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专版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2018年11月26日] -- 牡丹晚报 -- 版次:[A3]

铭记总书记关怀,书写菏泽“后来居上”新答卷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上接2版)
  
  “互联网+”敲开乡村振兴大门
   2017年12月7日、2018年8月19日,在互联网大纪事中,这两天注定是属于菏泽的。
   2017年12月7日,第五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主论坛在菏泽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淘宝村、高校、电商企业的代表共20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赋能新乡村,激活村民创业活力,发掘振兴乡村价值。
   2018年8月19日,全国首届“为村”大会举行,2000余名“为村达人”齐聚菏泽,论道会盟台,共同探讨农村互联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将菏泽“为村”经验推向全国。
   两次大会让相对落后的菏泽,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向全国大放异彩。
   两次大会缘何花落菏泽?这自然与我市抢抓“互联网+”机遇,大力实施 “互联网+乡村”工程密不可分。
   在这座新兴之城、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上,由“互联网”结出的果实正次第成熟。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追溯,近几年,菏泽立足农业大市实际,抢抓“互联网+”机遇,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信息化条件下的乡村振兴之路,淘宝村、淘宝镇在曹州大地上形成了燎原之势。
   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阿里研究院发布2018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我市淘宝村数量267个、淘宝镇数量35个,两项数据继续居全国地市级第一位。而“为村”正是继农村电子商务之后,菏泽“互联网+乡村”领先发展的又一成功实践。
   在“为村”大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董小英,做了题为《“腾讯为村”助力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以山东菏泽为例》的报告。董小英介绍了2017菏泽 “为村”的路径图,深入分析了菏泽让5154个零基础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全域“为村”的过程。这也是全国首届为村大会花落菏泽的主要原因,把菏泽为村经验推向了全国。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指出:“对符合实际、看准了的事情,就大胆干;对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就勇于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改变着菏泽人民的生产、生活。它助推了脱贫攻坚,推动了乡村振兴,促进了返乡创业;助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孕育壮大了新实体经济,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东明石化工业园、巨野煤化工业园、曹县开发区工业园……一个个产业园内,高标准厂房林立,现代化机器高速运转,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要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后劲。”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工业是菏泽需要加强的方面,但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和竞争优势。”
   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要实现“科学赶超、后来居上”目标,必须凝心聚力,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五年来,我市围绕产业提升工程,在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突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全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把推进创新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全面提升我市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实现工业强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加快项目建设之路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为此,我市组织实施了技改“三百工程”,即100个产业链条延伸项目、100个技术提升项目、100个新兴产业项目。组织专家加大项目现场调研,到企业现场会诊,帮其完善项目规划、论证,切实帮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得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以菏泽煤化工产业为例,该产业已形成从煤炭到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粗苯,再到甲醇、进制有机硅、玻璃的产业链,有效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
   五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省提升了4个位次,“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到“七大主导产业”,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投产见效,高端装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新能源、新材料渐成气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市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技术创新。近日,省科技厅公布了2018年第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备案名单,我市4家主体通过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6家平台通过省级众创空间备案。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32家,其中国家级7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再上新台阶。
   市经信委主任闫凌说,五年来,市县各级精心组织工业经济运行,全力保障金融、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596家,比2013年增加94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24.3亿元、利润6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8.6%。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8.7%,居全省第2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59.6亿元、利润424.7亿元,同 比 分 别 增 长 11.3%和12.1%,规模效益呈逐年提升趋势。积极组织企业实施“互联网+工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不断涌现。
  
  产业扶贫四年让161.8万人脱贫
   “政府帮助贫困户建蔬菜大棚,收入还不错,细算起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看着蔬菜大棚内生机勃勃的景象,定陶区马集镇白菜王庄贫困户王光民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64岁的王光民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脱贫攻坚战以来,菏泽科学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快结构调整,精心培育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通过订单帮扶、土地流转、资产收益、股份合作等方式,把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化生产经营链条。
   在扶贫政策帮助下,王光民获得5万元财政补助贷款,建了两座蔬菜大棚,日子越过越红火。目前,该村122个扶贫大棚实现收入280万元,用于兜底贫困户486户903人。该村生产的大白菜、茄子、芹菜、辣椒、豇豆、番茄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市、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
   菏泽是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地方,打好脱贫攻坚战,既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思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全市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企业运营、贫困村资产收益、贫困户入股分红”的产业扶贫之路。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因势利导,菏泽积极推动扶贫车间为乡村振兴产业布局重要载体,人发制品、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在农村落地扎根。全市已建成扶贫车间3487个,安置27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6.9万名贫困群众通过扶贫车间务工实现稳定脱贫。
   针对脱贫攻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磊说,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今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持续深化 “一户一案”、“一村一品”、“一人一岗”。全面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推进反馈问题整改。把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力加快工程进度,加快实现滩区群众的“百年安居梦”。
   五年来,菏泽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汇聚、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脱贫攻坚战取得战略性胜利。2014年至2017年,全市累计减贫16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7%降至目前的1%,剩余8.35万贫困人口今年实现基本脱贫。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市、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王可正说,五年来,全市教育系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市委书记孙爱军对教育工作提出了 “三个一”、“两必须”,要求各县区党政正职要自觉当好 “教育书记”、“教育县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据了解,2017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00.5亿元,比2013年增长41%。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投入经费50.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亿元,增长13.98%。其中教育事业费48.3亿元,比上年同期 增 加 5.78亿 元 , 增 长13.59%;教育费附加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9%。2017年,全市各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这也是我市在完成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我市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