县政协副主席,主要分管科、教、卫、体,其中就包括咱们传统武术这一块。我每年都会组织一场武术比赛,让爱好武术,想学习武术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人传承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拳种,让一些老拳师得到认可和尊重。后来我又成立了郓城县水浒武术文化研究会等。”张平说,一系列的举措让郓城县的武术死灰复燃,激发了老拳师们极大的热情,现在郓城县已经有23个拳门在传承,这在全国来说就是一个奇迹。
10月6日,郓城县举办武术联赛,仅仅在郓城县报名参加的人数就有千人之多。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郓城武术,知晓武术之魂,张平还专门找人拍了一部影片《武魂寻踪》,讲述的就是郓城县几百年来23个拳门传承的故事。除此之外,张平还撰写《武术志》,整理《掌洪拳》、《分筋错骨手》等资料。“习武五十多年来,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我也愿意将咱们地方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为何郓城会被称为‘武术之乡’,为何会长盛不衰。”张平笑着说。
张平系郓城县政协原副主席、郓城县民间资深拳师,今年61岁,家住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行政村。9月26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郓城县文化体育中心见到了刚刚参加完会议的张平,他精神抖擞,步履矫健,谈起自己习武的经历,他笑着说,自己已经习武五十余年了,武术早已刻入他的骨髓之中。
自7岁习武,不曾松懈
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行政村有一个祖传下来的拳种——周公炮拳,并有一句老话“喝了张楼的水,都会蹬哒腿;进了张楼不用问,老少都会梢子棍”,可见张楼村几乎人人都会些拳脚功夫。相传,周公炮拳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我小时候,我们村里的男孩90%都会习武,而且学的就是周公炮拳。我在7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据我了解,周公炮拳一直都是在我们本村流传,后来被清末时期的武状元张宪周传播出去,并扬名海外。”张平笑着说,周公炮拳这个武种的特点就是重刀,刀重达40公斤至60公斤不等,现在菏泽地区保存的刀都是从张楼村流传出去的,又叫状元大刀。
张平从一开始习武就被各式的拳法、刀法所吸引,不怕苦、不怕累,一直坚持着。初中毕业后,张平到梁山姥姥家居住,又接触到了另一种拳种。
“在梁山,我拜王学纯为师,跟着他学习掌洪拳,主攻阴阳掌、篓子锤等拳、械,老师看我是块练武的料,对我非常严格,尽心尽力地教授,我受益颇深。”张平回忆道,1978年,他当兵入伍,由于自小习武,身体素质非常棒,就算是再苦再累的训练,他也能轻松地完成,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部队,张平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基本功,每天早晨会抽出时间练习拳法。
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1980年年底,在部队呆了三年的张平退伍后,回到郓城县杨庄集镇卫生院工作,当他得知杨庄集镇后刘庄的刘凤标少林长拳打得特别好,心动不已,在休息时找到刘凤标,向他学习少林长拳。
与记者谈及练武苦不苦时,张平爽朗地笑了,他说,练武虽苦,如果把练武当成爱好,就不觉得苦了。张平跟着刘凤标学了6年少林长拳。“我主攻查拳、埋伏拳,这一下子学了6年,不少人问我,为啥有工作了还练武。其实练武也好,学武也罢,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了,而是我真心喜欢,特别喜欢,千金不换。”张平说。
1986年,张平考上了大学,离开卫生院去济南上大学期间,他跟着鸳鸯门第二代传人赵厚亚教授学习武术理论,习练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及器械(刀枪剑棍),一直学了12年。“原来练武就是练武,很多理论的东西从没接触过,也不懂,但自从跟着赵厚亚教授学习了武术理论,让我对武术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所以才会跟着他学了这么多年。”张平深有感触地说。
1998年,张平慕名赶到山西,拜中国武林百杰、武术九段的张希贵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山东和山西的形意拳风格并不相同,但各有千秋。张平在张希贵师傅门下学习了浑元太极拳、浑元八卦掌、浑元形意拳、鞭杆拳、傅山拳、八翻手等拳、械。
“我学习山西形意拳时没长期留在山西,而是菏泽、山西两头跑,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但我根本就不觉得累。我就这一个爱好,可以说我把咱北方的拳种全部学了一遍,就差南方的拳种了,像咏春拳之类的南拳,我没学过。”张平笑着说。
参拳悟道,推崇“和合之道”
张平说,小时候习武一方面是为了强身健体,再就是行侠仗义,现在习武主要就是学习武术的魂了。
2012年,张平驱车去上海拜见中国武术泰斗、武术九段的蔡龙云大师,当时的蔡龙云已经名震四海,对拜师学艺的人很谨慎,很少收徒弟了。但张平与蔡龙云相谈甚欢,最终被蔡龙云收为徒弟,学习华拳和武术理论。
“我学武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时候,那时候纯粹是为了练拳,强身健体;第二个阶段是上大学后接触了武术理论,学的就是武学;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习武就是一种修为,让我的内心更加平静、与世无争,现在学的就是武道。”张平将自己的练武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在张平看来,武术不仅仅是格斗,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武术,更到学到武术的精神。现在张平推崇的武术精神就是“和合之道”,他说,中华武术的拳道之理,是通过阴阳、刚柔、虚实、动静构建和合,在习武者的身心、形神、人格品质等方面体现和合之理,化干戈为玉帛,消除暴力对抗。所谓:止戈曰武。止,合也,武即道,即和合之道也。
为传承郓城武术尽心尽力
虽然郓城县有深厚的武术根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武术、重视武术的人越来越少,郓城县的不少拳种在渐渐地消失。张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6年,我已经是郓城县政协副主席,主要分管科、教、卫、体,其中就包括咱们传统武术这一块。我每年都会组织一场武术比赛,让爱好武术,想学习武术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人传承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拳种,让一些老拳师得到认可和尊重。后来我又成立了郓城县水浒武术文化研究会等。”张平说,一系列的举措让郓城县的武术死灰复燃,激发了老拳师们极大的热情,现在郓城县已经有23个拳门在传承,这在全国来说就是一个奇迹。
10月6日,郓城县举办武术联赛,仅仅在郓城县报名参加的人数就有千人之多。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郓城武术,知晓武术之魂,张平还专门找人拍了一部影片《武魂寻踪》,讲述的就是郓城县几百年来23个拳门传承的故事。除此之外,张平还撰写《武术志》,整理《掌洪拳》、《分筋错骨手》等资料。“习武五十多年来,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我也愿意将咱们地方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为何郓城会被称为‘武术之乡’,为何会长盛不衰。”张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