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看菏泽城事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0月1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6]

残疾女巧手编织七彩生活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宇
   “10月10日下午3时许,第五届菏泽艺术节·传统艺术精品暨匠工木雕展在曹州书画院开幕,各类作品构图巧妙、做工精细、形象生动,让参观者大饱眼福。而在一个不起眼的展位前,一些精美别致的编织类工艺品引得众人驻足观赏,其创作者是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她就是来自巨野县大义镇的申春芝。
  经历坎坷不服输,捡破烂学起编织
   今年44岁的申春芝,由于儿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残疾。虽然身高只有1.2米,但她仍然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
   2008年,因家庭生活所迫,申春芝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她先是到新疆捡棉花,因为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别人可以蹲着干活,她却只能爬着向前,短短43天就磨破了7条裤子。随后她又去河北廊坊附近的农田帮人捡棉花,一个月下来,手上布满老茧,伤痕累累。
   “外出捡棉花是我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段时光,不过也培养出我坚韧不拔的毅力。”申春芝说。
   此后,申春芝又相继去了威海玩具厂、深圳服装厂打工,尽管很辛苦,日子过得还算称心如意。
   2014年,申春芝因感情破裂离了婚。成为一位单身母亲后,她只能靠“捡破烂”养育两个年幼的女儿。“人为了生活,干什么都能沉下心,我也是在‘捡破烂’时开始学习编织手艺的。"申春芝说,创业伊始,她也遇到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和鼓励。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菏泽花都商埠做生意的郭胜祥老板,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他还赊编织材料给我。”申春芝感激地说。
  生意有了起色,“拉一把”残疾姐妹
   在学习编织手艺后,申春芝第一次只做了20双鞋摆地摊售卖。“一上午就卖出去一双鞋,收到的还是100元假币,让我很难过。可为了挣钱供孩子们上学,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申春芝说。
   万事开头难。申春芝一边摆摊一边学习,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编织产品种类逐渐多了起来,鞋、帽、衣服、包等,生意也开始有了起色。有了些积累后,申春芝在巨野县大义镇牛河村开起了自己的编织工艺小店。由于她编织的产品质量好、价格还便宜,受到了周围居民的欢迎和支持。
   她欣喜地告诉记者:“编织生意越做越好,仅去年一年大概就卖出5000双鞋。我很庆幸,自己付出的艰辛终于有了回报。”
   申春芝对残疾人有种特殊的感情,只要遇见,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残疾人购买其编织产品,她只收本钱;有愿意学习编织的,她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并鼓励她们绝不向生活折腰。她自信地表示:“我们残疾人并不比正常人差,正常人可以做的事我们也可以做到。”
   闲暇时,申春芝还成立了一个残疾姐妹团队,一起发展编织事业。她前后共培养了15人,现在已有6人开起了自己的小店,有了稳定的收入。
   据申春芝介绍,这些姐妹中有自己镇上的,有定陶区的,最远的是泰安的,都是通过残疾人交流群等平台认识的。
   “积水成河、堆石成山,我免费教她们技能,就是为了让我们残疾人能够报团取暖,以后好有能力接大订单。”申春芝恳切地表示。
  “社会各界的帮助,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申春芝的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但她从不抱怨命运。“我生活在幸福中,感恩还来不及,哪有功夫抱怨?”申春芝笑呵呵地表示。
   据了解,当地政府给予了申春芝很大的帮助,不但为她提供了免费参与电商培训的机会,而且还努力帮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申春芝说:“原来我一直有从事电商的想法,但自己不会操作电脑,又找不到学习的地方。现在政府提供了学习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
   申春芝也一直想找到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平台,看到菏泽市首届“花城巧姐”杯编织大赛的通知时,她是第一个打电话咨询的人。“我想通过比赛告诉大家,残疾人也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很好地生活,也想让更多人知晓我们的残疾姐妹团队。”说这话时,申春芝颇为自豪。
   关于这次展览,申春芝最初并不知晓,是其朋友向承办方菏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推荐。协会主席王保祥了解情况后,便对她发出热情邀约,让申春芝非常感动。
   “没想到自己的作品也能参展,并参与评奖。无论获奖与否,对我而言都是一种激励。”申春芝激动地说,布展的同时,她也结识了众多民间文艺家,可谓收获多多、惊喜连连,也找到了归属感。
   更让她倍感温暖的是,其间,因为腿脚不便,一同布展的民间文艺家纷纷向她伸出援手,帮忙布置展台。生活上也是嘘寒问暖,关爱有加。
   “社会各界的关爱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非常感谢这些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申春芝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话语中饱含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