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0月23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于鲁俊的“美术梦”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宇
   于鲁俊,曹州书画院原副院长,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获文学学士。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省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高层次人才、菏泽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他擅长国画人物、连环画及牡丹绘画的创作,大量作品在全国及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入选、获奖、并出版发行。
   不为名利,他依然选择绘画之路;因为爱好,他在绘画中勤奋耕耘,这一切都缘于他有一个“美术梦”。
  勤奋使他夯实基础
   “从小就爱好绘画,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办专栏、画黑板报。”于鲁俊回忆说。
   1973年,于鲁俊高中毕业后,便和徐正、杜春生、李瑞祥、毕群生、许震凯等人在一起绘画,成为志同道合的画友。
   “那个时候,那像现在画室林立,根本没有人教,也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我们纯粹是摸索着绘画。后来遇到了画坛名家周申老师,受他的影响开始练习素描。周申老师在央美附中接受过五年的系统教育,在他的指导下,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了些门路。”提起周申,于鲁俊心中充满感激。
   在绘画的道路上,为了少走些“弯路”,于鲁俊经常给上大学的同学写信,得知他们上哪方面的课程,就往那个方向钻研。“有一次,借了朋友一本来自原苏联的绘画资料书,为了能仔细研究书籍内容,便加班加点用三天时间把一本书抄了下来。”于鲁俊说。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结构,需要画裸体,但是那个思想封闭的年代谁愿意被画?我们几个便组团去洗澡堂偷着画,有时怕被别人发现便用床单盖住速写板,看一眼画一笔,虽然很麻烦,但是现在想想,自己在绘画上也是很敬业的。”于鲁俊风趣地说。
  热爱使他追逐梦想
   1973年,于鲁俊去酱菜厂干起了临时工,工作期间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他不舍得休息,就到厂子门口马路边画画速写,包括厂里的黑板报、宣传栏都被他“承包”了。
   三年后,于鲁俊被分配到物资部门,后又被调到木材公司。虽然有了工作,但他心中还有个考大学深造的梦想。
   “那个时候,总是认为只有上了大学,才能够系统地学习绘画。”于鲁俊说。
   1977年恢复高考后,于鲁俊两次参加了高考,第一次公示录取成绩时,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个,但是因为父亲受政治影响还没有平反,他没有办法去上学。1978年,不服输的于鲁俊再次参加高考,最终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他所在的单位木材公司负责人得知他被录取的消息,找上家门承诺只要不去上学,结婚时给分配房子,还赠送家具。
   “在家庭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母亲最终还是选择了让我去上学,这使我特别难忘。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系统地学习了绘画理论,素描、水粉等绘画技法。”于鲁俊说。
   于鲁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菏泽艺术馆工作。也是从那时开始,他进入了绘画艺术的创作阶段,把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被调去曹州书画院工作,直至2014年底退休,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聊起菏泽美术四十年的变化,于鲁俊深有感触地说:“1978年恢复高考后,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充实了菏泽美术界人员少的空缺,加上我市牡丹的兴盛,吸引外地大批高校学生前来写生,掀起一股牡丹绘画风,这也是菏泽书画之乡的起点。受此影响,菏泽的整体绘画水平现在已经开始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