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题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1月12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8]

李良斌:亦武亦医,感受武术魅力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德高
   看过电影《黄飞鸿》系列的影迷,无不为黄飞鸿高强的武艺和精湛的医术所折服。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自古武医不分家,许多优秀的武者都兼有精湛的医术。在定陶区马集镇李庄村就有一位老拳师,在练习传授洪拳的同时,帮助周边群众治疗跌打损伤,他就是定陶区洪拳协会主席李良斌。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李良斌的家中,聆听他在亦武亦医中感受传统武术所带来的魅力。
  自幼习武,坚持至今
   还没有走进李良斌的家,很远就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李良斌今年74岁,身材魁梧,满头黑发,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轻快、飘逸。从他身上可以印证习武者口中所说的“走如龙,动如风”这一境界。
   李良斌生活的村庄被称作“八路李庄”,村里有练武术的传统,抗战时参军的人比较多。李良斌的祖辈都会武术,甚至还有人考取过武生。从7岁开始,李良斌正式习武。15岁拜黄松田为师学习洪拳。
   “当时主要学习基本功,后来又跟随菏泽城区的朱效方老师学习。”回忆起去师父家练武的经历,李良斌感觉一切似乎都还历历在目。“白天干完活,晚上拿着一个干馍走15里地去黄师父家学武,然后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练,到家天也快亮了。后来是骑着自行车去菏泽找朱师父学习。”
   在习武过程中,虽然李良斌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他习武多年练就了一副好的身体,至今每天仍雷打不动坚持练功至少2个小时。
  悬壶济世,声名远播
   李良斌居住在普通的农家小院之中,房门上除了悬挂有“武术世家”的牌匾外,还挂着一个李氏骨科的牌子。
   在客厅的墙壁上挂着很多患者送来的写有 “妙手回春,医术高明”的锦旗。“我不光学习洪拳,还擅长治疗跌打损伤。”李良斌说,他家不仅是武术世家,还有祖传中医治疗骨科疾病的医术。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武医不分家,许多优秀的武者都兼有精湛的医术。习练中国传统武术,了解经络穴位,促使许多拳师练拳的同时也掌握了医术。但武医者的治疗方式与一般的医者不同,比如同样按摩用力,一般的医者会用局部的发力方式,而武医者则会用身体的整劲来发力。武医者经过长时间训练出来的整劲,在治疗时,渗透力强,整劲更容易作用到病灶上,医治效果好。
   “有很多周边县区甚至省市的患者,都专门过来找我医治,和很多患者都成了朋友。”李良斌性格热情开朗,朋友需要帮助,他都是挺身而出。有些贫民患者没钱医治,他也会免费治疗。行医50余年,其精湛医术及高尚医德不断受到患者的称赞。
  传授武术,严格门规
   李良斌性格随和,但对待武术却非常严谨。
   凭借自己一身的好本领,他参加的武术比赛都会拿到好的名次。李良斌三十多岁就成为定陶武术协会副主席,开始收一些学生传授武术。
   免费传授洪拳,但有严格的门规:所有弟子要严格遵守“十不准”要求。李良斌说,教授弟子武术要看重武德,没有武德的人是不会收的。
   在李良斌的学生中,身材偏瘦的程浩良吸引了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注意,他不仅学会了李良斌师傅传授的大刀和钢鞭绝学,在一些世界级武术比赛中拿过多块金牌,还在师傅的指导下让 “仙人挂画”这一绝技再现世人。
   在门前的一棵杨树上,程浩良将绳系于树杈,脖子挂在绳上,两脚离地,悬在空中。据了解,“仙人挂画”是一种内功法,如今已面临失传。程浩良经十年之久才练成,目前我国能做“仙人挂画”绝技的仅三人。
   李良斌的学生有500多个,其中有不少学生在部队和体校继续传播着洪拳。“看到学生为国争光,工作之余仍不忘发扬传统武术,自己也非常高兴。”李良斌欣慰地说。
  洪拳传承,任重道远
   受现代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洪拳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尴尬境地。许多洪拳武馆相继停办,习练者越来越少,部分老拳师年事渐高,一些绝技正在失传。
   身为定陶区洪拳协会主席的李良斌也深感责任重大,推广中国武术成为他当前主要考虑的内容之一。
   “现在武术已经进校园,一些学校从2年级就开设武术课。当前我们正着手准备创办一个传统武术文化基地,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武术,了解武术。”李良斌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看孩子娇贵,不愿让孩子受罪。其实就应该多让孩子了解一些侠义英雄的事迹,让他们知道忠心报国。
   武术需要交流才有活力,李良斌认为应该让一些好的武术苗子走出去交流,多举办一些大型赛事。“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我们都会举行一场武术展演,不仅助力全民健身,也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武术氛围。”李良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