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0月10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在坚守中创新,定陶两夹弦从濒危剧种到靓丽名片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两夹弦是菏泽八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主要伴奏乐器四弦(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而得名。
   定陶流传着“拆了房卖了粮,也要听两夹弦的站花墙”,可见群众对两夹弦的喜爱。两夹弦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半碗蜜”。
   然而,定陶两夹弦并不是一直这么火爆,上世纪90年代甚至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
   从濒危剧种到如今在定陶遍地开花,40多年来,两夹弦这个稀有剧种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
   昨日,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追溯了定陶两夹弦40余年的传承发展之路。
  在她心中,“戏比天大”
   “郭素珍房中笑眯眯,摊了个女婿年十七,掐指头,算日子……”昨日,在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排练厅内,伴随着一阵阵悠扬婉转、行云流水的伴奏,两夹弦传统剧目《三拉房》正在上演。
   舞台上的演员,身穿靓丽的戏服,头上的水钻头饰熠熠生辉,一颦一笑都展现出迷人的舞台魅力,一段又一段经典两夹弦唱腔经她低吟浅唱之后,使观众仿佛喝了蜜一样欣喜。
   这位演员就是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52岁的她,在舞台上,扮演的是一位十七八岁的新婚小媳妇。
   台前粉末人生风光无限唱尽千古风流人物,台后素面朝天奔走呼号传承“非遗”濒危剧种。在舞台上,侯彦丽是娇滴滴的郭素珍,是坚贞不渝的王宝钏,是热心善良的楞姐;下了舞台,卸妆后的侯彦丽,就是一个朴实无华的邻家大姐,是一个敢于将全团担子挑在肩上的女强人,是一个为了全团演职人员生计在大年三十下雪天骑摩托车找台口到半夜的剧团团长。
   “戏比天大!”这是侯彦丽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
  出身“戏曲世家”,对两夹弦爱得深沉
   侯彦丽是两夹弦第十代传承人,父亲曾是定陶两夹弦剧团团长,母亲也是剧团演员,可以说,她就是在这种浓厚氛围和环境熏陶下“听着两夹弦”长大的。
   从小耳融目染,侯彦丽很快喜欢上了两夹弦。1977年,11岁的她考入两夹弦剧团,正式学习两夹弦,20岁便成为剧团的旦角主要演员。
   “拿大顶时,刚开始5-10分钟,最后要倒立一个多小时,有时累得两只胳膊都抬不起来,但师傅经常教导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是因为对两夹弦爱得太深吧,即使再苦,我也感觉很快乐。”侯彦丽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
   后来,侯彦丽得到黄云芝、楚翠华、李京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授和指导,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讲究音韵,注重发声,表演细腻,程式严谨,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悠扬婉转、靓丽抒情、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曾经是 “光杆司令”,如今有“63名演员”
   定陶两夹弦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90年代,受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全国各个剧团开始走下坡路,定陶两夹弦剧团也不例外。
   “台口越来越少,由于工资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员工外出自谋生路,到最后,说剩我一个光杆司令绝不夸张。”忆起往事,侯彦丽眼神黯淡。
   侯彦丽不甘心让两夹弦在定陶销声匿迹,从仓库找出布满灰尘的服装和音响,并多方联系、召回剧团曾经的员工。
   为此,侯彦丽没少作难。她骑着摩托车跑了两个多月,走到哪都碰壁,根本就没人愿意回剧团。
   最让侯彦丽难忘的是去曹县砖庙镇请演员。
   那天是农历腊月廿三,天空飘着鹅毛大雪,侯彦丽骑了30多公里,到演员家已经是晚上11时多了。她冻得全身发抖,哆哆嗦嗦地敲开演员家门时,得到的是拒绝。
   面对困难,侯彦丽没有退缩,一次不行就多去几次。最终,剧团的老演员被她为两夹弦宁愿放弃一切的精神感动,先后回到团里。
   为让演员增加收入,侯彦丽又四处联系台口接演出。
   2000年,本来已与河南省濮阳市的一个村子定好了正月初五的演出,可大年三十对方打电话取消了。没有演出,演员就吃不上饭。
   此时,有人说解元集正月初七有庙会,可能需要演出。侯彦丽顾不得犹豫,拉过摩托车冒着漫天大雪就赶去,等赶到却被告知早已定好了剧团。
   屋漏偏逢连夜雨,返回的路上,摩托车出了故障,侯彦丽硬是推着车在雪地里走了10余公里,返回定陶已是半夜12点多了。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要吃饺子,侯彦丽赶紧切韭菜,包饺子,等她和家人贴好对联,天已经大亮了。
   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侯彦丽实行多劳多得制,按照演员演出水平、演出场次等分成。经过一系列改革,定陶两夹弦剧团终于有了起色,现有演职人员63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8名,初级职称26名,年均送戏300场以上。
  让凡到定陶者,皆能听到两夹弦
  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是目前全国惟一的国有两夹弦专业院团,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6月,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改制为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为两夹弦剧种的保护管理单位,2016年4月,因定陶撤县设区更名为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2017年被文化部公布为全国重点院团。
   2013年,他们演出的《爱心家园》荣获中国十艺节 “群星奖”,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记集体二等功。2014年,《爱心家园》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参加全省优秀小型戏剧新创作剧目展演活动优秀剧目进行展演。2016年,两夹弦《三拉房》、《愣姐让房》参加第七届(香港)中国戏曲节,获得香港市民的点赞。2018年,两夹弦 《干娘》、《厚土》入选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
   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先后获荣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文化部“文化暖心、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示范项目、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品牌、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团之长,为更好地弘扬、保护传承两夹弦,侯彦丽坚持以传承求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传承。她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和院团改革,排演传统剧目,常年坚持送戏下乡,开展戏曲展演、票友大赛、消夏演出等200余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让更多人,特别是让年轻人喜欢两夹弦,剧团在保留老曲种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创新,旧曲新唱,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赋予时代内涵。
   两夹弦在定陶唱了百余年,这儿的百姓也听了百余年,它的唱腔清新、流畅、优美,备受各界喜爱。侯彦丽表示,两夹弦现在还能够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归根结底还是老百姓打心眼里喜欢它。
   侯彦丽说,现在需要做的,不仅是让老百姓听到更好的两夹弦,也要让老百姓真正了解两夹弦的精髓,把两夹弦打造成定陶区的一张靓丽名片,让来定陶的游客、投资商都能听到两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