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0月17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9]
唐进修:从农民之子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10月10日,78岁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唐进修,从北京赶到东明一中,捐赠了自己刚出版的 《时光的足迹》一书。在捐书仪式上,他以“砥砺前行,开拓人生”为主题做了精彩演讲。
“我已经退休多年,人退了但书不能退,把这些书捐给东明一中,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
既赠书,又赠言,唐进修的家乡情怀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不管走到哪里,都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1940年,唐进修出生在黄河边上的东明县东明集镇王官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唐进修的记忆里,小时候,他跟着大人,什么农活都干,吃了不少苦。
也因此,他从小就立下志向,一定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7岁时,唐进修入读本村小学。
学校没有5年级,4年后,他到距离家5公里的沙窝乡小学读书,需要住校。伙食费是每人每月30斤小米、30斤干柴。
那时,他才11岁,每次返校都要背着20多斤小米或高粱秆儿,背上常压出道道清晰的血痕。
条件越艰苦,学习越刻苦。老师要求一篇课文读熟就行了,唐进修却要求自己一定背下来,而且要背得滚瓜烂熟。背得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以活学活用,他的作文常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
1953年,唐进修小学毕业。当时,东明只有一所中学,十几个人录取一人。听说开封的中学5人就能录取一人,全班50多人决定去报考。
舍不得花钱,唐进修与50多名同学,一人背着一袋红薯、窝窝头,徒步50多公里到达兰考,然后搭乘火车到达开封。距离考试还有5天,他们没钱住旅店,就露宿街头,每天啃窝窝头,吃红薯,喝井水。最终,唐进修与其他20余名同学考上了。
3年后,唐进修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河南省重点高中—开封第一高中。他十分高兴地回到家,把这个好消息告知父母。他们却说供不起他上高中。高中三年,他是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微薄收入坚持下来的。
据唐进修回忆,高中勤工俭学主要是做苕帚,材料是去了籽的高粱穗儿。班上有一位同学是开封郊区的,他负责提供原料,并进行销售。
通过高考,唐进修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
在大学里,唐进修下苦工学习各门功课,并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尤其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1965年毕业那年,中外文皆好的唐进修,被人民日报国际部看中,从此开始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生涯。
“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第一大报、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并多次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但是,我一直记得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东明县走出去的唐进修,时刻挂念家乡,多次回乡捐赠书籍,让家乡的孩子立志成才。
出国采访,做好三个方面的精心准备
在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的35年里,让唐进修记忆犹新的,还是跟随原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那次采访。
1997年4月22日,江泽民访问俄罗斯。这是上半年他惟一一次出国访问,在世界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领导决定由唐进修担任人民日报社的随访记者,这是一次既光荣又重要的采访任务,除了写好重大活动的消息之外,还要把通讯写出特色来。
江泽民那次出访共计5天,其中一天要访问托尔斯泰故居。对此,唐进修在出访前半个月就开始了精心准备,主要包括大量搜集材料、构思以及捕捉活动细节三方面。
托尔斯泰是世界著名大文豪,其著作浩如烟海。唐进修首先翻阅了托翁的生平传记,摘记了他的语录,浏览了列宁及其他伟人对他及其作品的评价。综合考虑,他把通讯题目初定为《永恒的丰碑》。
通讯的关键在于有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也就是说要抓到“鲜菜活鱼”,而背景材料好比佐料,二者结合,才可以炒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然而,一到莫斯科,唐进修就遇到了困难。俄方对现场采访的记者人数控制很严,只准中方一名摄像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进入托尔斯泰的书房和卧室采访,文字记者一个也不准进。没有现场采访,怎能写出好通讯?唐进修找到新闻司时任司长沈国放,请他想办法。他说:“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到时候,你们见机行事吧!”
托翁故居门前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江泽民及其主要陪同人员进入托翁书房参观。唐进修紧随其后,俄方警卫人员一个劲地往外拽。这时,他灵机一动,用俄语说:“我是官员。”于是,俄方警卫人员松了手。就这样,唐进修巧妙地进去了。
担心俄方人员发现自己的记者身份,唐进修不敢掏出笔记本大大方方地记录。他紧随江泽民,仔细观察他的表情,认真用脑子记住他的讲话。
江泽民的俄语口语很流利,经常用俄语与俄方陪同人员交谈,唐进修都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其中一个生动细节是:看到托尔斯泰书房内有一把又矮又小的椅子,江泽民问:“托尔斯泰不是很胖吗?为何椅子这么小?”馆长回答:“托尔斯泰晚年视力很差,但他不戴眼镜,自己把椅子腿锯掉一截。他就是坐在这把矮小的椅子上写出了 《安娜·卡列尼娜》。”江泽民思索片刻后说:“看来,作品的伟大不取决于写作时座位的舒适,而在于作者的思想。”这句带有深刻哲理的论断,唐进修牢牢记在了脑子里。在故居留言簿上,江泽民写道:“……他的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唐进修决定把 “文明的瑰宝”五个字加入通讯的标题中,以突出江泽民的题词。
4月26日,人民日报的传真版一到莫斯科,江泽民的主要陪同人员争相观看。他们都说人民日报这次对江泽民访俄报道搞得不错,体现了中央的报道方针。沈国放说:“通讯 《文明的瑰宝 永恒的丰碑》写得好,有思想,有文采,跳出了过去那种流水账式的随团访问通讯。”人民日报社时任总编辑范敬宜在《每日快讯》上批示:“4月26日国际版记江主席访托尔斯泰故居的通讯写得很好,细节很感人,说明记者用心采访、用心写作。”
心系家乡,不遗余力做贡献
“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大罪,在现在看来,这都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希望现在的年轻人都能脚踏实地,勤奋苦干,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谈到所受的苦难和奋斗经历,唐进修说。
2014年10月,唐进修专程回到老家,把他的3000余册藏书赠给东明一中,并为家乡学子做了一场励志演讲。他说:“希望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干事,争取成为名家,最好成为大家,即梁启超说的雄于地球的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现在虽身在北京,却一直心系家乡的发展。多少个日日夜夜,我都梦回家乡。以后,我还要继续发挥余热,为家乡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在唐进修深邃的眼神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10月10日,78岁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唐进修,从北京赶到东明一中,捐赠了自己刚出版的 《时光的足迹》一书。在捐书仪式上,他以“砥砺前行,开拓人生”为主题做了精彩演讲。
“我已经退休多年,人退了但书不能退,把这些书捐给东明一中,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
既赠书,又赠言,唐进修的家乡情怀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不管走到哪里,都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1940年,唐进修出生在黄河边上的东明县东明集镇王官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唐进修的记忆里,小时候,他跟着大人,什么农活都干,吃了不少苦。
也因此,他从小就立下志向,一定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7岁时,唐进修入读本村小学。
学校没有5年级,4年后,他到距离家5公里的沙窝乡小学读书,需要住校。伙食费是每人每月30斤小米、30斤干柴。
那时,他才11岁,每次返校都要背着20多斤小米或高粱秆儿,背上常压出道道清晰的血痕。
条件越艰苦,学习越刻苦。老师要求一篇课文读熟就行了,唐进修却要求自己一定背下来,而且要背得滚瓜烂熟。背得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以活学活用,他的作文常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
1953年,唐进修小学毕业。当时,东明只有一所中学,十几个人录取一人。听说开封的中学5人就能录取一人,全班50多人决定去报考。
舍不得花钱,唐进修与50多名同学,一人背着一袋红薯、窝窝头,徒步50多公里到达兰考,然后搭乘火车到达开封。距离考试还有5天,他们没钱住旅店,就露宿街头,每天啃窝窝头,吃红薯,喝井水。最终,唐进修与其他20余名同学考上了。
3年后,唐进修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河南省重点高中—开封第一高中。他十分高兴地回到家,把这个好消息告知父母。他们却说供不起他上高中。高中三年,他是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微薄收入坚持下来的。
据唐进修回忆,高中勤工俭学主要是做苕帚,材料是去了籽的高粱穗儿。班上有一位同学是开封郊区的,他负责提供原料,并进行销售。
通过高考,唐进修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
在大学里,唐进修下苦工学习各门功课,并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尤其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1965年毕业那年,中外文皆好的唐进修,被人民日报国际部看中,从此开始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生涯。
“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第一大报、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并多次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但是,我一直记得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东明县走出去的唐进修,时刻挂念家乡,多次回乡捐赠书籍,让家乡的孩子立志成才。
出国采访,做好三个方面的精心准备
在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的35年里,让唐进修记忆犹新的,还是跟随原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那次采访。
1997年4月22日,江泽民访问俄罗斯。这是上半年他惟一一次出国访问,在世界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领导决定由唐进修担任人民日报社的随访记者,这是一次既光荣又重要的采访任务,除了写好重大活动的消息之外,还要把通讯写出特色来。
江泽民那次出访共计5天,其中一天要访问托尔斯泰故居。对此,唐进修在出访前半个月就开始了精心准备,主要包括大量搜集材料、构思以及捕捉活动细节三方面。
托尔斯泰是世界著名大文豪,其著作浩如烟海。唐进修首先翻阅了托翁的生平传记,摘记了他的语录,浏览了列宁及其他伟人对他及其作品的评价。综合考虑,他把通讯题目初定为《永恒的丰碑》。
通讯的关键在于有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也就是说要抓到“鲜菜活鱼”,而背景材料好比佐料,二者结合,才可以炒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然而,一到莫斯科,唐进修就遇到了困难。俄方对现场采访的记者人数控制很严,只准中方一名摄像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进入托尔斯泰的书房和卧室采访,文字记者一个也不准进。没有现场采访,怎能写出好通讯?唐进修找到新闻司时任司长沈国放,请他想办法。他说:“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到时候,你们见机行事吧!”
托翁故居门前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江泽民及其主要陪同人员进入托翁书房参观。唐进修紧随其后,俄方警卫人员一个劲地往外拽。这时,他灵机一动,用俄语说:“我是官员。”于是,俄方警卫人员松了手。就这样,唐进修巧妙地进去了。
担心俄方人员发现自己的记者身份,唐进修不敢掏出笔记本大大方方地记录。他紧随江泽民,仔细观察他的表情,认真用脑子记住他的讲话。
江泽民的俄语口语很流利,经常用俄语与俄方陪同人员交谈,唐进修都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其中一个生动细节是:看到托尔斯泰书房内有一把又矮又小的椅子,江泽民问:“托尔斯泰不是很胖吗?为何椅子这么小?”馆长回答:“托尔斯泰晚年视力很差,但他不戴眼镜,自己把椅子腿锯掉一截。他就是坐在这把矮小的椅子上写出了 《安娜·卡列尼娜》。”江泽民思索片刻后说:“看来,作品的伟大不取决于写作时座位的舒适,而在于作者的思想。”这句带有深刻哲理的论断,唐进修牢牢记在了脑子里。在故居留言簿上,江泽民写道:“……他的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唐进修决定把 “文明的瑰宝”五个字加入通讯的标题中,以突出江泽民的题词。
4月26日,人民日报的传真版一到莫斯科,江泽民的主要陪同人员争相观看。他们都说人民日报这次对江泽民访俄报道搞得不错,体现了中央的报道方针。沈国放说:“通讯 《文明的瑰宝 永恒的丰碑》写得好,有思想,有文采,跳出了过去那种流水账式的随团访问通讯。”人民日报社时任总编辑范敬宜在《每日快讯》上批示:“4月26日国际版记江主席访托尔斯泰故居的通讯写得很好,细节很感人,说明记者用心采访、用心写作。”
心系家乡,不遗余力做贡献
“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大罪,在现在看来,这都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希望现在的年轻人都能脚踏实地,勤奋苦干,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谈到所受的苦难和奋斗经历,唐进修说。
2014年10月,唐进修专程回到老家,把他的3000余册藏书赠给东明一中,并为家乡学子做了一场励志演讲。他说:“希望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干事,争取成为名家,最好成为大家,即梁启超说的雄于地球的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现在虽身在北京,却一直心系家乡的发展。多少个日日夜夜,我都梦回家乡。以后,我还要继续发挥余热,为家乡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在唐进修深邃的眼神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